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现代化要素分析及建议

2020-08-14 22:05袁书颖
青年生活 2020年28期
关键词:赤峰现代化新时代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建构进入快车道,成果显著,其中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理论纷纷涌现,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建构初见雏形。相对应的,我国现代化建设实践也大踏步发展,取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域性差异较大,现代化发展千篇一律等。立足赤峰市,以现代化相关论述为指导,通过对赤峰市现代化建设要素分析,以现实逻辑赤峰市进行现代化建设进行总体研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对赤峰市现实与历史的分析,对新时代赤峰市大踏步进行现代化建设提出建议,为推动赤峰市现代化进程作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现代化;赤峰;新时代

赤峰市自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城市建设突飞猛进,综合实力不断提升,成为内蒙古自治区一颗闪耀的明珠。同时要看到,赤峰市因历史、地理等因素,自身发展与我国发达地区还存在较大差距,思考如何缩小差距、在现代化建设中彰显赤峰特色,成为现代化进程中赤峰何去何从的题中之义。

一、赤峰市现代化建设要素分析

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狭义上说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简言之,现代化是一个落后国家地区采取多种方式方法追赶先进国家地区的过程,是一个外来的资金技术思想等可促进社会进步的“现代化诱发因素”本土化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外部引发与内部自发的辩证统一,是“外源型”与“自发型”的辩证统一,其中笔者认为,在具备了这些“诱发因素”前提下,实现以上“现代化诱发因素”本土化是现代化得以产生以及源源不断发展的动力,而要实现这种本土化,首先要对地区要素有清晰完整的认知。“总的来说,社会的历史运动处在一个复杂的互动的网格系统之中,任何巨大的社会变迁都不是单因素(变量)或少数因素(变量)促成的,而是众多因素(变量)促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国际交往因素。”基于此,解决赤峰市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对赤峰市进行现实分析,全面了解赤峰市的基本情况。

二、赤峰市“现代化因素”概述

(一)生态因素

地形方面,赤峰市地形地貌情况复杂多样,层峦叠嶂,丘陵起伏,峡谷相间,沟壑纵横,只有小块山间平地和沿河冲积平原,结构为“七山一水二分田”;气候上,赤峰市地处内陆,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春季升温快,干旱多风。夏季短促,雨量集中。秋季气温下降快,霜冻来临早,多晴朗天气;自然资源方面,赤峰是国内重要的贵金属和有色金属基地之一,全市矿产资源远景储量的潜在价值在5万亿元以上。全市已发现矿产资源83种、矿产地1600多处。总的来说,赤峰市是一个典型的内陆城市,较干旱,地形起伏较大,农耕业发展受限;矿产资源丰富,资源集中型工业发展有优势。

(二)人口因素

人才是发展的主要动力,科学的人口结构是保障持续发展重要机制。笔者对赤峰市统计局相关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1.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赤峰市常住人口数为434.12人,同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4518046人相比,十年共减少176801人,下降3.91%,年平均下降0.40%;2019年末常住人口433.0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1万人。但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赤峰市常住人口呈外流趋势。2.2019年城镇常住人口221.35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1.11%,比2018年末提高0.75个百分点。3.截止2018年,赤峰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户籍人口86.11万人,占户籍总人口459.41万人的18.74%。4.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学(指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98075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62631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654469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33461人(以上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类学校的毕业生、肄业生和在校生)。可以看出,近年来,赤峰市常住人口总体来说近年来呈外流趋势,城镇人口比重逐步上升;性别比重均衡;老龄化现象逐渐显现,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断提高,人口素质提升。

(三)经济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发展的首要指标,主要是由地区的生产总值体现出来。根据赤峰市统计局数据显示,赤峰市2019全年地区生产总值1708.4亿元,比2018年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3.8亿元,增长2.4%;第二产业增加值508.2亿元,增长6.7%;第三产业增加值876.4亿元,增长5.2%。三次产业比例为19:29.7:51.3。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9.3%、38.7%和52%,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5个、2个和2.6个百分点。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88元,比上年增长4.9%。赤峰市经济状况向好发展,经济增长主要动力来自第三产业与第二产业,第一产业附加值增长缓慢。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12月底,赤峰市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共计66家,同2018年的58家相比,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同比增长了1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较好。

(四)政治因素

对政治因素的分析主要包括地区政治环境、国家和地区政策扶持等。首先是赤峰市政治环境分析,民主化、法治化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赤峰市政治环境平稳,党风政风向好,打虎捕蝇效果显著;政府“放管服”改革不断加深,营商环境优化;群众的政府满意度提升。政策扶持方面,首先是赤峰市政策优势。赤峰市被同时纳入“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环渤海经济圈”。赤峰市为“环渤海经济圈”第四增长极,经济发展的政策性优势明显。赤峰市内部也顺势推出《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赤峰市农畜产品品牌建设工作的意见》、《赤峰市农牧业科技园建设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立足赤峰本地特色的促進本地发展的政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政治保障。

(五)文化因素

文化意指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和,探讨文化因素对现代化的影响,论域集中在精神财富,是在精神层面审视文化对现代化的深远影响。赤峰市被誉为“中华文明发祥地”之一,境内具有众多文化遗址,如红山文化遗址,极具科研及经济价值。汉族与蒙古族文化交织融合,文化产业开发潜力巨大。旅游资源丰富

