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君中
[摘要]泰译本《封神》问世以来,二百余年间对泰国文学与文化影响不小。《戈珉》前四回是模仿《封神演义》第十二回到第十四回的哪吒故事,并把人名、地名等改成泰文。探讨了在泰国中泰文化融合的一种现象,“戈珉”泰国化的哪吒。一提到哪吒,很多泰国读者就联想到戈珉。相反,一提到戈珉,人们也想起了哪吒,连泰国的几座哪吒庙都被称为戈珉神爷庙,甚至最近重版的泰译本《封神》里的哪吒插图还要带括号,括号里写着“戈珉”。
[关 键 词]《封神演义》;泰国化;哪吒;戈珉
《封神演义》泰译本,泰文名称《封神》(Hongsin),已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是泰国曼谷时代二世王时期(1809—1824)翻译成泰文的。受到《封神演义》影响的泰国文学也不少。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诗体小说《戈珉》。《戈珉》在五世王时期(1868—1910)成书,作者不详,该小说共有四十回,前四回是模仿《封神演义》第十二回到第十四回的哪吒故事,并把人名、地名等改成泰文。《戈珉》后段的三十六回跟《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无关,且是往泰国大城时代的诗体小说套路完成,戈珉王子长大以后,有妻有妾、有几个孩子,有矛盾、有战争,后来和谐,结束。虽然《戈珉》只有前段模仿哪吒,后段似是变成另外一个人,但是在很多泰国人的印象中,戈珉仍然是泰国化的哪吒。
有很多证据可以证明这个说法,最明显的一个证据就是2011年重版的泰译本《封神》里的插图,哪吒的图像下面用泰字写的是“哪吒(戈珉)”。连《封神》的插图还得写戈珉的名字,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一提到哪吒,很多泰国读者就联想到戈珉。相反,一提到戈珉,人们也想起了哪吒。
还有另外一个奇特而又罕见的现象,就是在泰国的一些哪吒庙被称为戈珉神爷庙。一些庙虽然被称为哪吒庙,但还要带括号,括号里面就是“戈珉神爷庙”。
笔者觉得这是一种有趣的社会、文化以及文学融合的现象,但从来没有人具体研究过,所以想探讨一下该现象的来源。
首先,要回到翻译成泰文版的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泰译本《三国》(Samkok)是曼谷时代一世王发命令翻译成泰文的,该工程应该算是曼谷时代初期最隆重的翻译工作了,翻译组很多人员都是兼职的,用了几年才完成。泰译本《三国》问世之后,对泰国文学界、历史界及政治界等影响巨大。只谈文学方面的,因为《三国》受到当时读者的热烈欢迎,随后的三十多篇中国古代小说从一世王时(1782—1809)到五世王时期(1868—1910)逐渐被翻译成泰文。泰文版《三国》被六世王时期(1910—1925)的皇家文学协会评为“泰文最佳散文体小说”,其实《三国》就是泰国最早的散文体小说。之前,除了民间口头小说之外,只有泰文诗体小说。《三国》也变成当时泰文小说的榜样,泰译本《封神》就模仿《三国》的写作风格而写成。
到了五世王时期,诗体小说《戈珉》问世。虽作者不详,但还是受到大众关注。一百多年过去了,《戈珉》不只是小说了。五世王时期,就有《戈珉》戏曲表演的记载。到了九世王时期(1946—2016),除了泰国艺术局官方举办的《戈珉》戏曲表演之外,还有1934年、1963年《戈珉》漫画出版,1969年《戈珉》电影以及1968、1989、2004年等的《戈珉》电视剧播放,不断地让观众欣赏。观众心中影响最深的当然是戈珉三太子跟娜迦王族战斗的情节,少年英雄热血澎湃,让观众迷上了他。人们大都知道《戈珉》是由《封神》中的哪吒故事改写而成的,但对泰国当地人来说,把哪吒称为戈珉太子、戈珉神爷会更有亲切感,像翻译理论提到的归化翻译手法的效果那样。下面是《封神演义》第十二回到第十四回与《戈珉》第一回到第四回的对比。
《封神演义》:李靖是陈塘关的镇关总兵,金吒、木吒、哪吒之父,敖丙三太子是敖光(东海龙王)之子,哪吒的师父太乙真人是道教仙人(道士)等等。
《戈珉》:戈素达(Gosudham)是个国王,戈钔(Gomon)、戈瑂斯(Gomes)、戈珉(Gomin)之父,娜迦王子是东海娜迦王之子,戈珉的师父是婆罗门隐士等等。
可见,相似度特别高。只不过是地名、人名等归化了。《戈珉》改编的效果,从读者的认可看來,还算是不错的。
提到了归化与异化的文学翻译法,就应该说一下泰译本《封神》二百多年前翻译成泰文时的有限条件。当时懂中文的泰国人很少,大多是当官的华侨、华裔。这些官员主要负责外商或收税,他们的中文、泰文水平都不是很高。翻译的过程是让这些华人将中文版的内容口译成泰语口语,再让泰国文人由泰语口语改成典雅的泰文版本。几个翻译组从翻译《三国》到翻译《封神》都是同样的过程。
金勇在《形似神异:“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古今传播》中称:“这样一来,严格的‘信是很难做到的……”并引用两位泰国文学家的观点来这么总结泰文版《三国》:翻译过来的《三国》名义上是一部翻译作品,但最终“仍是部宫廷文人的作品。宫廷文人们需要先鉴别并筛选(由华人口译过来的)内容,并将其中与泰国传统道德观念相左的部分去掉”,泰文版《三国》“没有留下中国文化的痕迹”,并“和谐、巧妙地融入泰国人的语境之中”。因此,泰文版《三国》并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翻译作品,倒像一部以《三国演义》故事为蓝本进行的“再创作”。
