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

2020-08-14 10:02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21期
关键词:咬文嚼字治学敬畏

2020年4月2日,著名语言学家、出版人郝铭鉴先生在上海病逝。由他创办于1995年的杂志《咬文嚼字》,是中国出版界第一份纠正社会语言运用的刊物,以专门“咬”文字差错而闻名,素有“语林啄木鸟”之称,深刻影响了国人的语文生活。

语言文字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须臾不可离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无规矩不成方圆,规范、准确、生动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于我们交流沟通情感、表达思想认识和传承文化记忆,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早在1951年,主流媒体就曾讨论过汉語的规范使用问题,提出“每一个人都有责任纠正这种现象,以建立正确地运用语言的严肃的文风。”以《咬文嚼字》2019年发布的“十大语文差错”为例,“主旋律”误为“主弦律”,“令人不齿”误为“令人不耻”,“不以为意”误为“不以为然”……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咬文嚼字”代表的是大家写文章时字斟句酌、严谨治学的态度。”郝铭鉴先生曾这样解释刊名的由来。高阶版的“咬文嚼字”,是追求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完美契合。朱光潜先生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适用主题:文化;规则;风俗;创新;科技;严谨治学;文化传承;无规矩不成方圆……

文本解读:安徽省太和中学 谢涛

角度一:敬畏文化

作为文化的基础要素和鲜明标志,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一字不肯放松,一词不肯含糊,这是对母语的敬畏,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智慧的敬畏,更是助力中华文化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保证。

角度二:尊重规则

语言文字规范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帮助人们确立基本的表达习惯、言语技巧和思维体系,维护语言的完整性和统一性。遵守这些标准和典范,有助于我们社会交际的顺畅、思维思考的逻辑以及记忆认知的进步。

学生运用示例:

灌敬畏之心,育文化之莲

刘欣

“一弹戏牡丹,一挥万重山,一横长城长,一竖字铿锵,一画碟成双,一撇鹊桥上,一勾游江南,一点茉莉香。”于时间洪流中奔腾千年,留历史大道上满路芬芳,中华文化滋养着一代代中华儿女心,若欲其长寿,则唯有濯洗敬畏之心,以育文化之青莲。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千年以来,支撑着中国繁荣发展的精神动力,始终源自伟大的中华文化。因此必须对文化心怀敬意,以扬发展之灯火。

若尊之,必严谨治学,以承其本真也。

昔者仓颉造字,天雨粟而鬼夜哭;周公作易,洛见书而河出图。语言文字在文化的传承中不倦流淌,用精妙的排列组合织就中华文化的至美霓裳。郝铭鉴先生以一份《咬文嚼字》道出对语言文字运用的严谨态度,更表露了他对文字的尊重、对文化的敬畏。先生用“咬文嚼字”的谨严精神启迪着我们,指引着我们。在当下这个文化激荡的时代,应当携手中华文化,全力以赴奔向诗和远方,更需严谨认真,细细斟酌,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莫要在一字之差中抹杀了文化最本真的模样。

若敬之,须开拓思维,以盈其底蕴也。

传承文化固然重要,但若只在传承上下功夫,文化便成了一具空壳,丧失了与时俱进的能力。倘若能在严谨治学的基础上寻得思想情感和语言文字的契合,便达到了“咬文嚼字”的高阶境地。这便是在传承中开拓思维、于创新中致敬文化的表现。同样地,一代代守门人的翻新,令故宫新容屡登热议头条;一座座AI博物馆的诞生,让千古文物常驻大众视野;一条条短视频的接力,令国粹京剧走进网民心田……创新的花样层出不穷,却也不离其宗地传达着同一个信号——对文化最诚挚的敬畏。

于传承中表敬畏,于创新处响惊雷。推陈出新,乃必由之路也。

许渊冲说过:“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独一无二的,我们中国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诗韵,正是因为华夏儿女真诚地敬畏文化,深刻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才让伟大的中华文化在传承与革新中薪火更盛。过去如此,未来当亦然。

放眼当下,满身俗艳彩漆的佛像仍令人心生悲叹。少几分敬畏,便多几出文化闹剧。但中华文化并未远去,它安然地伫立于静默之中,等待着它的孩子幡然醒悟。

愿以尘世清涟濯我敬畏之心,育一亭亭碧莲,以扬文化之曦光。

(编辑:王莹)

猜你喜欢
咬文嚼字治学敬畏
萧公权的治学转向
一些敬畏
分期付款
敬畏先烈
教育家朱九思的治学观
敬畏 果决 笃信
治学与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