三、赤峰市现代化因素分析

通过对赤峰市现代化因素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优势与问题并存

“一个国家(社会)的技术装备、发明与生产品愈多,物质文化的装备和积累就愈大,与此同时,它的新文化积累也增长得更快。”[1]赤峰市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资源优势巨大;人口素质高,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断上升;政治方面有一系列政策扶持等,这些都是赤峰市推进现代化的优势因素。同时,降水较少、距海较远、人口老龄化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显现等也影响了赤峰进一步发展,如何克服劣势,发挥优势,是接下来赤峰市现代化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农业发展附加值低,现代化农业发展慢

可以看出,赤峰市注重发挥其具备的传统农业优势,且出台相应政策措施对农业发展进行扶持,其中也能看到顺应科技化、信息化的时代趋势采取的现代化举措,如注重品牌效应,打造品牌;因地制宜,调整农牧业发展;运用电商等新兴媒体拓展销售渠道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赤峰市农业发展。但也要看到,目前赤峰市农业发展处在产业链低端,以初级产品加工为主,收益较低。

(三)传统产业发展强劲,亟需转型升级

从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赤峰市第二产业对赤峰市经济发展产生了强大的带动作用,且作为传统优势产业,赤峰市第二产业发展主要以当地丰富的资源开发为主,是典型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源型产业集群按照自然资源的再生与否可分为两种:一是依托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二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2],很显然,赤峰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资源发展起来的产业集群。这些资源密集型产业经营困难加大,与前期投资增长过快,因此导致产能严重过剩;这些产业发展也极易导致生态问题,生态成本高。资源密集型产业所面临的压力,将倒逼这些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

(四)新兴技术产业发展势头向好,还需继续发展

现代化进程不能轻视技术的重要推动作用,回顾人类现代化大潮,均是由新兴技术推动且作为根本动力存在的,“现代化是在科学和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社会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转变过程”。[3]赤峰市已经意识到现代城市发展需要以高兴技术产业作为支柱,并在2002年便成立了今天赤峰红山经济开发区的雏形——“清华红山高科技产业园区”,但总的来说近年来发展缓慢,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够。

四、赤峰市现代化发展建议

理论要服务于实践,这是理论发展的最终归宿。通过以上对赤峰市现代化因素的分析,站在新时代,尝试对赤峰市现代化建设提出一点浅显的想法。

(一)打造赤峰市高新技术产业新优势

赤峰市依托传统工业实现了现代化发展的初期积累,在以信息化为主要标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大势下,依托赤峰市较为成熟的经济体系与城市基础设施,抓住西部大开发和振兴老东北工业区发展的机遇,引入高新技术产业,并给与政策扶持与帮助,必然对赤峰的发展起带动作用,注入新的内生动力。目前,赤峰市已着手打造内蒙古赤峰信息科技创新园,以此为起点推动赤峰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二)提升赤峰市吸引力,留住人才

现代化建设是引入与自发相结合的过程,赤峰市除了要加大技术引入外,还要主要铸就自身优势,打造自身品牌,其中如何留住人才是关键。从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等原因,赤峰市近年来常住人口呈外流趋势,这势必会产生人才外流,此外,高素质人口不断增加,又有多少赤峰籍毕业生选择克服种种困难,回到家乡投身家乡建设。面对这个问题,赤峰市一方面要推出相应优待政策,吸引有志之士到赤峰发光发热,并让他们扎根赤峰,培养其归属感;对待赤峰籍优秀人才,可以采取宣讲等方式,提升家乡吸引力,让他们回到家乡。

(三)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农牧业是赤峰市的传统产业,在因素分析中已經看到,赤峰市打造了诸如“敖汉小米”的地域标志性品牌,在农业规模经营、扩展销路等方面采取了现代化举措,已经具有了现代化农牧业的框架。但是总的来说,赤峰市农牧业发展还只是停留在产业链初级,附加值极低,农民及政府收益低。打造现代化农牧业,就农业来说,做大做强“敖汉小米”品牌同时,要加大技术与资金投入,研发相关小米产品等产业链高端产品;畜牧业除采用现代化养殖技术手段之外,也要紧跟农业步伐,打造品牌。旅游业是赤峰市文化产业的缩影,每年赤峰市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景吸引数以万计的游客来到赤峰,但跟农牧业一样,赤峰市旅游业开发潜力巨大,但也只是停留在初级。要加大技术投入,进行市场调研等,依托文化底蕴,开发衍生品、纪念品,形成一系列品牌,提高收益,以现代化理念发展旅游业。

(四)现代化建设离不开现代化制度

这是对1998年赤峰市国企改革造成严重困境的经验反思。现代化不仅仅是器物的现代化,更是要实现理念制度的现代化,“现代化不只是经济发展,也是政治发展,同时又是文化发展和精神发展”。[4]现代化之化意指大化世界,即将现代理念辐射到社会各个层级,培育现代政府、现代企业、现代人,在全社会形成现代性的价值观念。现代化制度是多方位的立体结构,是涉及政治民主法治、经济方面政府市场、社会运行等全方位的现代化,是一系列矛盾解决的结果,是传统观念与现代理念冲突的产物,“现代化就是创新与效率化,是对世界上创新的制度与方法作有效的选择与利用”。[5]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2]刘晓光,赵虹.辽宁资源型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研究[J].时代经贸旬刊,2012(3):139-140.

[3]张乾元,苏俐晖.新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与道路自信[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06):39-48.

[4]张晓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理论内涵的历史考察[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3(02):5-11+15.

[5]孙肖远.“中国道路”与“中国经验”的理论诠释——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视角[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8(06):96-100.

作者简介:袁书颖,1995,女,汉族,内蒙古赤峰,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赤峰现代化新时代
赤峰地区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及策略分析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Investigate theRelationship between Summer Storms and Shelf Sea Primary Production
行摄赤峰 解读红山文化 探寻玉龙渊源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我的女巫朋友
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