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清
[摘 要] “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媒介方式以及新一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对传统教育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探讨微信移动课堂作为一种新的课堂辅助教学模式,结合设计类课程特点将信息技术和教学有效性进行整合,强调个体化、互动式教学,促进CBL教学模式的移动互动性和教学有效性的教学创新,提出微信移动课堂教学整合路径依赖模型,以便为“互联网+”时代创新性人才模式的培养提供启示和借鉴。
[关 键 词] 信息技术;微信移动课堂;教学创新;路径依赖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編号] 2096-0603(2020)01-0066-02
“互联网+”时代的战略就是利用互联网平台通过信息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联合起来,在新领域创造新的生态。“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形式,可以在移动设备(IPAD、智能手机、无线平板等)帮助下在任何地点、任何时间进行。有学者指出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有学者对移动学习在医学移动平台应用进行研究,提出移动学习具有自主性、情境相关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突出特点[1]。李慧瑜在中职英语课堂进行了“移动学习”的应用实践,认为“移动学习”对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提高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2]。此外,在微信移动教学方面,单成祥提出微信可以把有共同话题和需要的一部分人群临时汇集,共享该集体中的所有信息[3]。张红勇认为学生很高兴并擅于接受这些新生事物,使得微信传播信息有较强的时效性[4]。王竹立指出微信辅助教学法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制约,不再局限于教师的展示,而是强调师生之间的积极互动[5]。
以上研究还停留在理论阶段,尚未形成正式的教学体系,尤其在大学设计类课程方面的课堂实践研究还是有所欠缺。因此,探索微信移动教学作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辅助形式,针对设计类课程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立体式多向交流的机会,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和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一、“互联网+”时代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瓶颈
当今的大学生是在互联网思想影响下长大的一代。对他们来说,手机不仅是一种简单的通信工具,还是一种长期的生活方式,手机的强大功能提供了多种学习的可能性。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存在明显的瓶颈,制约着现代教育的发展。
(一)课堂玩手机的现象
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学生玩手机已成为普遍现象。经本课题问卷统计,超过85%的在校大学生会在上课期间间断或持续使用手机,其中近27%的学生课堂玩手机的主要目的是教师上课太无聊,打发时间,近22%的学生结合教师上课内容顺便查点资料,近37%的学生跟同学、朋友或家人等聊天互动等。学生课堂内玩手机的目的多样,可见教师上课的教学有效性较低。
(二)“无手机课堂”的逆反心理
鉴于在课堂上玩手机的不良现象,国内许多大学纷纷提倡“无手机课堂”,迫使学生与手机强制分离,以达到在课堂上不玩手机和提升专注度的效果。短期看,采用“无手机课堂”确实有一定效果,对自律能力差而对课堂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种“福音”。然而这种方式存在诸多潜在问题。强制行为会引起学生的诸多反叛心理,“分裂”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如果学生课堂玩手机的根本原因是对授课方式或内容提不起兴趣,仍然会想出各种方法来应对。既然大学生很难与手机割舍,何不换个角度来解决问题?正如大禹治水,在于疏导而不是堵截。
(三)教师在“互联网+”时代的角色迷惘
“互联网+”时代的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激励着教师角色发生多元化转变。随着手机APP等各种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更新的速度也不断加强,学生通过互联网即可快速汲取所需的多类型知识,个体的发展水平将越来越取决于不断利用信息、培养自我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同时,“互联网+”时代学生接受知识的方式从被动转为主动,教师不再是文化知识传播的中介,而是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者,许多仍执着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教师开始角色迷惘,执着于对新兴媒体出现的排斥,从而导致学生信息接受与授课内容的重复灌输,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信移动辅助课堂教学创新
(一)设计类课程特点
设计类课程具有跨学科性强、开放度高、关联度高、综合性和实践性强、内容丰富、知识更新快等显著特点。它以培养设计思维能力为基础,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全面运用相关学科知识尝试解决问题。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设计表达能力和综合技术技能。设计类课程的设置目标是使学生在掌握设计理论课程的基础上,通过实际工程项目的实践,锻炼学生动手实践的技能。
(二)微信移动辅助课堂教学的创新价值
1.培养学生掌握“互联网+”时代的多元学习方式
