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米娜
摘 要:清廉自守是对每一个党员的内在要求,翦伯赞同志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有着独特而系统的清廉观,并将其终身实践,可谓党内清廉自守的光辉典范。当前,学习和研究翦伯赞的清廉观,对于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意义重大。
关键字:翦伯赞;清廉观;史学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一个人能否廉洁自律,最大的诱惑是自己,最难战胜的敌人也是自己”。清廉是对每一个党员的内在要求,翦伯赞同志作为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我国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有着独特而系统的清廉观,并将其终身实践,可谓清廉的光辉典范。当前,学习和研究翦伯赞的清廉观,对于在新时代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意义重大。
一、翦伯赞的清廉养成观
翦伯赞清廉观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贯穿于他整个人生历程。
1.客观养成
翦伯赞在《论18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兼论《红楼梦》中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情况》一文中写道:“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任何人,包括作家在内,决不能离开他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环境而孤立地生存。”翦伯赞的清廉观,正是在三重现实中养成。
(1)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启蒙。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一直饱含着对于清廉的高度推崇。儒家经典《周礼》里有“六廉”之说,“廉”被当做考核官吏政绩好坏的标准,老百姓期盼、拥戴清官,官员大多以做清官为道德追求,历朝历代在选拔考核官员时将廉摆在重要地位,历朝正史亦为清官立传,司马迁撰《史记·循吏列传》,开中国正史《循吏传》之先河,二十四史中,二十部都有《循吏传》,包拯、于成龙等循吏,因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而青史留名。直到现在,不少家训族规都含有“廉”的要求,告诫后人勿沾染贪腐。翦伯赞的父亲翦奎午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之一,翦伯赞7岁时,就在其父指导下学习《诗经》《左传》《纲鉴易知录》等经史典籍,到12岁时把《史记》和《资治通鉴》全部圈点读完,重廉、敬廉、爱廉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启蒙了翦伯赞的清廉思想。
(2)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浸润。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都有他们独特的廉政思想。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兰西内战》等著作中强调公仆思想的核心地位,强调通过树立正确的利益观,防止公职人员由社会的“公仆”变为“主人”;列宁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认识到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廉洁行政的重要作用,强调保障人民参与国家监督的基本权利;毛泽东在《关于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抗日根據地的政权问题》等著作中,提出了“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人民政府必须关心群众生活并为群众谋利益”“共产党员在政府工作中应是廉洁奉公的模范”等著名论断。
1924年,翦伯赞赴美留学,期间接触到了共产主义思想,在读完《共产党宣言》后,他兴奋极了,在日记中写道:“这是黑暗世界中的一个窗户,从这里,我看见了光明,看见了真理,看见了人类的希望。”认为共产主义确实是全世界广大劳动群众所应走的翻身解放之路,并于1937年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与吕振羽等人成立了中苏文化协会湖南分会,主编机关刊物《中苏半月刊》,到民国大学讲授《历史哲学》《苏联研究》等课程;1939年,他在《群众、领袖与历史》一文中盛赞毛泽东是“伟大的历史人物”;新中国成立后,他在《中国历史概要》一书中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为例,再次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这些无产阶级革命导师的理论实践,深刻影响了翦伯赞的思想。