泰文版《封神》也是如此。更巧妙的是,含有中国传统文化的部分都被泰国化了。比如:“龙王”被翻译成“娜迦王”(娜迦是婆罗门和佛教传说中的神物,长相与龙相似,只是没有角和脚,既有大蛇之称,也是海王,并有造雨的能力),“玉皇大帝”被翻译成“帕伊祘”(又称“湿婆”“西瓦”,婆罗门教的天王,三相神之一),“真人”被翻译成(婆罗门)的“隐士”等。这样的归化翻译法是基于当时的有限条件加上不常作注释的习惯,就将泰国拥有的东西并与原本较相似的东西来代替罢了。
一些翻译难度更高的部分,比如诗歌、成语等被省略了不少。不管一些翻译学家多么反对这样的翻译方法,该方法仍被当时的许多泰国读者认可,因为读起来又通顺又易懂。泰文版《封神》有了这样泰国化的基础,作者将哪吒故事改写成《戈珉》就容易入手了。
中国和印度是东南亚地区从古至今的文化主要来源。泰国也是如此,泰国早期受到印度语言、文学及文化等的影响特别深刻,后来才开始跟中国交流,元代到清代都有泰国素可泰时代、大城时代到曼谷时代四世王时期(1851—1868)进行贸易的记载。因逃离中国南方如福建、广东、海南等地区某时期的灾难或战争,早期移民到泰国的华人又有贸易或当官的机会,使自素可泰时代至曼谷时代的华人移民一直增加。泰国华人社会从中国带入泰国的中华文化也逐渐增加。
泰国当地人早就有崇拜祖先和大自然的民俗习惯,后来接受了来自印度的婆罗门教的多神崇拜,又有一段时间广泛地接受了大乘佛教多位菩萨和天神崇拜的影响。当泰国华人社区建立了华人神庙,如土地神庙、妈祖庙、关公庙及哪吒庙等,一些泰国当地人也随便去帮帮忙、去拜拜。这些华人协会和当地的华人神庙都分不开,不少的华人协会办公室在神庙里。各个华人神庙、华人协会及华人善事基金会对泰国各个地方的帮助不少,从组织急救车与急救志愿者到对经济困难的学生给予奖学金,又到遇到水灾、火灾类似的灾难时出现得比政府工作人员还早等。这些行为使大多数的泰国当地人对华人神庙予以较好的评价。
全泰国的神庙,包括泰国当地传说中的神庙、婆罗门教神庙以及泰国华人建的神庙等共有上千座,曼谷市里的华人寺庙就超过一百座。笔者搜索全泰国的哪吒庙發现至少有十几座,还不包括数不清的摆放哪吒三太子神像的其他神庙。其中,被称为戈珉庙的至少五座。因时间有限,笔者只能对四座戈珉庙做调查。两座庙的管理人员是后代人,手中也没记载,所以不知道为何被称为戈珉庙,他们猜测门牌写成“戈珉神爷庙”应该是为了让泰国当地人更容易辨别哪吒庙与其他神庙,因为很多泰国当地人就认为戈珉神爷就是泰国华人所说的哪吒三太子。去另外一座庙时,见到九十岁的老先生,他的记忆还清晰,说几十年前建庙时只称哪吒庙,后来泰国当地人也来哪吒庙拜拜并称为戈珉神爷庙。目前,门牌虽然还保留汉字“哪吒庙”,但不知道何时又用泰字写成“戈珉神爷庙”了。第四座戈珉庙的管理人员只说当时的建庙师傅怎么称呼他们就怎么称呼而已,该庙还将哪吒神像(又称戈珉神爷)造成泰国古代小王子的样子。这四座戈珉神爷庙都有明确的证据说明他们拜的哪吒三太子(又称戈珉神爷)就来自《封神》,比如有哪吒、金吒、木吒神像,太乙真人神像,姜太公图像及《封神演义》故事情节的壁画等。
民间信仰就是一代一代人传下去的一套当地社会共同认可的思维、礼仪及风俗等。许多只靠口传并没有明确的经典或类似的书籍,长时间过去了就容易因当时的社会情况而改变,包括移民带来的与新地区人民的风俗习惯互相交流、融合而造成的。笔者认为以中文版《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故事翻译成泰文版《封神》的哪吒又在《戈珉》被加工改造成泰国化的哪吒“戈珉王子”为基础,然后将这位文学中的人物“戈珉王子”与泰国华人自中国南方带来的哪吒三太子融合在一起,变成这样一种现象。
该现象逐渐普遍,再回到2011年重版的泰文版《封神》。书中的哪吒插图,才出现了泰字“哪吒(戈珉)”的标志。
很多泰国读者之所以这么喜爱《封神演义》,是因为其翻译成泰文较早,又近似乎大受欢迎的泰文版《三国》的写作风格。虽然被称为“演义”,但更偏向“神魔小说”的有趣人物描写和神奇的故事情节。二百多年来,《封神演义》对泰国几个方面的影响并不小,除了文学方面,还有艺术、文化传播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研究空间。
参考文献:
[1]许仲林.封神演义[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1998.
[2]金勇.形似神异:《三国演义》在泰国的古今传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
[3](泰)许仲林.泰译本《封神》[M].曼谷:Sangsanbooks出版社,2011.
[4](泰)《戈珉》[M].曼谷:Hangsamut出版社,1925.
[5](泰)派山·提拉彭威萨努葐:140年泰国漫画史(1874—2014)[M].曼谷:Sripanya出版社,2018.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