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国作为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似乎一直在联合国决议时投“弃权票”,但事实上,中国投过很多反对票,其中,以1981年那次最为著名——中国为了一个人与美国“硬刚”,连投16轮反对票。
联合国秘书长连任遭意外反对
1981年,是时任联合国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第二个五年任期结束的日子。
这位出生在奥地利的著名外交家,在自己十年的联合国秘书长任上做得相当不错,获得了绝大多数联合国成员国的认可。
也正因如此,瓦尔德海姆经过再三考虑,在1981年9月宣布:将参加下一届联合国秘书长的竞选。对此,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也表示同意。
按照联合国秘书长的产生办法,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在5个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的投票中至少获得9票;第二,5个常任理事国不能出现一票反对票,不然就要重新推选。从以往的经验看,只要美国和苏联都同意的联合国秘书长人选,还从来没有被否决过。
但是,瓦尔德海姆却完全没有想到,他的连任计划遭到了中国的坚决反对。
按理说,瓦尔德海姆其实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1971年,瓦尔德海姆当选后不久就访问了中国,成为第一位访问中国的联合国秘书长,当时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会见。
但是,中国也确实有自己的理由——无关瓦尔德海姆个人,而是联合国秘书长不能总是由来自发达国家的欧洲人担任。
中美两国各有支持的候选人
那么,中国有没有自己中意的候选人呢?有。这个人,就是来自坦桑尼亚的代表萨利姆。他担任过近十年的坦桑尼亚驻联合国代表,当时是坦桑尼亚的外交部长。1981年6月,由50多个国家组成的非洲统一组织一致同意,推举萨利姆竞选联合国秘书长。而中国也希望和第三世界国家一起,推举萨利姆担任新一任的联合国秘书长。
1981年10月27日,较量正式展开。第一轮投票结果:萨利姆11票,瓦尔德海姆10票。两人都过了“至少9票”这个第一要求,但都没达到第二个要求——各有一个常任理事国投了反对票:中国对瓦尔德海姆投了反对票,而美国对萨利姆投了反对票。于是,投票只能宣布无效,重新开始第二轮投票。
由于美国代表开始在各个代表间运作,第二、三、四轮中,萨利姆的得票数直线下降,第四轮仅仅得到6票,已不符合“最低投票数”的规定。而瓦尔德海姆一直稳定在10票,但他却始终无法当选,因为中国在这四轮里都投了反对票。
第二天,联合国安理会再次进行了两轮投票,萨利姆两轮都得了8票,瓦尔德海姆两轮都得了11票。但还是没用——中国又在两轮中投出了反对票。
投票再次暂停。11月4日,安理会进行了第七轮和第八轮投票,但依旧没人能当选。
博弈背后的“敲山震虎”
这时候,一些流言开始在联合国各个角落流传开来:中国只是做做样子,在投了八轮反对票后,已在非洲兄弟们面前姿态做足,接下来就会妥协。
就在这时,中国驻联合国代表凌青接到了国内邓小平发来的指示,总结下来就四个字:一否到底。
11月17日,战幕再度拉开,中国和美国又连续八轮各自投出了8张反对票。
整整21天,16轮投票,在其他三个常任理事国都弃权的情况下,中国直接和美国“正面刚”——连投16轮反对票。这种情况在联合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该怎么收场?
最终首先做出改变的,是瓦尔德海姆。他直接找到凌青,希望了解中国接下来究竟准备怎么做。凌青对瓦尔德海姆也交了底:“中国坚持的是原则,中国的态度不是针对你个人的。联合国成立只有36年,你一人就担任了10年秘书长,这已经是很高的荣誉了。中国支持第三世界秘书长候选人的做法是合情合理的。”
在听完中国的态度之后,瓦尔德海姆表示完全理解。1981年12月3日,瓦尔德海姆放弃参加竞选。
5天后,考虑到美国肯定不会改投赞成票,所以萨利姆同样也宣布退出竞选。
1981年12月11日,经过新一轮的选举,来自南美洲秘鲁的佩雷斯·德奎利亚尔成为下一任联合国秘书长。
事实上,1981年中国连投16轮反对票,还有个时代背景。当时羅纳德·里根刚刚当选美国总统不久,他在竞选中对中国表现出了很高的敌意,在就任之初,更是表示要支持台湾,并出售武器。此时,中国和美国在售台武器谈判中陷入了僵局。
就在1981年的1月,邓小平通过对陈香梅(美国著名华人社会活动家)的谈话表达了中国的态度,概括来说就是:首先,我们希望中美关系继续发展。但是,如果认为中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国家,那美国就错了;其次,如果认为中国现在有求于美国,而美国无求于中国,那也错了;第三,哪怕中美关系倒退,我们也绝不可能在台湾问题上让步。
所以9个月后的联合国秘书长竞选的幕后博弈,背后也有中国“敲山震虎”的目的。(摘自《历史的温度》 张玮/著 中信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