(3)个人丰富阅历的沉淀。翦伯赞诞生在戊戌变法的风云中,成长在民主共和的浪潮里,在良师益友帮助下走上革命之路:1926年,翦伯赞在时任湖南省教育厅厅长的同乡董维键安排下,参加了中国国民党;1929年,翦伯赞认识了父亲的同学、国民党元老覃振,并跟随其参加反蒋运动,后陪同覃振游历多国考察司法;1937年,经吕振羽介绍,翦伯赞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教授”名号的掩饰下,为党的统战事业做出巨大贡献。丰富的人生阅历,使翦伯赞的思想更加深刻、更加辩证。
2.主观养成
班固在汉书中评价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中国史学历来坚守秉笔直书、宁死不屈的优良传统,翦伯赞有着典型的史学家人格。
(1)心怀赤诚,安贫乐道。翦伯赞是一个心怀赤子之心的人,正如他的好友,马克思主义史学五老之一,侯外庐的评价:“我所认识的伯赞,既是严谨的学者,也是出色的鼓动家; 既是勇敢的革命斗士,也热爱生活,天真有如赤子…在自己的同志面前,伯赞是喜怒哀乐皆形于色的人…他将近五十岁的时候,还向我披露小孩一样天真的心里话。”
(2)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翦伯赞的敢写敢说,名扬学界。40年代还在重庆时,面对蒋介石的刀丛箭簇,翦伯赞愤言:“暴力对于学术是没有用的,真正的学术,决不会服从刀剑的指挥,更不会变成政治的婢女。”又说:“不管时代如何苦难,我总是走自己的路。”
当左倾史学思潮甚嚣尘上,60年代中期“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大行其道时,他大声疾呼,公开指出:“在真理的问题上,不能让步,这是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应有的态度。”
1965年底,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刊出后,万马齐喑,翦伯赞不顾自己身处险恶,仗义执言:“我认为,吴晗同志在政治上没有问题。姚文元的文章非常粗暴,这是抓辫子,打棍子,给吴晗同志扣政治帽子。如果这样整吴晗,所有的进步知识分子都会寒心”。当文革发动,一些人声称“解决刘少奇三五、三六年的问题,翦伯赞是关键”,以枪指头,向他勒取口供时,他不惜舍生取义,宁死不作谤书。如他所评价的司马迁一般,“权力之可得而摧残者,人之肉体;至于精神,则可以从血泊中放出其光彩。”这种高洁而赤诚的个性,使翦伯赞的清廉观别具一格。
二、翦伯赞的清廉价值观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笔耕不辍,留下了数十部专著,代表作有《历史哲学教程》《中国史纲》《历史问题论丛》等,对于清廉和贪腐之论,有的是夹杂其中,有的是专门论述,具体来说,有这样两个维度。
再次,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廉政教育。廉政教育本身没有错,而是廉政教育对于一些人来说没有起作用。对于被教育者,并不是通过一两次廉政教育就能一劳永逸。这里边既有理想信念的原因,也有廉政教育本身方式方法的问题。今天的廉政教育可能使某些人受到教育和启迪,促使他在實践中加以运用,明天的某些情况又有可能改变他的想法,使他忘了廉政教育带给他的那些记忆,成为不廉洁行为的实践者。我们身边的无数正反案例证明并在继续证明,加强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是一个长期性的课题,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
(2)现代监察制度需要广泛的民主参与
翦伯赞以他生动的笔触,为我们记载了真实的封建社会。封建君主制是人治的典型,这种制度将统治者本人设定为至圣至明的天子、九五之尊,有资格政由己出,乾纲独断。这种价值目标的狭隘、人治的缺陷,造就了封建社会数千年来不可克服的矛盾。
首先,王朝统治者的利益是最现实的“公”,是最根本的“道”,反腐惩贪只是实现其“公道”的“术”。对统治者而言,基于利益的变化,既可以反腐败,也可以不反腐败,甚至姑息纵容腐败。反不反腐败、如何反腐败、乃至如何界定腐败,最终都要看利益的需要、皇帝的意志,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在反腐肃贪问题上明显的国家机会主义特点。与现代国家的反腐败不同的是,它不是基于抽象、普遍的“对事不对人”的正义原则,而是出于“权宜之计”的政治的需要。严刑峻法虽多,但这只能是专制制度下的“法制”,而非现代的“法治”, 刑不上大夫,统治者的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皇帝是法制的建立者,也可能是破坏者。
