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落的小世界:戴维·洛奇眼中的学术荒原

2020-08-14 16:28李亚杰
鸭绿江·下半月 2020年6期

摘要:戴维·洛奇作为学院派作家,以学者们的学术生活为题材,创作了“校园三部曲”,其中《小世界》最负盛名,该小说以形形色色的学术会议为背景,描述了西方学术界中对于名利和情爱的追寻。洛奇借此打开西方学术象牙塔的大门,展现其中混乱不堪的景象,揭开学者精英们的虚假外衣,将其中的困顿和危机暴露出来,向大众呈现了一片西方当代学者的精神荒漠,以引后者深思。

关键词:《小世界》;学者生活;追寻;精神荒原

戴维·洛奇是一位学院派作家,在伯明翰大学从事了多年的教学工作,深厚的学识修养使他在文学创作的探索上一路向前。同时作为文学理论家,他以研究结构主义、小说理论及写作技巧等而闻名,因而他的作品呈现给大众的大多是较突出的知识性、思想性、实验性、探索性的内容,引发读者深思。这种双重身份赋予他了更多的艺术敏锐性,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社会中,很快能捕捉到当代学术生活的新特征。因此他小说的创作善于从学术界和知识分子身上去挖掘新角度。他曾在1975到1988年间陆续创作了“校园三部曲”,《小世界》就是三部曲之一,以学术会议为背景,用戏谑的口吻描述了当代西方学术名利场的追逐。

小说最开始借用人物扎普教授之口,表达洛奇面对学术知识获取方式的变化的直观感受:“最后20年有三件东西:喷气机、直拨电话和静电复印机——使学者生活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学者们已不再整天泡在图书馆,挤在同一所大学工作或交流。”孤立的大学已不存在,技术发达的时代,环球大学正在建构。从前人们追赶着知识,现在知识压迫者人们去快速获取。于是学者们乘着喷气机,像古代的漫游骑士一样穿梭于世界各地,参加一个又一个研讨会。洛奇发现了当代学者与古代骑士漫游背后的相似性——学者似乎也在追寻他们心中的某个“圣杯”。但不同的是,这样的“圣杯”相比之下反差极大,于是洛奇借用了罗曼司的形式去表达他所看到的西方学术生活画面,将古代骑士对于圣杯的纯洁追寻与当代学者对于学术追求急功近利的丑态展现给大众。

在这个欲望沉浮的小世界里,每个人都执着于自己的追寻,学术名利场的追寻以扎普教授为线索展开。小说开篇的序曲中,引用乔叟《坎特伯雷故事集》中的诗句“当四月带着它甘甜的阵雨赶走三月的干旱”,在这万物充满生机、鸟语花香的清晨,人们渴望着朝圣。洛奇将这一场景作为学者开始新的一年里参加各地学术研讨会之旅的开端,以此语境开始了全书的反讽基调。过去乔叟笔下的朝圣者是带着一颗虔诚的心,艰难跋涉在泥泞曲折的路上,而当今学者带有欲望目的的参加各种研讨会,并把它当做消遣和表演式的自我完善:提交论文、宣读论文、会议期间建立新的有趣的关系以及交换利益,在一切结束后,可能会因为参与了这项严肃而认真的事业而声誉大振。这一普遍迹象表明,并不是所有学者都为学术而参加研讨会,对于目的不纯的“会油子”来说,他们只是到世俗的把学术场变成个人的猎场,研讨会中对他们有所裨益的点不在于会议内容,在于研讨会的重量等级以及配套的饮食、住宿、娱乐环境。

扎普教授在小说中是一位有名望的但依旧在不断追求更高名利的教授,深谙学术名利场的浮沉规则。他同样马不停蹄的参加各种高级学术会议,每个学科每个专题研讨会,都自成一个小世界,作为知识世界的旅行行家,他既能够作为符号学家出现在阿姆斯特丹,又可以作为乔伊斯专家出现在苏黎世,又以叙述家的身份出现在维也纳。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在学术生活发生了革命性变化后,身后有一大批急匆匆的年轻人通过不断参加研讨会就了解整个学术界发展动态,急切的使自己靠边站。在一次学术讨论会后,谈到做论文报告和学术研讨的意义时说“意义嘛,当然是维持学术的文学研究机构。我们通过某些仪式来保持我们的社会地位,正如话语领域里其它团体的工作者——律师、政治家、记者。”因此在不同的会议发表着相似的观点和言论,巩固着自己的学术界地位。他要成为终身教授,不再做任何教学工作,不断享受补贴和研究员基金,努力竞选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席,这样才能冲破快速发展的利欲熏心的学术洪流,立足于自我利益最大化的不败之地。然而这一切都与学者专心做学术的初心背道而驰。

在趋之若鹜的年轻学者中,柏斯就是一个特别的存在。他有幸与扎普教授相遇,扎普教授将学术名利场规则灌输给他,但柏斯意不在此,他不断地赶着参加学术研讨会其实是为了追逐安吉丽卡——初次参加研讨会时便深深为之着迷的一位年轻女性学者。这也构成了小说中另外一条情场追寻的主要情节线索,在这条发展线上,充满引诱与追求的游戏意味。语言就是一种密码,每一次解码都是再次编码”、“在语言里,意义总是从一个能指转换到另一个能指,绝不可能完全把握住它”,安吉丽卡是柏斯追寻的目标,又是一个能指意义上的恋人的象征,柏斯想要最终追寻到这个目标,把握住能指所在,但实际上总在失之交臂,于是又开始新的目标和新一轮追寻。这种追寻是不是本身就是不存在的呢?

罗德尼·温赖特这一人物是以一个苦心孤诣创作论文的学者形象出现的,目的写出论文,得到参会资助,从而为自己增添一点学术荣光。文中使用元小说的形式将他的写作过程暴露给读者。他忍受炎热的天气,忍受不能在海水里和女学生嬉戏,忍受沙滩聚会上啤酒烤肉的诱惑,忍受他那始终不能集中的注意力和时而冒出的追名逐利的思绪,艰难的完成他的论文,将稿纸反复揉烂又展开,思想不断陷入瘫痪,直到最后也没有将完整的论文呈现给大众。

小说中像这样的人物有很多,各有各的困顿:有的陷入理论沼泽、有的徒有浅薄知识包装出来的虚假表面实际却空虚的内里、有的夸夸其谈卖弄着一知半解的学识、有的丧失文学活力……戴维·洛奇借此打开西方学术象牙塔的大门,展示其中混乱不堪的景象,并揭开学者精英们的虚假外衣,将他们的困顿和危机赤裸裸的暴露出来,呈现学术生活的浮华和学者的精神荒漠,以引发之后的西方学者深思:在本是充满圣洁知识的学术世界,如何做一个不为欲望沉浮所主宰的学者,在逐漸贫瘠的学术荒原找寻新的生机,开出蓬勃有力的枝蔓?

参考文献:

[1]戴维·洛奇.小世界[M].罗贻荣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6.

[2]欧荣.“双重意识”——英国作家戴维·洛奇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3]申慧辉.曲高未必和寡[N].文艺报,1991(6).

作者简介:

李亚杰(1995.10) 女 汉族 本科学历 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