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鸣海 罗燕
摘要:文献电视片《共和国从这里走来》生动地反映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缘由、发展壮大、成就伟业。文章作者结合创作经历,从立意、考究、撰稿、拍摄等方面分析这部文献片的历史价值,再现历史的辉煌。
关键词:文献电视片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 创作札记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 众多记录新中国诞生历史的影视片纷纷“亮相”。由江西广播电视台、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井冈红军人物研究分会、江西普天通控股集团、中共赣州市委宣传部等单位联合出品和摄制的电视理论文献片《共和国从这里走来》便是其中的一部。这是一部展示从1929年1月朱毛红军离开井冈山开辟中央苏区,创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段革命斗争岁月中壮烈、辉煌的人和事,生动地反映新中国成立的历史缘由、发展壮大、成就伟业;弘扬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光大革命传统,既有文献片的特征又有政论片的功能。
一
文献片同其他的艺术片的区别就在于,它几乎都是为重大题材而创作的。题材的本身重大,决定了历史的厚重。然而题材的重大,并不等于做出来片子就有文献价值。文献片的“文献”应由片子的历史价值和可参考性来体现。文献片往往是主题先行的。撰稿在前期,一是熟悉历史背景、确立主题、设计框架、掌握风格;二是对片子的主线、主要人物,主要历史场景作初步勾勒,为前期采访作必要备案;三是对画面和资料的采拍、收集提出要求,使编导、摄像、剪辑明了重点。因此撰稿在动笔之前,要下功夫研究所写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文献片的创作,首先就是要把握其真实性。这种真实性,不仅表现在忠实地记录史实,而且还包括客观评说史实。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这段历史不太好写,以前电视片不仅没有专题介绍,就是一般性宣传也很少。《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创作组开了十多次专家论证会。会上,一种意见是高度评价,理由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立,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上很重要的一笔,是党领导的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第一个全国性红色政权,为新中国的建立作了奠基;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左”倾的产物,受共产国际影响太大,毛泽东同志当时受排挤,红军也被迫长征。各种意见,争论激烈,片名和分集集名几番修改,论证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求真、不断提炼主题的过程。片名取了几个,一为《国之基石》,一为《共和国在这里奠基》,还考虑过用《红都预演》。最后大家的意见趋向一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国家政权的初步尝试与预演,那个政权是一个国家的雏形。如果把它看做是“左”的思潮的产物,是不客观的。后来,我们查找到胡乔木对这段历史的评价,得到启发,他强调说:“成立中央政府不但对我各根据地各部分红军加强了合法中枢指挥作用(否则‘中央红军这一名词也缺乏根据),在以后对张国焘的斗争意义不可低估,而且对尔后东北军西北军开展统一战线,发表‘八一宣言和在与蒋介石谈判中取得一定的对等地位和成立各地边区政府、八路军、新四军自成系统也有重要作用。”又从老将军张爱萍和党史专家龚育之的访谈中找到佐证材料,将片名定为《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大家都认为妥贴、准确。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分集集名,同样几经修改。以第一集为例,这一集主要写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成因、筹备以及成立的盛况、历史地位、影响、意义。先后拟过《南国盛典》《日出东方》《从此,人们称他毛主席》《伟大奠基》《金秋红日》等集名,最后定为《奠基》。
文献片的价值在于它的真实性,它的历史价值可以通过片中的声画,直接呈现在观众的面前,让观众领悟历史的变迁;也可以从创作者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现代阐释上去看。只有对史实记录准确,评价有分寸,才不会失真。在创作《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时,我们没有拔高主题,而是紧紧抓住“摇篮”两字作文章,搜寻历史资料方面尽可能找“摇篮”的论据。从三次反“围剿”的胜利,打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定和通过的曲折过程;从“豆选”展示苏区民主的细节,到500平米中央政府大厦的建立;从精干、高效、廉洁的政府机构和苏区干部与人民群众鱼水情深的关系,到毛泽东被人们称为主席的揭密;从土地改革和发展生产力,到苏区办工厂,建合作社,开展赤白贸易,发行货币、股票,可以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权史中十分重要的情节,和新中国有联系的方方面面,都真实地展示在观众面前,使片子获得了相当的历史价值。
二
