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红波 王瑛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人民的独特精神支柱,蕴含着我国上千年的传统美德。民族地区地域特殊性、文化多样性、社会思潮复杂性,导致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艰巨性、困难性。通过对民族地区民生建设、传播模式、教育对象与核心价值观相结合的传播有效途径的研究,促进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普及,并且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关键词:民族地区;国民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特殊性;有效路径
一、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被提出,而十九大报告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精神的内涵,明确提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指引,使其在全中国落地生根,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1]。刚刚落幕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更是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放在重要地位,并且强调:始终坚持以核心价值观引领全国精神和文化建设,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和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全过程[2]。就是要将核心价值观全方位的融入人们的精神文明追求、道德思想建设、国民教育和党的建设的每一个生活环节,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
二、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特殊性
(一)民族地域特殊性
从民族地区地域环境看,少数民族地域大多分布在我国的沙漠、高山和冰川等地,多呈现出山地、高原、盆地等地势地貌特征,有的山地面积广、降水较少,有的海拔较高、气温较低,有的土地贫瘠、环境恶劣。这些情况导致民族地区地貌特征特殊且复杂,使民族地区工业、制造业产业链不成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缓慢;交通基础设施落后,既不方便公民出行,同时也阻碍了与外界沟通交流。同时,恶劣的气候条件,自然灾害频发,生态环境脆弱也是制约着当地人民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广西有着世界著名的喀斯特的地貌,风景秀丽,但是平原稀少,多为低山丘陵地形,山峰错综复杂,山体则多以石灰岩成分组成,较少的平原地势不易兴建工厂、厂房,兴修栈道也多要移山修路,交通建设工程太过复杂浩大,投资巨大见效慢,耗时也过长。虽然民族地区具有十分优越的环境资源,但在地域环境特殊性的影响下交通限制和制约了其经济、工業、文化、思想、价值观等传播发展。
(二)民族文化多样性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呈现着多样性,各个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节日庆典等方面也是多种多样。由于地域环境不同,文化背景也不同,所产生的文化认知和接受能力也不同,形成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更是不尽相同。即使同一个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地区,语言之间也存在差异性,而不同的民族之间的语言更是千差万别。而民族的语言已经深入各族人民的心中,有的少数民族同胞不会说汉语只会讲自己民族的语言。并且,大多数民族同胞对本民族的语言有一种亲切感和强烈的保护意识。如果用汉语与他们沟通,他们有一种天然的排斥性,沟通容易受阻。而党的政策方针内涵较深且抽象,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民对核心价值观理解又不到位,知行不能很好地统一,国家话语与个人、政治与生活话语严重脱节,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排斥态度。这种情况会导致核心价值观大众化的普及和推进工作较为困难,更是影响民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实践。
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宗教已经交织在一起,渗入到他们生活的每个环节。少数民族同胞思想观念具有强烈的民族性,民族和民族之间的文化相互交融碰撞,易造成民族之间的内在排外性和外部冲突性,导致在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和实践上造成偏差,容易引发民族矛盾和民族问题,从而增加了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难度性与复杂程度。因此,以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各族地区的文化和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传播过程中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三、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路径
(一)民生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经济发展程度也制约着全社会的文化与政治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全面实现小康,少数民族一个都不能少,加大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精准发力,确保各族群众如期实现全面小康[4]。当今,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问题。邓小平曾说: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如果搞两极分化,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就可能出乱子[5]。我国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同全国相比存在明显的差距,如果这种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会导致少数民族同胞对国家的归属感、信任感、爱国意识逐渐降低,使核心价值观难以在当地得到有效传播。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实施有效且大众化的传播路径,就要找准受众群体的定位和真正的需求,才能真正“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因此,民生建设就是这个问题的“药引”,影响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的号召力。当地政府应积极学习并落实党中央制定的精准扶贫政策,健全和完善民族地区脱贫保障机制,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其自身发展和创造能力,推进民族地区的建设,其重点改善交通、通讯、电力等公共基础设施。同时,当地政府要健全和完善少数民族同胞的义务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与制度,落实民族同胞看病贵、上学难的问题。只有少数民族群众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和保障,才会对政府的好感和认同度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才能真正理解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优越性,才会从心底真正接纳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因此,我们应把改善与保障民生和深入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才能从根本上推进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二)传播模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
有效的传播模式并不是永恒与完备的传播模式。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不同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模式不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刻板模式,又或者是一个长期不变的优秀模板。它不仅要根据受众者的背景、学历、喜好、现实需求和生活习惯等来量身制定,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也要随着发展变化,更要随着受众者的认知不断深入而不断完善,甚至更换。人的认知是一个由表入里、内化到外化的过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地区有效传播模式,首先要进行有效的语言沟通,有一个良好的开始,才能开展下一步的工作。因为各民族的文化多样性、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等,因此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就要因地制宜与因时制宜。传播的语言要少数民族聚居区同胞易于听懂、并乐于接受,这是核心价值观乡土化最先要考虑的问题。目前,核心价值观在宣传内容中套话、空话和“官话”太多,只是打出口号,没有结合少数民族当地的特殊情况,脱离他们实际生活情况,只是“你在说我不听”,又或者“我听不懂”的问题。这造成了当地民众难以接受和认可,无法进行有效反馈。我们应该先熟悉少数民族同胞民族语言和行为习惯,结合新时代语言特色与当地人民实际需求,抓紧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民族语言翻译读本,使人民在接触时心理产生亲切感和认同感,减少潜意识抵触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促使当地民众愿意听、喜欢听和可持续听核心价值观。同时,要立足于各民族风俗习惯,将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各个民族的价值取向结合起来。这样才会和他们更好的沟通交流,让人们对传播者产生情感认同。少数民族地区同胞们都非常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节日,传播者可以把核心价值观与民族节日相结合,让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体会核心价值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