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7年平潭综合试验区大型文学丛书《石帆》由海峡文艺出版社推出以来,已经出版12辑近200万字,主编平潭实验区文联书记陆永建真诚地期待,《石帆》能够成为加深海峡两岸交流的艺术桥梁,亦能构成平潭与世界沟通的艺术之路。仅从书名上看,“石帆”二字好似浑然天成,恰好能引人联想到平潭著名的自然景观——石牌洋,又称“双帆石”,它象征着乘风破浪的勇气与决心。从开放发展的行动纲领到付诸实践的文化建设,从发挥对台优势到为两岸交流合作与和平发展开辟新路,这是大型丛书《石帆》从立言到立行的开始,更是立言与立行的统一。从创设书名到确立栏目,从收录海峡两岸百位作家的佳作到以风格多样的文章展示平潭多元包容的文化精神,《石帆》显现出凝聚共识、集聚力量、汇聚人心的智慧与魄力。
尤其要指出的是,作为平潭实验区的一名挂职干部,陆永建主编率先发起创建《石帆》的行动。他把平潭的开放开发看作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把自己的挂职看作是人生新的机遇和挑战,他相信这样的经见与经历意味着:站在新的起点,惟不忘初心者进,惟从容自信者胜,惟改革创新者强。这种认识与把握既是一个干部审慎研究的分析和总结,也是一位平潭建设者的直接感知和细微体悟。所以才会如此简明扼要又旗帜鲜明地提出创建《石帆》。主编陆永建多次表示:希望以《石帆》为契机,吸引更多优秀作家支持平潭文艺事业繁荣发展。正如省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陈毅达总结的那样:《石帆》丛书的出版发行体现了地方文学求变求新的努力,打造了一个新的文学态势,提供了新模式和新经验,值得借鉴与思考。《石帆》已经展现出与新时代相匹配的新的文学精神,除了展现平潭火热的建设场景,记录建设者的生活与心声,让文学与现实紧密结合,更重要的是当代平潭人能够坚定文化自信,重新审视文化的创造力和凝聚力,推进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全新的平潭文学传统,并将它作为创造新传统的契机,展开新的文明交流、文明互鉴、文明共存。
平潭的开放开发意味着创建两岸共同的精神家园,这一现实期盼,决定了平潭综合实验区要统筹各方面规划,高起点、高标准地推进各个方面的建设。从历史角度来看,我们能够自然而然地厘清中华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并植根于中华文化。也能够正确认识,在中西文化的激荡中台湾社会形成的宝贵智慧和成功经验,以及那些发人深省的失败教训。正因此,将历史与现实兼顾,既强调中华文化认同,也强调现代价值观认同。这是平潭综合实验区作为两岸区域交流与合作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那么,藉由平潭的开放开发,依托什么样的文化资源,开展有利于两岸在文化方面的对话与共识的达成——这是一个基础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平潭与台湾、中国与世界,涉及这其中的相互关系时,浮现在人们意识中的既有种种历史图像,又有各种未来愿景。在所有的表达之中,最能吸引人的莫过于文学。文学从来不是人类经见与感受中的资料,而总是具有无限的超越性。它以朴素的文字形式呈现理念、行动和结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更细腻的是文学总是以最自然不过的方式照亮、温暖人的心灵,带给人内心深处最妥帖的慰藉。
《石帆》中的每一辑都涵盖了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纪实文学等多种体裁,这种文学形式的剧烈汇聚,很容易打破我们思维中的局限,或者使我们习惯的对立思考方式失去力量,让我们的感悟和思考可以获得新的意义和新的发展空间。换个角度看,我们可以说,正因为这个时代的自由度高,才能形成开放发展的融合之路。这是一个文学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也是一个现在与传统的对话过程,越是在关键时刻,越是需要摆正对于传统的态度和思路,人们才能在与新事物的碰撞中不断前进。《石帆》中的汇聚融合蕴含着传统文学的本质和艺术力量,同时又呈现出新的审美体验和思想之力。它很好地诠释了如何从当下出发,抓住海峡两岸交流与互鉴的本质要求,为促进两岸心灵契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那么接下来要追问的是——怎样把文化资源进行合理的優化配置?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离不开平潭与周边区域联动发展,反映在文化建设方面的《石帆》汇集了省内外著名的诗人、作家、文化批评家——谢冕、孙绍振、舒婷、南帆、谢有顺、章武、朱谷忠、林那北、陈章汉、朱以撒、杨健民、林焱、梁征、哈雷、施晓宇、戴冠青、石华鹏、施雨、小山、练建安等,以及北方作家葛水平,台湾作家朱天衣、朱天心,古月,畅销书作家雪小禅,还有平潭籍作家杨际岚、何龙、林传生等,平潭时报文学副刊的多位作者,平潭本土文学青年,等等。显而易见,《石帆》一方面希望通过借助诗人、作家和评论家发起两岸文学的对话与交流,以便找到构成当前两岸文学活力切入点的主题;一方面希望借助更多的社会精英参与到平潭开放开发的行动中,顺应时代发展把握时代的主旋律,真正用心去感悟时代、体验时代,为时代而唱。不可否认,每一个人的书写只能反映个人的思考所及,其中自然会有一些个人性的观点和体悟,不同人的观点在此汇聚交流,但毋庸置疑的是其贡献在推动两岸更进一步的交流合作中起到了重要的文化促进作用。正因此《石帆》才能如此宏大开阔且具有国际风范。
《石帆》选择以“立言”的方式,成功地在作者和作品内外形成一种组织功能,将所有的书写者视为一个群体,准确地展现了他们如何在新的希望之中展开书写,以及这种书写的成就具有怎样的影响力和持久性。《石帆》是一种观点,是一种创想,是一种主张,是开创者的立言,也是乘风破浪的探索,是交流也是交锋。然而《石帆》也不只是一种思想理念,更是一种实干行动,它把“立言”与“立行”相统一,成就了一些推进两岸交流发展意义的功绩。《石帆》关联着海峡两岸,是一个文化现象也是一个社会现象。既有文化理想,也有政治抱负。从更大层面看,平潭是闽台合作的窗口,也是国家对外开放的窗口;《石帆》为闽台交流做出新的探索和新尝试,也在交流对话中澄明中国主张和中国行动。它诠释了如何立足当下为展望两岸交流提供更好的视角,以及如何能够从乘风破浪的勇气中足以让我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并展开随想。
作者简介:
郑斯扬,女,1982年出生,辽宁沈阳人,福建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