基于就业导向的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0-08-16 13:51张晓露许衡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期
关键词:应用型设置院校

张晓露 许衡

[摘           要]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往的“铁饭碗”现象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频繁的人才流动,职业的非终身化要求本科院校必须改变一成不变的专业设置以及过分单调的培养方式。基于此,分析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基于就业导向的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并提出相应的实施对策。

[关    键   词]  地理科学;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导向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1-0098-02

一、研究背景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校应适应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高等教育结构[1],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术型人才培养规模。而地理科学专业为中等以上学校培养一线地理教师、教学研究及其他教育工作者,也为其他相关专业提供人才[2]。目前,国内大多数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都因循守旧,没有突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导致现在的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在求职过程中处于劣势地位。因此,关于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

二、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分析

(一)现有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课程设置是学校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进行分析,从而安排课程和课时以及学分的设置。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对自然社会科学进行解读,拓宽学生视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专业教育课程主要是对专业知识的加深,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3)教师教育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和教育理论,使学生能够胜任教育教学工作。这三种课程相结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质。

(二)地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就业方向

本文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调查了陕西省几所地方本科院校近几年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以及在校大学生的就业方向计划。虽然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不同,但是总体数据显示从事教师职业的人数在大幅度减少,升学深造的学生人数略有增加,其他行业人数也有所增加。这说明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不仅是教师和考研,还有公务员、其他行业和自主创业等,如下图。

三、基于就业导向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一)复合型人才培养

复合型人才是指在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在某一个具体方面又能出类拔萃的人才[3]。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市场的需求,也是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

1.人才培养的特征

复合型人才培养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特征:(1)知识方面。知识面要广而且要丰富,在学习本学科知识的同时,增加相邻学科知识课程将成为人才培养的趋势。(2)能力方面。多学科的学习能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多种知识的转换与交融,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就地理科学专业而言,主要體现在实习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方面。

2.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1)增加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种类。除了大学英语、思修与法基、近代史纲要等普遍的通识教育课程,还应增加公文写作、美育等课程,使学生能得到全面发展。(2)调整专业课程设置。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比例,降低必修课的课时和学分,增加学生选修课次数。就地理科学专业而言,可以开设天文学基础、城乡规划等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学习必修课之后再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其他学科的知识。

3.人才培养的发展途径

(1)转变思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必须打破传统的专门化教育方式,打破专业界限。(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大学培养的人才最终是要在社会上转化为生产力的,所以,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过程中,要以市场需求为指引,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能提高社会生产力的人才。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

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社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地理学是实践性较强的一门学科,需要学生能够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所以,地理科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非常有必要。

1.人才培养的特征

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专业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同时要适应社会的多样化需求。应用型人才还应具备技术创新能力,在扎实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就地理科学专业而言,学生应关注环保部门、城乡规划部门、旅游部门的相关发展动态,在这些问题上要有自己的见解。

2.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1)灵活设置课程结构。根据社会需求,对原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加强培养学生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拓展课堂空间,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课堂形式,将课堂搬到室外,甚至校外。(2)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增加相应的实践课程,有针对性地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就地理科学专业而言,应转变以往单纯培养地理教师的方向,多设置一些市场需求量大的课程,如增设和重视GIS、遥感等有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课程。

3.人才培养的发展途径

(1)增强实践能力。应用型人才最主要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目前我国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实习地点少、实习周期短、带队教师少、效果不佳。因此,应压缩某些课程课堂讲授的时间,增加实习时间,将课堂从室内搬到室外,这样可以使学生既能学习专业知识又能直接在实践中运用。(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请自主实习。就地理科学专业而言,学生可申请去中小学、相关企事业单位、环保部门、规划部门等实习,同时,学校严格把关,注重效率。

(三)创新型人才培养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才是现阶段社会需求的人才。

1.人才培养的特征

(1)创新型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某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上可以抓住某一点展开思考,并且能形成较多的想法。(2)创新型人才应具有较强的个性和独立性,不愿意接受传统的规则束缚,敢于尝试。

2.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

(1)增加人文课程。在课程设置上增加哲学课程,重视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增加实践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重视土壤地理实验操作活动、地理信息系统实验操作活动等,强化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习惯。

3.人才培养的发展途径

(1)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转变旧的教育模式,增强高校创新动力,构建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环境。(2)提高创新教育效果。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全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尊重学生个性,开展启发式教育,鼓励学生勇敢创新。

四、基于就业导向的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对策

(一)结合社会需求,转变培养方向

目前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不仅有传统的中学一线地理教师或教育机构,还有一些关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方向的企业,还有环保部门、气象部门、规划部门等。这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地理教师,还应根据学生的需求调整培养方案,使学生能够满足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重视教学技能,提高实践能力

目前市场对地理教师的需求虽然已经趋于饱和,但是地理科学专业的主要目标还是培养一线地理教师,这就要求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要重视教学技能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高校可以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教学技能,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课或说課,并且要达到一定的次数,保证效果。同时,学校或学院可以多举办一些讲课、说课、微课比赛,鼓励学生报名参加,进行实战演练。

(三)优化课程比例

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合理的课程设置能促使高校培养目标的实现。首先,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的分配比例。地理科学专业课程设置普遍存在必修课占比过大,选修课占比较小的问题,应适当减少必修课的比例,增加选修课的种类和课时,多安排前瞻性的讲座,让学生在学好基础课的同时,拓宽视野,增强对相关领域的认识。其次,加强地理实践。实践活动可以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地方本科院校地理科学专业应在实践环节多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同时设置多个实习地点,延长实习时间,多安排指导教师,提高实习效率。再次,转变教学方式。优秀的高校教师是培养优秀毕业生的重要条件,高校地理教师应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更新教学理念,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点,灵活运用教学方式,如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使用相关软件制作学校地图或学校三维立体图,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新华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http://www.gov.cn/jrzg/2010-07-29/content_1667143.htm.

[2]高双凤.近50年我国高师地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变化及发展趋势研究[D].黄石:湖北师范大学,2017.

[3]祁京梅.未来五年的消费需求趋势[J].中国金融,2011(2).

编辑 冯永霞

猜你喜欢
应用型设置院校
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控制工程实验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变电站五防系统临时接地桩的设置
产业教授融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现路径
ControlUWP 让Windows 10的设置更方便
浮窗手势让手机操控更轻松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广西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