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天菊 蓝世梅
【摘 要】目的:探讨分析糖尿病患者护理中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3月-2020年3月,共有88例糖尿病患者在本院就诊治疗,遵循奇偶数法分组,A组给予常规指导,B组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对比两组效果。结果:两组干预前的血糖相关指标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的血糖相关指标明显改善,B组干预后的血糖相关指标明显优于A组(P<0.05)。B组疾病知识掌握率、医嘱遵从性均高于A组(P<0.05)。结论: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可提高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可改善患者的医嘱依从性,可改善患者的血糖相关指标,值得推荐。
【关键词】糖尿病;常规指导;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血糖相关指标;疾病知识掌握率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672-3783(2020)08-0131-02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2019年3月-2020年3月,共有88例糖尿病患者在本院就诊治疗,遵循奇偶數法分组,每组44例。A组男女比27:17;年龄40-76岁(58.41±3.22)岁;病程1-15年(8.32±4.13)年。B组男女比28:16;年龄40-77岁(58.69±3.28)岁;病程1-16年(8.62±4.34)年。两组基线资料对比,P>0.05,但有可比性。
1.2方法
A组给予常规指导,指导患者定时参与医院内有关糖尿病知识的讲座达到指导目的;B组给予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
(1)个体化评估:在患者入院后,及时获取患者的各项信息、既往病史、疾病发展情况、心理状态、文化水平等等,主动了解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实现全面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健康教育方案。(2)疾病知识教育:根据患者的疾病知识实际掌握情况,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在患者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疾病知识再教育,让患者通过一对一达到充分掌握疾病知识的目的。在教育完毕、患者住院期间,每天选取比较典型的问题进行提问,根据患者的回答展开再次教育。(3)饮食教育: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详细讲述饮食与糖尿病的相关性,详细讲述糖尿病的禁忌食物,食用后造成的后果。如有必要,需将令患者血糖升高的食物图片制定成册,发放给患者,时刻警醒患者。指导患者日常饮食清淡,尽可能减少高糖分、高脂肪食物的摄入。(4)生活习惯教育:良好的生活习惯可让患者的血糖控制效果更理想,会对疾病治疗造成积极影响。护士需认真讲述健康生活习惯对患者身体的积极影响,并结合患者的身体实际状态,为患者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计划与运动计划,并制作相应的计划执行表,要求患者出院后每天填写表格,促使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3观察指标
(1)血糖相关指标: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在患者干预前、干预3月后测定;(2)疾病知识掌握率,在患者干预后给予电子调查问卷,指导患者正确填写,总分100分,评分70分及以上则为掌握;(3)医嘱遵从性,在患者干预后根据患者的日常行为状态,评估患者的医嘱遵从性。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两组血糖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干预前的血糖相关指标比较,不存在差异(P>0.05);两组干预后的血糖相关指标明显改善,B组干预后的血糖相关指标明显优于A组(P<0.05),见表1。
2.2两组疾病知识掌握率、医嘱遵从性比较
B组疾病知识掌握率、医嘱遵从性均高于A组(P<0.05),见表2。
3. 讨论
常规指导是一种系统化、模板化的教育方式,只看重执行过程中,并不重视执行后的结果,忽略了患者对于健康知识的实际需求,没有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展开教育,导致常规指导往往效果不佳。
个体化健康教育模式是一种针对患者各项情况,结合患者文化水平的教育方式。详细了解患者对糖尿病知识的实际掌握情况,再进行疾病知识讲解,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可避免知识的反复教育,可避免患者产生倦怠、烦躁心理,可促使患者积极学习相关知识。结合患者的饮食习惯,糖尿病饮食禁忌进行教育,可让患者准确认识到不同食物对糖尿病的积极与负面影响,可促使患者主动规避禁忌食物,可促使患者科学饮食,辅助血糖控制。根据患者的生活作息习惯为患者展开教育,可促使养成健康作息习惯,辅助糖尿病治疗。
由上可知,糖尿病患者实施个体化健康教育,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管丽萍,王核核,牛顺平.个体化糖尿病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及血糖控制的影响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9,25(34):185-187.
[2] 李思臻,杨俊莉.个体化护理联合健康教育在HPV感染的宫颈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1):16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