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何彦锟,男,湖南长沙人,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交通工程系本科在读,本科四年级。
摘 要: 本文对可达性概念进行了较为完整的阐述,综合已有的两座城市的公园绿地可达性的计算方法与分析结果,总结了实际问题中常用的可达性计算模式,同时对如何提高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 可达性 公园绿地 空间阻隔 缓冲区分析法 网络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733(2020)13-0087-01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实现城市基本功能的城市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如何合理地进行布局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影响公共设施布局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公共设施的有效覆盖范围。提高城市公共设施的覆盖范围对避免地区的不均衡发展、提高城市居民幸福感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而公共设施可达性与其有效覆盖范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二者的涵義具有一致性。
1 可达性的概念
文献[1]指出了可达性概念的灵活性,即其具有多种含义,只有当人们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才会选择其中某种与问题相适应的特定的含义。文献[1]列举了一些历史上由于不同学者的个人喜好而产生的可达性的不同概念,有空间阻隔角度,机会数量角度,相互作用潜力角度、人的交通能力角度以及消费者剩余角度。由于本文主要讨论的是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并不涉及到可达性讨论主体间以及所面向对象间的竞争关系,同时重点关注的是可达性的空间属性,故在此认为可达性是克服空间阻隔的难易程度,“如果某一地方到其他地方的空间阻隔大,则该点的可达性差,如果空间阻隔小,则认为该点的可达性好”[1]。
式中: A1-2为1区到2区从事某种类型活动的相对可达性; S2为2区的活动规模, 如就业岗位数、人口等; T1-2为1区与2区之间的出行时间或距离; x是指数, 表示1区与2区之间出行时间的效果。”但是考虑到简洁性与数据的可获得性与准确性等,处理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实际问题中通常不会采用这种复杂的模型。
2 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实际问题
2.1 实际可达性计算方法
处理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通常采用“缓冲区分析法”和“网络分析法”[2](文献[3]中这两种方法依次被称为“最小距离法”与“行进成本法”)。缓冲区分析法是计算点或区域一定半径距离内的某类要素(居住区)的数量、面积等。一定半径距离所覆盖的部分即缓冲区,通常认为缓冲区范围内的人群能够轻松地到达公园进行游憩,而缓冲区以外的人群则不能享受到该服务[2]。网络分析法以道路网络为基础,计算按照某种出行方式(步行、自行车、公交车 或自驾车) 的城市公园在某一阻力值下的覆盖范围。一个基本的网络主要包括中心(centers)、连接(links)、节点(nodes)、阻力(impedance)[2]。同时在这种方法中将公园入口作为网络中心,能够更好地反映市民出行的实际情况,使计算结果与实际更加吻合。文献[3]指出,第一种方法适用于计算整体城市休闲绿地的可达性,第二种方法适用于计算风景区类的城市休闲绿地的可达性。
2.2 实际计算分析结果
文献[2]中通过两种不同方法计算沈阳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所得结果的对比发现,路网呈方格网状地区的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在两种方法下算得的结果差异较小,说明方格网状路网的实际阻力较小。文献[3]通过对杭州市各公园绿地可达性计算结果的分析,发现“钱塘江对滨江区居民到达风景区绿地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
3 分析与建议
综合以上文献结论可知,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主要受到周边交通环境以及地形环境的影响。周围交通越通畅,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越好;周围的地形越平坦(无大山、大河等天然屏障),公园绿地的可达性越好。因此建议城市优化公园绿地周围的交通,或将新建的城市公园绿地布置在交通较为方便的地区以提高公园绿地的可达性。同时可以通过如沿江设立风光带绿地,依山建立山岭公园绿地等措施来弥补地形环境对既有城市公园绿地的可达性的削减作用。另外考虑到人们实际是从大门进入有围墙的公园绿地,所以为有围墙的公园绿地增加大门的数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可达性。
参考文献
[1] 刘贤腾. 空间可达性研究综述[J]. 城市交通,2007(06):36-43.
[2] 施拓,李俊英,李英,尹红岩. 沈阳市城市公园绿地可达性分析[J]. 生态学杂志,2016,35(05):1345-1350.
[3] 桑丽杰,舒永钢,祝炜平,苏飞. 杭州城市休闲绿地可达性分析[J]. 地理科学进展,2013,32(06):950-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