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杰明
主题:责任担当;社会责任;实践创新;科学精神;人文积淀……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颜回“革食瓢饮”却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杜甫唯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竟能“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自古以来的仁人志士们何以能够做到“身居陋室而心忧天下”,始终保持内心世界的充盈与快乐?这种润泽而阔大的精神境界是如何构建的?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写作指导】
材料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故事、两个问题。一个故事是颜回“革食瓢饮”却能“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另一个故事是杜甫唯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竟能“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一个问题是何以能够做到“身居陋室而心忧天下”?另一个问题是润泽而阔大的精神境界应该如何构建?故事是铺垫,问题是关键。我们要从故事出发,紧扣问题,明确自己的价值取向。我们要充分联系,尽可能多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与生活经验,于积累中思辫,于思辫中积累。我们可以写议论文,直接发表对“如何构建润泽而阔大的精神境界”这一问题的独特看法;也可以写成记叙文,写“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自觉追求;可以列举“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生动事例。不同的话题研讨与展示是可以有共同的价值取向的。
【例文】
推开家门,你一定能看见湛湛青天
一考生
生而为人,是一种机缘,也是一种幸运。
人不只是自然之子,更是一种高度社会化的存在。巴金先生说:“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一个人的确不能仅仅依赖基本的物质财富活着,还要依靠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奋发坚强,积极向上。
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年在一篇题为《人类激励理论》的论文中也提出过: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等五种。人们只有把自己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才有可能拥有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等等。颜回于“箪食瓢饮”间“不改其乐”,原宪于桑枢瓮牖间“匡坐而弦歌”。于他們而言,超越了生理的需求,便能精神丰盈,陋室不“陋”。现实的生活中,有人腰缠万贯、衣食无忧,却相互倾轧、焦躁迷惘。于他们而言,因为精神匮乏,便华室不“华”,甘怡如蜡了。可见,幸福的生活并不取决于居室,理想的高尚、精神的愉悦才是决定性的因素。
杜甫避难于蜀地时,住的是秋风可破的茅屋,是草堂,可即便如此他仍能于春寒料峭中发出“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由衷赞美,依然在寒风苦雨中祈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个人的困顿可以忍受,百姓的疾苦却时刻记在心头。有此人居,草堂何陋之有?苏轼曾叹“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檐州”。这三处皆为贫瘠之地,所居皆是陋室,可他仍能从容地听雨,放声吟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即便是被放逐至凄风苦雨之地,即便住的是陋室,依然能够谱写苏堤的佳话。这精神的丰沛缘自品格的高洁,源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境界。正是他们高尚的品格丰盈了自身的情怀,让陋室有了光华,成为千百年来让人景仰流连的圣地。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友邦义举,所传达的是面对病毒,共同携手捍卫人类生存领地的深情厚意,是一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崇高精神。疫情最严重时,有居民从武汉逃离,更有许多医务人员及志愿者义无反顾,挺身而出,成了逆向而行的孤胆英雄。在生死时速的生命通道上,他们毅然担起了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社会重任。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他们拼尽全力,与病毒较量,为生命站岗。他们逆行的背影,是庚子年最美的风景!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个人能够把关爱他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幸福,把无私奉献当作自己毕生的追求,广大人民群众也会把他看成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楷模,永远地怀念他,敬爱他,学习他。
一千多年前,亚圣孟子曾经感慨:“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我相信:只要我们都能从“修身、齐家”开始,以“治国、平天下”为使命,严于律己,倾心为民,情系社稷,共襄国事,我们每一个人就都能拥有颜回、杜甫一般充盈与快乐的情怀、坚定而润泽的境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自然会成为孟子日思夜想中的王道乐土。
摆脱私利的束缚,以民生疾苦、天下兴亡为念,人生莫不充盈;推开“小我”的家门,面朝苍生社稷,行走天地间,天地定会更加开阔。
评点:人生在世,所为何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带着这样的问题来到人世间,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在有限的生命周期里找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能不能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是人生价值有无高低的明确分野。作者从关于人生价值取向的思辨入手,佐之以历史人物的生动故事,深入浅出,具体可感。无论是哲理的言说,还是现实的拷问,都有较强的说服力与感染力。文末联系疫情防控的当前现实,有所生发,主旨突出,有较强的时代感与针对性。
(编辑:王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