历史资料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它是电视文化珍贵的遗产和宝贵财富。《共和国从这里走来》讲的是八九十年前的历史事件,这样20世纪30年代关于中华苏维埃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就成了它的生命本源和载体。发掘历史资料,阐释这些历史资料的现实意义,就会凸现这部文献片的价值。
在撰稿时,我们花了较长时间研究近一两百万字的访谈材料,看了大量视频资料。愈是深入研究,愈是感到學养之不足,一方面是老将军采访多,访谈内容丰富;另一方面,由于各种原因,中央红军及全国各地苏维埃运动能保存到现在的影视声像及文字资料少而又少。对老将军的访谈和革命历史遗址、遗物、遗迹的资料采用,有一个精心选择的过程,所选的材料要有利于对历史事件的交待、人物的刻画、主题的深化和故事的营造。在创作中,我们初步明晰了在表现文献片主题时做到有历史意识,所选择的材料应当是独家的、首次公开的、带有揭密性质的。有些音像、文字,尽管也是文献,但由于权威程度不够或者是因观众耳熟能详、司空见惯,我们就不用;一些未经权威部门认可的东西我们也不用。例如在采访中,听说兴国县一户农家保存了一枚苏维埃共和国的印章,尽管见到了那枚印章,但由于是孤证,未经上级党史部门鉴定于是就放弃了。讲“全苏一大”故事,我们找到了萧克、张爱萍两位老将军,他们分别是经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选举产生的中央执委和候补执委,他们的访谈有很高的权威性;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时,毛主席谈到我国历史上有七部宪法。为此,我们查找了从清代档案到解放前夕的报刊,在片中呈现这七部宪法的文本,将这样的历史资料公诸于众,使片子的文献价值陡增。为了弄明白《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制定、通过的背景,我们在上海、北京走访,弄清楚了它是由毛泽东、任弼时等人根据中央来电,参考了苏联宪法和《遂川工农县政府临时政纲》制定的。这部《宪法大纲》提出了国家政权的性质、任务和奋斗目标,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新中国的“摇篮”提供了法律文本的有力佐证。
三
历史是人的活动记录,作品要真实感人,离不开人物,离不开故事。做一部好看的文献片,除了从宏观角度上把握历史进程之外,还需要从微观入手,写出有血有肉的“真”历史。为此我们努力寻找80多年前的故事。其中苏区江西兴国县妇女部长李美群动员亲人参加红军,“马前托孤”的故事,就十分感人。然而,李美群只留下了一张就义于南昌的照片。因此,我们采用了纪录片中常用的以“替代性视像”还原历史的手法,调动了与李美群一切有关联的视听造型元素,营造纪实的情境:通过李美群唯一的女儿钟田烈在家乡劳动、李美群的故乡风情、“马前托孤”的雕塑以及钟田烈在李美群像前祭拜,很直接地托起观众对半个多世纪以前事件的回溯。
在讲述革命烈士李才连的妻子池育华期盼丈夫几十年故事时,我们同样克服了历史资料缺乏的困难,找到了结构主片的聚焦点——兴国山区教富村一间烟火不断的老屋、新居和李才连上前线时赠给妻子的一把木梳。这老屋和新居、这木梳,不仅在池育华的故事中起到结构中心的作用,还被赋予象征意义,象征池育华对丈夫始终不渝的忠贞,象征苏区人民对革命的赤诚,象征着党和政府对老区人民的关怀。
《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是一部寻“根”的片子,片中提到新中国许多部委在瑞金寻“根”的故事。红色中华通讯社是新华社的“根”,我们采用“替代性视像”还原历史的方法,让片中出现如下画面:红中社旧址——红色中华报编辑部——新闻台——红中社历任领导人杨尚昆、沙可夫、任质斌、李一氓、瞿秋白、博古、向仲华的照片,通过上述视听元素诱发观众睹物思人、睹物联想,完成视像之外的意义阐释。
四
在做历史文献片时,完整的故事比较难找,但是找不到故事时,就应为观众提供乐于欣赏的情节,并且通过精心编排将那些“历史的切片”串起来,使观众产生入耳、入目、入脑的兴奋点。
第一集描绘朱毛红军三次反“围剿”的历史形象资料比较多,有国民党在事发现场拍下的电影,有苏区军民参军参战的照片,有战场遗址、遗迹,还有许多作战命令、方案、实物。我们来了个武戏文唱,通过毛泽东的词来结构全片。三次反“围剿”,毛泽东写了两首《渔家傲》词。毛泽东用《渔家傲》词牌填词迄今为止也只发现这两首,而这两首词是分三次写完的。第一次反“围剿”胜利之后,毛泽东的第一首词只填了上半阙,接着便开始了第二次反“围剿”,他是一面部署作战,一面填完下半阙的;在第一次反“围剿”时毛泽东还在“苏区军民誓师大会”上写了“十六字诀”的对联。第三次反“围剿”胜利之后,他没有填词,而是留下了悼念黄公略的挽联。毛泽东的词在解说中颇有新意的阐释使观众有新鲜感。在表现战争来龙去脉时片子以丰富的新闻电影资料吸引观众,又用动画作战场示意。同时,辅以毛泽东创作两首《渔家傲》的过程及对联、挽联写作背景的介绍,将文武两条战线描繪得有声有色,既讲了打仗,又展示了毛泽东革命浪漫诗人的形象,将70多年前战争场面说得有滋有味,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
文献片尽管题材重大,主题严肃,但是要为观众所接受,还要喜闻乐见。因此,在创作文献片中就应加大知识的含量。
在创作《共和国从这里走来》时,我们作了许多有趣历史考证,比如:老红军彭儒家中有一张“全苏一大”时拍的照片,上有六位女性工作人员,她们是谁,为什么有两位坐在地下?苏区中央局七委员平均年龄是多少?列宁小学课本第一课的内容是什么,它是如何体现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教育方针的?中央大礼堂是谁设计,根据哪所建筑物设计的?观众对这样的求索、考证往往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新知识和新见解。(作者单位:赣州广播电视台)
责编:乐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