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明华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也就是说,从小培养怎样的习惯,成人后就会形成怎样的品性。近代教育家叶圣陶也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俄国教育家乌申基说过:“好习惯是人在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会不断增长,一个人毕生都可以享用他的利息。而坏习惯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以不断增长的利息折磨人,使他最好的创举失败。
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养成性教育,去形成一种好的习惯。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具有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将伴随人的一生,无论学习还是生活,做人或处世,它都以一种无比顽强的姿态干预着你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从而主宰人生。
对于学生来说,有明确目标的教育训练对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很有必要的。合理地使用各种强化手段和方式是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基本方法。需要指出的是行为训练的有效性不仅依赖于培养目标制定的科学性,即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行为习惯养成的规律,而且还依赖于训练方法的科学性和灵活性。
一、良好习惯促进健康人格的形成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学生人格和个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首先,良好行为习惯是促进学生能力发展的重要生长点。研究与实践表明,良好习惯是个体能力的重要生长点,学生养成的某些好习惯往往能转化为某种能力,而某些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些良好的习惯为基础。教育家叶圣陶对此的论述非常精辟,他说:“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这两种能力的形成是因为我们从小就习惯了,‘成自然了;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程度,只是勉勉强强地做一做,就说明我们还不具有那种能力。因此,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说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比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说李四表达能力不好,就是说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的习惯。因此,习惯养成得越多,那个人的能力就越强。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的习惯”。
二、良好的习惯促进了学生人格结构的优化
人格通常是指一个人的个性特征。人格是由各种特质组成的,特质通常是稳定的、不易改变的。特质心理学家们在以下问题上形成共识:(1)特质指人的行为上的规律性或广泛的行为上的一致性。鉴于此,特质代表了机能上的个体差异的基本类别。(2)特质作为人格的基本单元是很有用处的。(3)可以把特质看成是有共同反应的习惯性倾向。
人格特质除了一部分是受遗传的影响外,大多数是后天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习惯是人格特质的重要表征之一。习惯所体现出来的人格中自动化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特征,是组成人格特质的重要基础。人格的形成与习惯的养成存在密切关系。健康人格是少年儿童全面和谐发展,具备健康生理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核心。健康人格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要经过长期培育。良好行为习惯是健康人格形成的基础和外在标志,健康人格是良好习惯的升华和结晶。
三、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加强监督,强化行为习惯
学生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有“反复”的特点,可以采用“反复抓”、“抓反复”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它又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细致的过程,不能期望一朝一夕就可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復。通过长期的反复宣传、实践,学生能逐渐了解、熟悉校纪班规,继而才能够在教师的提醒、引导下,逐渐地由被迫遵守形成一种习惯遵守,再而经过继续的深化实践,最终变成自觉遵守。
2.师之品行,良好习惯的示范者
教师是学生心中的太阳,是学生的一面镜子。学生的行为刚开始都是模仿而来的,教师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重要作用,教师是塑造学生心灵的工程师,是使学生健康成长发展的保健师,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者。在教学中,教师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都能引起学生心理和情感的微妙变化。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一个有良好习惯的老师才能带出一批有良好习惯的学生。比如,培养学生喜欢读书的习惯,首先教师应发挥示范作用,要用师者的行为营造一种读书的氛围。学生经常看到教师专心致志、兴味盎然地读书,便会被教师的行为所感染。在课堂里,我们可以把书中精彩的片断声情并茂地读给学生听,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久而久之,教室里则弥漫着浓浓的读书氛围。我在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我会在早自习时间安排学生读书,同时,在教室设立图书角,为同学们的课间、课外阅读提供方便。图书角的书主要发动同学捐赠,并定期进行更换。这一方法切实可行,其效果也非常明显,孩子们爱看书的习惯在不自觉中逐渐形成了。
3. 定期评比,促进行为规范化
养成良好习惯不能一蹴而就,师生都应作长远打算。教师,须允许学生习惯形成有个过程;学生,须一步一个脚印,不要图快。师生密切配合,教师督促,学生认真练,经常练,学生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要通过实践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评比是促使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在日常行为习惯的养成上,我们应加强学生干部的巡查、同学间的互相监督,通过检查反馈,督促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如,对学生进行“安全、卫生、纪律、学习”四大评比,在评比中坚持日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指出纠正,并及时进行周、月总结,不断提高深化。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竞争,使每个学生时时处处都能自觉地管理好自己,又能监督别人,按照常规要求去做,也促使少数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的学生自省,从同学的建议中认识自己,使自己的行为规范化。
总而言之,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经过学生的长期努力,需要家长、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作为老师,我们要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用宽容的态度,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要我们树立“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的理念,必将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