其次,古代的反腐惩贪不仅缺乏稳定的制度保障,也缺乏牢固的道德支撑。虽然儒家的道德理想,能约束一部分官员的从政行为,但是,儒家的“公”与专制国家的“私”有着本质上的冲突,恰恰需要放弃儒家的“公”,才能更好地实现王朝利益、君主意志的“私”。于是,一方面为了惩治腐败需要官员道德自律,一方面专制制度本身又需要瓦解道德、摧残道德,从而陷入难以克服的道德困境。
再次,皇权之下,反贪惩腐是统治集团的内部游戏,人民大众是沉默的,是失语的,这种封闭的监督没有外部压力和人民群众的参与,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因此,我们今天建设廉政监察制度,必须要建立广泛的民主参与基础,才能从根本上走出古代监察制度的困境,也才能真正激活古代监察制度的智慧。
(3)保持高压反腐的态势有利于促进廉政建设
从历朝历代治贪实践看,越是严厉惩治腐败,社会风气越是明显好转,廉政的思想意识越是深入人心。汉代监察官司隶校尉李膺,严厉查处贪官污吏,使得京城官员休息日都不敢肆意外出玩耍,皇帝惊奇官员如此的安分守己,官员们哭着说“畏李校尉也”;明代朱元璋治贪,杀罚严厉,换来明初百年清平;清朝查处一批批大案要案,奠定康乾盛世形成的廉政环境。党的十八大之后,老虎苍蝇一起打,打掉的是腐败不断蔓延的势头、腐败分子不可一世的嚣张气焰和祸国殃民的恶行。虽说是治标,但是保持这种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既能为治本赢得时间,又能为廉政建设提供良好的政治环境。因而,高压反腐不是运动式的一阵风,而应该是常态化行为,就是要有腐必惩,露头就打,不给腐败分子任何喘息之机,才能显示共产党人与腐败水火不相容的决心,才能真正促进社会风气的好转,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信任。
(4)法律制度的成效重在执行
唐初统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训,主张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唐律》惩罚贪官污吏的规范颇为详密具体,从某种程度上缓和了阶级矛盾,稳定了社会秩序,促进了唐初的经济发展。然而,《唐律》虽在律文上对贪腐作了严厉规定,实际执行中却时惩时纵,惩中有纵,表现最为突出的就是其中的“八议”制度。八议包括:议亲、议故、议贤、议能、议功、议贵、议勤、议宾,这些人大多是皇帝的亲故和王公贵族。根据规定,凡属八议之人在法律上都享有“议、请、减、赎、免、当”的特权,使得八议实际成了官吏的护身符,法律得不到彻底的贯彻执行。可见,光有立法的完备是远远不够的,国家的长治久安在于反腐倡廉的制度配套,更在于法律能在实践中真正得到执行。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邓小平同志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讲话中精辟论述过制度对干部廉政的影响 :“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可见法律制度对人的行为影响之大。十八大以来,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已经成为人们的普遍共识。中央八项规定落实得好,就在于这些规定有人执行,有人监督,有人落实。实现廉政教育的不想腐、群众参与的不愿腐、高压反腐的不敢腐、制度落实的不能腐之日,就是我党反腐倡廉建设的成功之时。
四、结语
翦伯赞一生致力史学建设,治学严谨,著作甚多,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历史观,开拓和创建马克思主义史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他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以历史研究及论述体现出对廉洁政治的向往,对贪污腐化的鞭挞,并从史学研究的角度来审视贪腐在历史进程中的反作用,他对贪腐的生动论述至今还闪烁着理性的光芒,表现出其独特的清廉观。他伟大而光辉的形象,是广大共产党员和学者的榜样和楷模,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纪念。
参考文献:
[1]翦伯赞.历史哲学教程[M].石家庄:新中国书局,1949
[2]翦伯赞.中国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6
[3]张灿辉.翦伯赞传[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张传玺.新史学家翦伯赞.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王学典.翦伯赞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0
[6]苏敏.翦伯赞史学思想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4
[7]邓广铭、陈庆华、张寄谦、张传玺.翦伯赞同志和《中国史纲要》[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