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琳
二孩矛盾一直是二孩家庭最普遍,也最头疼的问题。很多爸爸妈妈在生了二孩后,或多或少对老大或老二都有愧疚,觉得给两个孩子的爱都不像给一个那样多了。
其实我们不必这样悲观,父母的爱不是一块蛋糕,分几块就分没了。而且家里多一个人,就多了一份爱。孩子需要爱没错,但他们也会传递爱,分享爱,老大可以爱老二,反过来也是,加上爸爸妈妈,每个孩子都得到了三份爱,家里的爱是越来越多的。这是二孩家庭的优势。
那么,爱是什么?显然是关系。养两个孩子和养一个孩子一样,都是经营关系,只不过两个孩子除了要经营亲子关系,还多了一份手足关系。
老二出生前,老大一直是独生子女,独享爸妈的爱。老二到来后,他最直观的感受就是“爸妈没有以前那么爱我了”。多一个孩子确实会分掉爸妈一部分时间和精力,这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做的是接受这样的生活,同时帮助老大适应,而不是对老大心怀愧疚。
如果老大也处于低幼的情况下,父母可以准备一个影集,里面放上老大从小到大的照片,常常带他看,跟他说爸爸妈妈是怎样帮助宝宝长大的。比如给他看他小时候的B超照片,再看弟弟/妹妹的B超照片,跟他说宝宝是怎么来的,他就会知道,“原来弟弟/妹妹和我差不多啊,都长这样。”又比如其他照片,小时候换尿布的、洗澡的、吃奶的、哭闹的……跟他说那些时候爸爸妈妈都做了些什么,是怎样帮助他的,这样的回忆也是在向老大传递爱。
当然,不是告诉了他几次,老大就完全明白了爸妈要照顾老二,毕竟他只有两三岁。这些话等老二出生了还要经常说。比如教老二走路,就可以说“妈妈正在帮小宝学走路呢,他还走不稳,要我扶着,牵着,你小时学走路妈妈也是这样做的。”这样就让老大明白爸爸妈妈也对弟弟/妹妹做的事,是在帮助弟弟/妹妹,而不是偏心,对老二也就没有什么敌意了。通过这些生活细节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机会是很多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善于利用。
老二出生后要花更多时间照料,但爱和时间不是一回事,我们爱老大的心还是一样的,爱没有变。
我们常说对待几个孩子要公平,要一碗水端平,但这不是说要给每个孩子一模一样的爱。每个孩子不一样,给的爱也就不一样。比如:老大喜欢乒乓球,可以陪他打乒乓球,老二喜欢游泳,就可以带他游泳。要让孩子看到,爸爸妈妈给他的是独一无二的爱,是他最需要的爱。
有了老二后,每天留出一个特别时间陪老大是个平衡的好方法。每天固定一个时间,有点仪式感,让老大知道这是专门用来陪他的。
一个朋友家,老大三岁了,也上幼儿园了,每天跟妈妈分开了一段时间,更需要陪伴。每天放学后留出一段时间专门陪他就可以很好地弥补他。如果他喜欢听故事,每天睡前留出半小时陪他讲故事也不错。
这个特别时间一定要每天一样,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段,这样有规律,让老大感觉到是“专门的”。而且在陪老大时不要心里又惦记着老二,比如有的妈妈会无意中说出:我们小声点,别吵到小宝睡觉了;小寶可能快醒了,醒了要吃奶,我们再玩五分钟就回去之类的话,会让老大觉得妈妈心里没有他,觉得自己没有老二重要。既然已经拿出一个特别的时间来陪伴老大,就全心全意陪好,别让这些三心二意的话让我们之前的功夫都白费了。
总之,平时不要向老大传递出“你是和小宝分享爸爸妈妈”的信息。虽然时间不能全给他,但可以让他感受到我们的心,还像以前一样爱他,惦记着他。
很多爸爸妈妈会强调老大要让着老二:“你大些,要懂事,要让着小的。”一味地强调分享不是解决纷争的办法,往往还导致老大让着老二,也恨着老二。别逼着老大懂事,每个孩子的成长是遵循他自己的发展规律的,不是多了个弟弟/妹妹就突然加速了。
遇到两个孩子吵闹,教孩子分享之前,先要帮孩子建立好人际边界,否则再好的分享大道理也没用。人际边界就是“你是你,我是我”“这是你的,这是我的”,尊重每一个孩子,倾听他们的真实需要,这些即使不养二孩也是要教的。
以玩具为例,家里可以有共有的玩具,两个孩子一起玩。如果有争抢,就以谁先拿到为准,之后想玩的排队,或者引导孩子想办法交换着玩。共有玩具之外,特殊日子送给哪个孩子的就是属于他的,不要求分享。“这是你的,你有决定权。”类似还有“这是哥哥的房间,能不能进去你要问他同不同意。”这样向孩子展示出清晰的界限。
分享的前提是这个东西是谁的,谁有自主权、决定权,否则不存在分享。我们平时骑共享单车也是要付费的,人家收费就是因为所有权在人家手里。养育孩子,也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个独特的个体,有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他不属于谁,要听命于谁,他是他自己。
与“老大要让着老二”相反,有的父母出于对老大的愧疚,开始对老大百依百顺。这种在内疚的驱使下,刻意改变和老大的互动模式也是不好的。如果老大不懂事,会对父母索求无度,如果懂事了,又会觉得父母为自己额外付出,有内疚感。
有了弟弟/妹妹,既不需要对哥哥/姐姐提过高的要求,也无须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之前是怎样对待老大的,保持正常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