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时代信息改革下医院档案建设面临着创新和挑战,在医改背景下,依据SWOT分析法分析青年档案人才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建议从推进档案信息化建设、加强继续教育、健全绩效激励机制、健全人才培养成长机制等几方面多管齐下,拓展档案服务领域,提升档案服务能力。
关键词:医院;档案;青年人才;SWOT
新时代高度信息化社会背景下,医院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创新和变革的重任,档案人才队伍是档案工作的人力资源基础,而青年档案人才又是整个档案人才队伍的中坚力量。通过SWOT分析,对青年档案人才面临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和挑战有充分的认识,探讨提升医院青年档案人才业务素质,增强创新服务能力的路径和策略,为深化档案工作改革奠定稳定的人才基础。
一、医院档案工作面临的形势
新时代健康中国战略、公立医院改革和“一带一路”背景下西部地区的国际医学中心建设,要求建设高度信息共享、互联互通的医学大数据平台,以实现医疗资源信息共享,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医院青年档案人才建设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是美国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的,主要应用于策略制定分析,应用SWOT分析医院青年档案人才建设,就是将对其产生影响的优势(Strengths)、弱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四个方面因素的情況综合分析,并提出应对策略。
(一)S(Strengths)优势
(1)档案服务需求增加。医院档案涵盖综合文书档案、科研、设备、基建、财务、人事等多种类型的文件材料,医改深化对管理模式、诊疗手段、人力资源、薪酬激励机制等各方面进行大幅改革,各项专题工作越来越细化,产生越来越多的文件材料,因此,医院的档案工作比较繁重,青年档案人才要有甘于默默无闻,扎根一线的定力,敢担当、能干事,在档案服务实践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练就“真功夫”,拓展档案服务内涵,为医疗中心工作提供保障。
(2)医院青年员工整体文化水平良好。一方面社会发展使得青年学历层次整体有了提升,另一方面医院是专技人员较为集中的单位,招聘人员时比较重视学历层次,入职的门槛较高,第三,医院在开展“人才高地”建设、省级教学医院建设中吸纳了一批中高层次人才,学术氛围较为浓厚,青年人才接受能力强,容易接受新政策规定、新技术改革。
(3)医院信息化建设加快。智慧医院建设为信息共享提供更多便利,疫情背景下办公系统加速网络化,为档案管理网络化提供了基础,也突显档案工作改革创新中对信息化人才的迫切需求。
(二)W(Weaknesses)劣势
(1)医院领导意识淡薄。一是缺乏档案意识,对档案服务作用认识不足,没有对青年档案人才建设作出规划,对现有的青年人才不愿象医学人才那样投入经费进行培养,致使档案管理队伍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
(2)缺乏专业化人才。一方面,档案学专业非热门专业,每年培养的毕业生有限,能进入医院的更是少之又少;另一方面,现有的医院档案人才队伍来源复杂,年龄结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业务水平参差不一,且继续教育机制不健全,难以发挥培养人才作用。青年档案人员以参加档案行政部门举办的业务教育为主,每年参加次数有限,非档案专业的档案管理员对继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造成自身业务能力低下。
(3)待遇受限,绩效激励机制不健全。档案人才相对其它专技人员待遇偏低,薪酬增长机制固化,权益分配机制不完善,职务晋升机会少,而青年人才面临购买住房、赡养家庭等较大的经济压力,低薪将难以留住他们,这是青年人才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4)继续教育滞后。继续教育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培训水平不高。档案人员不重视自身继续教育,对继续教育的目的和意义认识不足。
(三)O(Opportunities)机会
(1)国家档案政策法规完善。国家档案局等部门出台了《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档案信息系统安全保护基本要求》、《关于进一步加强档案安全工作的意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档案局关于深化档案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等一系列档案政策、法规,对调动广大档案专业人员的积极性、加强档案队伍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2)医联体建设的深化。医联体建设从试点到全面铺开,初步形成了城市医联体、县域医共体、跨区域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等模式,为拓展信息化下的档案服务提供了新的机遇,打开了一片新的领域。
(四)T(Threats)威胁
(1)外部环境吸引致使人才流失。档案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刚步入社会,对个人职业抱有一定的期望,如果因个人职业规划难以实现、薪酬待遇达不到预期目标、缺乏职业发展平台,以及其它行业和部门能提供更优越的薪酬等因素,都很容易导致青年档案人才外流。
(2)档案职业在社会上的角色被边缘化。在各行业中,档案工作一直以来不是热点职业,各部门在人力资源配置中也极少设立档案专职岗位,往往使用其它行政人员兼职档案工作,以节省开支降低成本,在企事业单位更是如此。长久以来社会对档案工作认知度低,认为档案人员没有发展前途、难以实现人生价值,进入信息时代档案工作更是被边缘化,这是影响青年档案人才心理稳定的重要因素,使他们对档案工作的价值认同和期望值降低,容易出现职业倦怠,态度消极,工作缺少热情与动力,迫于压力不得不更换职业,整个社会青年档案人才存量进一步萎缩,陷入循环怪圈。
