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一湛
作者:柴静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理想国
出版年:2013-1-1
页数:424
我们的世界很小,哪怕走了很久很久,可能也只能停留在原点。
我想在你的身边种上小小一棵草,它很小,却足够长出一本本书来,在风雨欲来时,把你安置在它们的荫蔽里。
我会给你唱情歌,也会给你讲故事,让你享受我的爱也享受清风。
请让我好好地珍重你。
谈起柴静,她曾以一部《穹顶之下》在2015年掀起人们对于环境的激烈讨论。她怀着殷切的渴望而呼吁,却也在表达中略略掺杂了数据与实情的纰漏。但这里,我提的不是《穹顶》,而是《看见》。
10年是一个什么概念?
是一个姑娘长大成人,成熟思想,还是一棵棵树木,在愈加繁盛的过程中,增加了一圈又一圈的年轮?人生的机遇有好有坏,有人高开低走,赴死沉沦;有人不甘落魄,咬牙前行。
10年,含括了无数人的故事,无数人的思想,无数人或沉默或宣扬的发声。
他们的故事被间杂在历史的洪流里,每个人都感同身受,也没有人可以只是一个旁观者。非典、汶川、两会、奥运、药家鑫……这些事件停留在过去的10年里,没有因成为过去而蒙尘,而是在她的笔下,再一次给了我们现实生活中犬牙交错的切肤之感。生活与人性,从来没有一刻离开过我们自身,在他们身上,发生的何尝不是我们自己的故事?
2003年,非典。
我想,读到这里的各位,是不是很难设身处地想到彼时社会的恐慌。疫情从一个地方延至另一个地方,由点至面。有时只是与患者共坐了一部电梯,一起吃了顿饭,或是一同生活了一段时间,便是一屋子一屋子、一栋楼一栋楼地隔离入院。
“9年之后,人们还会说‘这是进非典病房的记者,我常觉羞惭。”
为什么会感到羞惭呢?
那些倒在手术台上的,无名的,治疗非典的医生或护士们,他们在治疗的过程中,何尝不是在选择着一步步赴死?但他们依旧从容地,面对着镜头,对着柴静微笑,安慰她别怕。
而那个时候,他们连口罩都没有戴。就这样,把热血與时光,寂寂地洒在死亡前的黎明里。
在所有的灾难中,血管就是最原始的东西,这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
如果连跳动都没有了呢?
她说:“人其实是背对着死亡,一天天倒退地活着。人都有一死,但内心需要一种东西活着,而用文字记录,就是唤醒这种内心的过程。”
采访是生命间的往来,对话是真相的还原过程。药家鑫案发生的缘由是什么,哪里是地震后生长出来的草木,双城服毒时间背后的故事是什么……
真相常流失于涕泪交加中,感动先行往往会影响探寻真相的过程。我们若想用“看见”去追回人性的真假或生命的本真,理应在保持准确与冷静后,再彻底地因感动而哭得涕泗横流。
钟摆一晃,又是许多年过去了,她已然隐于幕后了。
下一个10年,又是谁去看见,谁去记录呢?
原文摘录:
宽容的基础是理解,你理解吗?宽容不是道德,而是认识。唯有深刻地认识事物,才能对人和世界的复杂性了解和体谅,才有不轻易责难和赞美的思维习惯。
——引自第241页
生和死、苦难和苍老,都蕴含在每一个人的体内,总有一天我们会与之遭逢。
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
——引自《我们终将浑然难分,像水溶于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