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瑜
摘要:巴金《家》中出现了一定梅的描写,可以从梅营造出的不同环境,梅和情节的不断交织,梅的多重象征意义来解读。通过思考梅“人化”倾向,可以让《家》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毁家”主题更加突出。
关键词:《家》;巴金;梅;觉慧
前言
巴金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他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以笔为力量,来延续他的反革命斗争,追求真实,狂放不羁,在平白率真、热烈酣畅的文字中,巴金注重随情绪的起伏变化,情感是丰沛的是他前期作品的重要特点,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激流三部曲中的《家》。在《家》中有一定对梅花的描写,对文章的人物塑造,情节推动,主题揭示有一定作用。
一、梅营造出的不同环境
巴金的《家》从1931年在《时报》开始连载,原名为《激流》。它开创了毁家的创作母题,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对后来的家族小说起到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小说中的觉新与梅芬、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与各种遭遇。巴金主张要唤醒人的意识,人是有选择权的,所以向旧礼教、封建统治核心的专制主义,喊出“我控诉”。梅花作为小说中出现的意象,对环境渲染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其无声的方式喊着“我控诉”。
文章中有2处较为长对自然中的梅花描写,出现在第九章、第十章。在第九章中,碾碎的梅花折射出的封建传统之下的社会环境,以及对封建制度的强大讽刺和希望改变的决心。
“他痴痴地立在天井里,看着觉新走开了。一个人没精打采地走到花盆旁边。红梅枝上正开着花,清香一阵一阵地送到他的鼻端。他伸手折了短短的一小枝,拿在手里用力折成了几段,把小枝上的花摘下来放在手掌心上,然后用力一捏,把花瓣捏成了润湿的一小团。 他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可是他满足了,因为他毁坏了什么东西。他想有一天如果这只手变大起来,能够把旧的制度像这樣地毁掉,那是多么痛快的事。…… ”
这段文字描写的是觉慧因为参加学生运动的事情,被高老太爷知晓臭骂一顿之后的事情。红梅“送”香气到觉慧那里,但是觉慧的“折”“拿”“摘”“捏”的几个动作,把觉慧心中不可以去报社,不可以及时地参与到学生运动囚禁在家的恼怒生气写出。觉慧被高老太爷谩骂却又惶恐,对觉新的不抵抗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的抗拒与憎恨。捏花瓣的行为,他是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的但却是满足的,想做的事情却被限制不可以去做,让他十分地想挣脱,想走出去,但在家中也没有替他完全的发声音,只可以把这份愁绪寄托在梅花上,把梅花捏碎,期盼把这份忧愁变成过去式,把这份制度变成过去式。但是觉慧的力量太过单薄,无法与真正的梅枝抗衡,梅枝在这里也代表着封建制度。
二、梅与情节交织
在《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叙述了无数的故事,展现了人物的性格、人物与人物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梅花也在这些情节里反复出现,推动情节、深化毁家的主题。书中最令人感到悲剧的描写之一是第二十九章,觉慧在结束报社的事情后寻找鸣凤,但是找不到鸣凤的描写。
他走进花园,黑暗中在梅林里走了好一阵,他大声唤:“鸣凤”,听不见一声回答。他的头几次碰到梅树枝上,脸上出了血,他也不曾感到痛。最后他绝望地走回到自己的房里。他看见屋子开始在他的四周转动起来……
鸣凤在得知自己的要被送去冯老太爷做小的时候,求助周氏无果;她把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交到了觉慧手上,但当鸣凤从觉慧房里出来的时候,她的一切希望都已经打破。觉慧得知一切时,在黑暗的梅林中行走,照应着鸣凤最后向他的求助,被忽视,见不到头。“脸上出了血,他也不曾感到痛”,梅枝带来的痛苦,是没有对鸣凤帮助、同情、怜悯的自我谴责,在痛中却不曾感到痛,这里就可以体现他对鸣凤之间的感情联系,是青春期的喜欢,是一种相同特质的吸引,是在这个从来没有为自己发声的小小慰藉,最后“绝望”地回去,鸣凤的死也给觉慧逃离这个家的火焰添了一把柴。
三、梅富有多重象征意义
象征将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可以感知的对象,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使文章内涵更丰富,留下了更多的想象空间。梅花的凋谢、开放,有关梅花的戏曲在《家》中出现,让梅的象征多元。梅花的凋谢谢象征着家族的没落、人物的命运。如,在觉慧手里捏碎的梅枝象征那一套吃人一般的封建制度,把手中梅花捏碎,是铲除这份决心和毅力。淑贞和琴在船上紧紧依偎之时,月亮冲出重围,把云抛在了后面直往蓝色天空走去:
月光把它们的影子投在水面上,好像在画图里一般。左边是梅林,花已经谢了,枯枝带着余香骄傲地立在冷月下,还投了一些横斜的影子在水面。
梅林中的梅花凋谢像是预示着她们的命运,在所谓的礼教封建制度里,女孩娇美的容颜,期盼未来的心像像梅花花瓣一样被风吹雨打,最终凋零,等到来年,梅枝上还会换上新的一批“梅花”,继续以往的摧残。运用通感,枯枝为视觉,余香为嗅觉,传达出花已残,余香犹在,并且是“骄傲地立”,拟人的手法,表达出抗争,还在水面上投下了横斜的影子。
四、梅在小说中的功能
梅作为一种自然的花卉在小说中,不仅仅有原先铺就背景的作用,还寄托着各种人物的复杂情感,还更多地为作者想表达的主题服务。梅可以渲染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在大雪之时的梅花,还是在掉落的梅花,都陪衬着当时的情节,塑造这的人物性格,觉新性格中的抗争和叛逆,在对待梅花的过程之中就可以窥见。梅的运用,暗示着人物的命运,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进一步深化毁家的主题。
总结
梅花作为一种植物,在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十分受到青睐的。一是梅作为植物的美,盘虬的枝干、色彩多样的花朵、还有那清丽的暗香,观赏价值高,美学价值也高,二是梅的各项特征与人之间的联系深刻,梅花花瓣像是人的笑脸,梅花香气又正好与传统文化中对好人名气的评价相关,如名声好,贡献大为“流芳百世”,名声不好、作恶多端则为“遗臭万年”。人们在梅上赋予的人性越多,梅的人化就是越全面的,从而借助这个物像来传达心中丰富的情感,内涵也就多样了。
参考文献
[1] 林雁,从人化的全面性谈梅文化[A],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 贾婷,探究巴金《家》中所蕴含的人文关怀精神[A],边疆经济与文化 报,2018
[3] 程杰,梅花意象及其象征意义的发生,南京师大学报
[4] 张静,巴金小说《家》中的家文化探究 [J]. 兰州教育学院学 报 ,2016
[5] 李艳平 巴金《家》中高觉新的悲剧形象剖析,语文建设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