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成
[摘 要]文化自信的路径构建,是建立在文化主客体相统一,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现实回答之上,自省是其内生动力。文章从自省角度,借由分析文化的历史演变,分析中华文化特有的生成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卑;文化自省;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基金项目]2019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XJEDU20199Y013)
[作者简介]张 成(1979—),男,研究生,新疆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中图分类号] G12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157-02[收稿日期] 2019-12-16
纵观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发展,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任人宰割,到今日逐步走上复兴之路的伟大进程,期间历经苦难与辉煌。而在这样一段历史期间,对待本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化的态度,总是与“国运”的兴衰息息相关,这其中有国家、社会、制度的急遽转型因素,更有文化本身的继承与革新因素,看似轩轾分明,实则是事物发展的两面,而达成这一现实转变的,就其文化本身而言,“文化自省”发挥了特有功能。
文化自省是中華文化不断完善、进化、革新的内生动力与特征禀赋。几千年来,中华文化的历史流变,尤其是民族危亡存继与非本土文化传入即文化交流碰撞时,中华文化自省功能就得以展现,自而展现出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内生动力性特征和“和而不同”的包容性特征。近代以来,面对列强入侵,国家、民族遇“千年未有之变局”,各种思潮、各种主义传入中国,如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所提“冲击—回应”模式,中国被强行拖入国际新秩序,如何回应便摆上日程,是费正清所提“必须等待西方的的拯救才能形成一个同西方一样的现代化国家”[1](P23),还是经由文化自省,靠自身的主体实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国,明显是选择了后者。
一、文化自省要正视文化客体中的主体性问题
文化客体即文化的客观存在方面,自古至今,文化自省首先是要明确其行为的指向,即客体或者说内容。对于客体的存在,大致有两种态度:
1.文化虚无主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蹙,备受列强欺凌,从曾经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跌到“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谷底,自尊心大损,中国自觉器物不如人、制度不如人乃至文化不如人,对自家文化痛贬不一,有陈序经、胡适论全盘西化,钱玄同、鲁迅提废除汉字等,从而开近代文化虚无之先河。而在当代,以否定民族文化传统,从歪曲宣传支撑中国文化自信、民族自信的史实、人物、事件,到对民族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选择性虚无,从根本上达到否定中国革命文化与革命正义性,淡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张全盘西化为特征的文化思潮仍有存在。
2.文化保守主义。而与之相对的,则是文化保守主义。由于近代西方文化的传入与渗透,知识阶层中本能地发生的,以维持本土文化的主体地位和在伦理道德、思想学术、文学艺术诸方面,坚持传统化的价值心态和文化追求则是另一种思潮。当代中国的文化保守主义,表面上看是对文化的固守与坚持,实则是将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割裂,片面强调了不变的因素从而忽略了变的现实因素。各民族的文化发展,都应与所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如果文化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抱残守缺,一味的为历史淘汰的旧文化招魂,片面强调保持原汁原味,便只会使文化硬化为文化化石。正如恩格斯所说:“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其中各个似乎稳定的事物同它们在我们头脑中的思想映像(即概念一样)都处在生成和灭亡的不断变化中,在这种变化中,尽管有种种表面的偶然性,尽管有种种暂时的倒退,前进的发展终究会实现”[2](P298)。文化虚无或文化保守,无不是取其一端,两者皆不可取,而应采取一种与时协进的客观现实主义,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籍由自省正视文化客体内容。
二、文化自省要发挥文化主体的自觉性问题
从文化发展的规律来看,自省只是具备了文化发展的勇气与决心,并不意味真正掌握了文化发展的主动权,文化主体需要在文化自省的基础上对自身文化的内涵、价值、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进行正确把握,这就是文化自觉。[3]如果说文化自省是过程,文化自觉就是呈现,或者说是结果。文化自觉就是经自省而对已有或将有文化的判别、选择、取舍,进而认同的现实呈现,从发生学的角度讲,有由内而外的自觉与由外而内两种取向路径。
1.由内而外的自觉。对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当代中国的探讨,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作为传统文明国家,其几千年的文明“包袱”对现代化国家的构建是一种负担,提出“传统-现代”的悖论,从而将传统与现代二元对立起来。其实,就此问题,理论与现实均有一定的回应,如复旦大学学者张维为“文明型国家”概念的提法,以及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背后的文化因素,都证明:我们过往的文化与现代化的进程并非水火不容,泾渭分明,转而倒是我们有无这样一份由内而外的自觉,能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2.由外而内的自觉。文化自觉除对上文提到的本土文化认识外,还有面对外来文化的应对问题。外来文化作为西方舶来品,不能只是被动的接受与反映,而应为一种积极的转化与改造。以往的自有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个体至整体,个体的伦理道德谈的多、社会制度、国家层面谈的少。国家、社会整体层面的制度重建,对个体的影响力,及由整体对个体的整合力,在现时代就显得尤为有意义。文化不再是单体的道德伦理说教,而应成为全民族与国家社会的集体信仰。如果将人类的单元分为个体与整体,活动空间分为内在与外在,两两排列组合,便形成四个象限。由内而外的自觉是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修身因素,即走个体内在而至整体内在的路径,而由外而内的自觉则是充分汲取西方现代化国家及社会治理因素,走整体外在而至整体内在的路,这对于当代中国的发展,可补过往之弊端。
三、文化自省要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问题
对文化客体的主体性构建,对文化主体自觉性坚持,外在的表现与态度就是如何处理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1.文化的继承。国学大师钱穆先生曾说:“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屋”。对当代来说,缺乏的也许不是所谓的“革新力量”,而是“知旧”,也即对传统的了解[4](P2)。从对象上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以及已经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我们继承的部分,尤其从时间及体量上来讲,中华几千年来形成的文化经典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从价值上来讲,深入挖掘和阐发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同时,也要认真梳理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层面的一脉相承与一以贯之。从继承的思维方式及特征来看,中国文化传统以实践理性为主,谈纯粹理性较少,继承本身就是实践的应有环节和必备探索。
2.文化的创新。继承与创新作为一对辩证范畴,向我们提出很多问题,尤其是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问题上,这本不应该成为问题,但由于我们割裂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才提出此问题。中华文化的历史延续性,无论在何种经济环境与社会背景下,都不应被割断,因为现实总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不能被割断,只有对历史进行反思,进行自省,只有跟之前的文化衔接,社会才能进步。西方在近代的文艺复兴的过程中,也是从学习古老的希腊、罗马文化开始,继承不是回到过去,而是把现代植根到传统中,再继续向前发展,我们要做的更多的应是把传统与现代联系起来,在这个意义上讲,继承就是创新,创新就是继承,就如北大学者楼宇烈所言,“傳统就是我们的原创”[5](P6)。在当代,我们谈文化的创新,更应该是谈一种建立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
综上,文化自省只有具备对文化客体的正视、文化主体的主观能动,达到文化的主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相互统一,经在历史中的继承与创新的反复淬炼与革新中,才终有“生生不息”中华文化的“历时”途径,才终有千年积淀而历久弥香的历史厚重。
参考文献
[1]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23.
[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8.
[3]郑治.自省自觉自信:中国共产党文化发展之策略[J].学术交流,2015(3).
[4]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2.
[5]楼宇烈.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M].北京:中华书局,2016:6.
On the Path Construction of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Endogenous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Self-reflection"
ZHANG Cheng
(College of Marxism,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1100, China)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the path to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is based on the reality of the unity of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of culture, and the unity of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Introspection is its endogenous powe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rospection,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uniqu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culture by analyz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ulture.
Key words: cultural inferiority; cultural introspection;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cultural conscious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