三、基于SWOT分析的医院青年档案人才建设对策
(一)制定青年人才发展规划
档案部门要规划青年档案人才培养工程,落实以人才强档的策略。一是转变领导档案人才意识。只有引起领导重视,才能够把青年档案人才工作纳入到医院整体人才培养规划中去。提高领导的档案人才意识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通过“两微一端”、网站、公众号充分利用和展示档案成果,让领导和员工看到切实成效,体现档案管理的意义,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二是以深化医改和“一带一路”下医学战略建设为契机,以对档案服务的需求为导向,同时考虑当前与长远的要求,既要满足当前档案工作的需要,又要着眼中长期档案事业发展,积极培养储备青年人才,通过制定档案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青年英才计划”、纳入人力资源建设体系等举措,逐步形成年龄层次、专业技能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
(二)内培外引吸纳青年人才
一是健全青年人才队伍培养机制,为青年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的环境,把青年档案人才与医学专技人才一视同仁,纳入全员人才培养规划,培养一批适应信息化时代档案事业的高层次、创新型青年人才,以人才带动队伍建设以岗位需求为导向,通过建平台、抓培训、压任务,同培养、同考核、同使用,初步形成一支年龄合理、能力较强的多种专业人员组成的档案青年人才队伍,能够开展不同业务岗位的档案工作;二是适当引进专业型的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把专业性与医学工作高度融合,把握档案工作的着力点,努力加快建设一支具有“一带一路”视野、符合新时代要求的信息化档案青年人才队伍,谋划档案事业的中长期发展。三是合理交流岗位人才,优化人才结构。适时开展岗位交流,把其它岗位的专业人才尤其是信息人才轮转到档案岗位,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既能激活档案队伍工作激情,又能形成“鲶鱼效应”,增强竞争意识,也是普及全员档案管理意识的重要手段。
(三)拓宽继续教育渠道
青年档案人才要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增强专业能力,转变专业作风,贯彻专业精神。《档案专业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出台后,有助于青年人才转变学习观念,加强业务学习。树立高度的职业责任感,重视自身继续教育,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参加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技能。一是积极参加上级档案行政部门、各级档案协会、教育培训机构举办的培训、讲课等;二是举办学术讲座,邀请档案行政部门、高校专家上课,利于提高员工档案教育覆盖率;三是外出参观学习各级先进档案馆室,學习先进管理经验,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
(四)拓展档案服务领域
社会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变化、对档案利用和服务的更高要求,促使档案工作要不断进行服务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实现服务上的良性互动。医院每一项工作模式的背后始终与档案工作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因而服务领域是必定存在的,如患者投诉有医患档案,体检工作有电子健康档案,脱贫工作有脱贫档案整理细则等。档案青年人才要积极转变思维,敏锐找出各项工作与档案的关联点,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主动拓展延伸服务,对深化档案管理、提高档案人才地位和转变部门形象有着重要作用,这就要求青年人才积极在工作中积极表现存在感,参与到各项工作中去。例如参与基建工程竣工验收、设备开箱验收,举办各类项目活动的照片采集、档案材料完整性监督等等。
(五)构建服务平台
档案工作在医院岗位结构上关注度低,不属于主流岗位,人员职业规划不确定性大,对未来如何发展没有预见性,心理上没有安全感,这是影响档案人才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有的省级医院独立设置档案馆(室),负责人享受中层待遇。档案部门不附属于其它部门,更加自主的行使管理职能,更直接的参与医院工作的实施和管理,拓展档案服务覆盖新领域力度。即使没有独立设置档案部门,在职能上赋予更大自主性,也能够激发青年人才工作热情。
(六)健全评价考核和绩效激励机制
建立独立的档案青年人才评价考核制度,考核评价结果与绩效激励挂钩,激励机制要充分考虑档案管理目标和员工需求,除了薪酬激励,更考虑为实现个人职业理想负提供支持,让青年能够愉快工作,提升成就感和责任感,对未来发展充满期望,达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中的最高层次自我实现的需求,以达到充分运用绩效评价考核调动人才积极性,激发创造力,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的目的。落实人社部、国家档案局关于档案专业人员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对素质全面、业绩突出、评价考核优秀的青年档案人员要在职务上敢于提拔使用,在评先评优、职级晋升上要优先考虑,已经取得职称的青年人才及时落实工资福利待遇,以稳定青年人才。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一带一路下北部湾档案数据共享服务地方经济研究”(2020KY10038)。
作者简介:林建辉(1974- ),男,广东阳江人,本科,馆员,研究方向:档案管理、人事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