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词义引申是一种词义运动变化的最常见的方式,也是词义内部运动的基本形式。对于未来很可能从事教育事业的汉语言文学师范生来说,将来都免不了涉猎文言文,因而研究清楚词义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是必须的。尽管词义引申是一种复杂的语言现象,但它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本文主要就词义引申的趋势,词义引申的方式两大方面展开介绍。
关键词:词义引申;方式;趋势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词,其实往往一词多意,只是我们从未把他们系统的罗列出来。如“小”这个字,在“小孩”中指年纪小;在“小房子”中指房子规模小;在“小笋”中指笋嫩,长得时间不长;在“小问题”中指问题不严重;在“发小”中指时间的长久,小时候就有交情了……。这众多的含义之间并不是并列的关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的都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含义,叫引申义。本义是根据字形分析和考核文献所证明的词的最早意义,是词最初产生的意义:如“シ”旁的字都与水有关;“彳”、“辶”旁的字与行走有关;“木”旁的字与树木有关;“扌”旁的字与手的动作有关,等等。以本义为出发点,又会衍生出许多引申义。词的引申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发展,派生出来的意义。引申义或近或远,都与本义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铁”,本义指钢铁,根据它的特点,可以引申为坚强的意思,如“铁的意志”;又可以引申为坚定不移的意思。
词义的引申表现了词义的发展变化,知道一个词的本义、引申义的区别,理解词义就会更深刻、更准确。
一 、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
词义是以词的语音形式所固定下来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反映和主观评价,以及词在特定的使用范围中所产生的意义。词义的引申变化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词义引申是通过由此及彼的联想实现的。从本义和引申义所表示的内容范围或概念特点来看,词义引申的基本趋势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由实词到虚词。
1、由具体到抽象
業:本义是一种悬挂钟鼓的架子上作装饰用的木板,又指书册的夹板。古人学习时把学到的东西写在上面。从老师那里接过知识叫“受业”,老师给学生知识叫“授业”,从事学习叫“肄学习、练习业”,学习完成了叫“结业、毕业”,这些“业”是“学业”义← 学习用的大板子。
道:本义是“道路”,如:《战国策·齐策》“民扶老携幼,迎君道中。”引申为“途径、方法”,如:《孟子·梁惠王上》“交邻国有道乎?”又引申为“学说、道理”,如:《论语·学而》“先王之道,斯为美。”
网(網):本义是用绳编织成的捕鱼和鸟兽的工具,字形□初形、□形声。如:《周易·系辞》“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鱼”。引申广泛地搜求,如:《史记·太史公自序》“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2、由个别到一般
莫(暮):本义是指日落草中,日暮的意思。这个具体的时段专用词,可引申到适应其他时间的“晚”义,于是,年底可以说“岁暮”;季节结束时也可以用“暮”,如“暮春”;一个人的晚年叫“暮年”。
雌、雄:本来都是专就鸟类而言的,《诗·小雅·正月》“谁知鸟之雌雄?”兽类一般称“牝、牡”而不称“雌、雄”。后来,凡是动物都可以称雌雄,《木兰诗》“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匠:原指木匠,《庄子·徐无鬼》:“匠石运斤成风”(名叫石的木匠),其它工匠另有称呼:陶匠叫“陶”,铁匠叫“冶”,玉石匠叫“工”,后来所有手工业工人即可叫“匠”,《论衡·量知》:“能穿凿穴坎谓之土匠。”
3、从实词到虚词
古汉语的连词和介词,有不少是从实词虚化而来的,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词义的引申,如:
被,本义是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被”。引申为“覆盖”,《招魂》:“皋兰被径兮”;阮籍《咏怀诗》“凝霜被野草”。又引申为“蒙受”,屈原《哀郢》:“被以不慈之伪名。”《汉书·赵充国传》:“身被二十余创”。又引申为介词,表示被动,《韩·五蠹》:“兄弟被侵而随仇。”这里的“被”还有一点“蒙受”意义,这正是由实词到虚词的痕迹,《史记·屈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则已经虚化了。
再如,动词“会(会合、会见)”虚化为介词“会(适逢)”。《陈涉世家》:“会天大雨,道不通”;动词“以”(任用、使用)虚化为介词“以”(用、凭借):《韩非子·难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汉书·张骞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
以上三点,只是词义引申发展的常见规律,在古代汉语中例外的现象也是存在的,如从抽象到具体、由一般到个别,但这种情况较少,只是一些变例,不能算作规律。如金,本义指一切金属,后引申用来专指黄金。
二、词义引申的主要方式
词义的任务是表达事物,而事物又有许多特点,这些特点就往往反映在本义中。本义有了这些特点,就能产生出不同的引申义。这好比一个车轮,轴心代表本义,引申义就是辐条,向不同方向伸展出去。
另外还有一些引申义,并不都是一次从本义中同时产生出来的,而是像人类的繁衍一样,父生子,子生孙,孙又生子,子子孙孙绵延不断。
总的来说,词义的引申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直接引申即并列式;间接引申即串联式。
1、辐射式引申(并列式)
直接从本义出发,向不同方向引申出新的意义,这种引申方式就是辐射式引申,也叫并列式。这种方式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本义引申出乙义、丙义,各种引申义环绕着本义这个中心词义向四周辐射,这些引申义与本义之间的关系都是直接的。每一个引申义的产生方式都是直接引申。
節:本义是竹节,《说文》节,竹约也。《史记·龟策列传》“竹,外有节理,中直空虚”。由这个本义引申出下列引申义:
①木节(用于树木):不遇盘根错节,何以别利器乎?(《后汉书·虞诩传》)
②关节(用于动物):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無厚。(《庄子·养生主》)
③节气、节令、季节(用于时日):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列子·汤问》)
再如:
比 从形体看,象两人排列在一起。本义应是“排列、并列”。如:“比翼鸟”“比目鱼”“比肩接踵”“比翼齐飞”中的“比”即用本义。从这个本义可以引申出:
①比较(把人或事物排列在一起,就可以看出差别)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三国志·诸葛亮传》)
②紧密(两人排列在一起,一个紧挨着一个)
其崇如墉,其比如栉(粮垛的高象城墙,其密象木梳齿)。(《诗·周颂·良耜》)
③相近(两人排列在一起,距离近)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近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这种引申的方式是很灵活的,同一本义,可以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去联想,因而就有各种不同角度的引申。如“曲”的本义是弯曲,从一个角度看,曲与隅同义,偏于一隅就是局部、不全,如《商君书·更法》“曲学多辩巧辩”。而从另一个角度看,曲有曲折义,曲折而无不到之处,因此就引申为全部、周全:《荀·非十二子》“宗源应适应变,曲得其宜”。于是同一个词,就引申出了两个很不相同的意义。
2、链锁式引申(串联式引申)
指以本义为起点,向纵深发展,即由本义引申出甲义,又由甲义引申出乙义,再由乙义引申出丙义,这样一环套一环,形成一个词义系列。这些引申义从跟本义的关系看,除了甲义是直接引申而来外,其他都是间接引申而来。
词义的发展是复杂的,许多次的引申并非单一方式而是两种都有。总之,词义的引申是词义发展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多义词产生的重要原因。无论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多义词在词汇系统中占大多数,因此弄清楚古汉语词义的引申方式、词义引申的一般规律和其他要注意的问题意义很大。
作者简介:胡蝶(1999.12.04-),性别:女,籍贯:辽宁省沈阳市,专业:汉语言文学(师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