在高度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学习不仅取决于教师的教学和书本内容的学习,还取决于对信息平台和数字资源的使用。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沟通讨论与合作学习,通过收集和利用资源,探索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和展示知识。因此,通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有效整合,学生可以快速掌握信息化时代的多元化学习方式。
2.实现互动式、探究式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微信移动课堂的辅助教学,并不意味着传统课堂被取代,而是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外延,更能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激发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问题探究和“头脑风暴”,在互动交流中得到思维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3.利用微信移动课堂的三维时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利用学生对微信的高使用率和教学时空的零对接、立体化,对智能手机的利用改堵截为疏导,引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案例讨论、问题答疑、课后总结、小组探析等一系列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4.加强微课辅助教学的课后巩固,让学习评价更多元
加强微课辅助教学的整合与课后巩固。对教学效果来说,课后整合与巩固至关重要,因为课堂内容学得再好,也抵不过课后遗忘的记忆規律缺陷。教学上除了课后安排学生整理任务外,微信移动课堂的互动评价也是一种很好的复习和巩固方式。这种基于微课堂的课后评价模式不仅使学习评价多元化,而且为每门新课程的开设培养了良好的心理土壤,逐步实现角色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三)微信移动辅助课堂实施的教学创新效果
1.构建教学内容设计和实施的多元性
利用微信平台收集学习诉求、安排自学内容、发布讲座重点,组织课后在线讨论和答疑,大大推动CBL教学内容的实施。同时,结合课堂内容总结专题的话题要点。如传统的教学模式不仅得到了扩展,而且相互融合,更加多样化,可以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时间的化整为零,便于拓展教学时空性
微信平台的开放性消除了传统教学对时间和地点的严格要求。在微信讨论小组发布讨论后,教师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参与讨论并在空闲时收集资源。此外,通过在线讨论,可以筛选出一些真正需要教授的教学内容,使面对面教学更加专业。
3.有效提高课程评价方式的合理性
改变原有的单一学业成绩评估方法,重点关注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利用微信移动课堂,可以密切关注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关注学生对问题和案例的讨论、分析、质疑、活跃度等,从而实现形成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的有效结合。
三、微信移动课堂教学整合的路径依赖
(一)拟解决的关键路径
1.基于课程内容设计的微信公众号的筛选,课程微信交流平台、讨论组等的建立是顺利开展教学整合的关键之一。
2.为掌握学生对微信移动课堂的使用效果,需要设计调查问卷,分小组对照分析,以便更准确地了解微信移动课堂辅助教学的有效性和广泛性。
3.如何避免出现学生课堂和课后利用微信平台“浑水摸鱼”的状况,提出解决对策是难题之一。
4.评价整体辅助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建立适合教学效果的评价量表,使微信移动教室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也是一个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整合实施路径依赖
1.围绕教学目标,以课内教学为主,微信移动课堂教学为辅,筛选、搜集、分析、整理、归类设计类课程常用的微信公众号、在线视频公开课等,提出课程设计研究思路、比较研究方法、构建师生互动群。
2.开展对学生微信移动课堂的接受度、使用频率、使用效率、组织讨论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以得到真实的问题反馈,以便更好地实施。
3.利用微信APP发布设计任务、提前预习和案例研究内容,通过小组对照讨论、比较实证研究、头脑风暴等,找出微信移动课堂在信息技术和课堂辅助教学整合上的共享资源。
4.通过课后答疑、巩固与深化,开展知识的专题研究,进行碎片整理和知识外延拓展学习。
5.进行师生活跃度统计,利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ACSI模型)进行分析与修正,构建微信移动课堂学生满意度评价模型,来验证该模式实施的有效性。
6.最后分析基于微信移动课堂的教学有效性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效果评价,总结经验与不足。
参考文献:
[1]刘刊,陶恒沂,刘昀,等.移动学习平台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9(3):38-39.
[2]李慧瑜.英语移动学习在中职学校的实践[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2(6):143-144.
[3]单成祥,裘年存,仇明,等.微信辅助教学法在外科手术学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4(6):54-56.
[4]张红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效性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3(7):152-153.
[5]王竹立.智能手机与“互联网+”课堂: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的新思维、新路径[J].远程教育杂志,2015(4):14-21.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