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学习方式

2020-08-13 07:10刘娟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学变革小学数学

刘娟

[摘要]变革学习方式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的、个性化的、可持续的发展,使之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由“学更多知识”转变为“知道怎样思维”。变革学习方式需要以教学变革作为助推与辅助的力量,以教学重构为特征的教学变革,让学习方式变革的潜能得以释放。

[关键词]小学数学;变革学习方式;教学重构路径;教学变革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068(2020)23-0047-03

要变革学习方式,就要找到学习方式的“旧样态”与“新样态”二者之间的根本差异。“新样态”的根本特征在于开放,而“旧样态”的根本特征在于封闭。学习方式一旦走向开放,那么受到冲击最大的将是教师,最有可能阻碍学习方式变革的也是教师,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是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触发器。从以“封闭管控”为特征的教学,走向以“赋能支持”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在开放与聚合之间找到平衡点,对课堂教学进行重构。

一、透析:阻滞学习方式变革的原因

学习方式变革步履维艰,究竟是哪些因素在阻滞?首先是外部环境制约。社会与学校大多以分数论英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习方式变革;不能容错的教学生态环境,会促使教师选择以教材为中心“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其次是学生自我制约。辅导班充斥了学生的课余时间,学习大多被教师或家长安排,使得学生过早陷入学习的被动状态。最后是教师内在制约。面对同样的社会大环境,不同教师会有不同选择,是否具有使命感与情怀?是否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学习心态?……诸多的“是否”,直接影响教师在教学方式变革与学习方式变革中的选择。我们无力改变大环境,却可以选择自己的态度,优化自己的教学。因此,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从教师可控的角度入手。

二、重构:变革学习再造教学的实践路径

下面我以平时的教学为例,寻求由“教”向“学”转移的教学路径,探索教师在推动学习方式变革过程中的应为与可为。

(一)课堂开放,变革学习方式

1.改变课堂结构,让思维外显

变革学习方式,从学生预习做起。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课堂结构,先指定教学内容让学生提前一天预习,第二天上课时给学生5分钟时间,不许翻书查阅,两人为一组把预习成果通过小磁板呈现出来。教师要做的是适时地提升与拓展,捕捉学生思维的发展点,有效拓展学生思维。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认识质数、合数”时,教师提问:“什么是质数、合数?预习中你还有哪些发现?”给学生5分钟时间进行小组分享,并把分享结果写出来。与此同时,教师进行巡视,把每个小组的想法进行思维上的分层,想好选取哪几个小组进行展示,这些小组的思维发展点在哪里。

集体分享和讨论的时间大约15分钟。每个小组让书写快的同学负责写小磁板,让表达清晰、声音洪亮的同学负责解说,说清楚本组想法、与其他组的不同点或自己独有的想法、方法。此时教师需要做的是认真倾听,以便及时点拨、拓展、总结。

上面小磁板所呈现的知识点就是教学的所有内容,学生的写和说代替了教师的讲。由以前的教师“独白”到今天的学生主导,由以前教师引入学习路径到今天学生主动走进学习知识的路径,开放的课堂不仅展现了学习成果,还展示了预习后的新学习起点:他们不仅能讲出知识点是什么,还能讲出知识的来源;不仅能自己说明白,还能让别人听得懂。这样的课堂,结构改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了,学习方式改变了。

2.改变呈现方式,让思维外显

我在教学中尝试让学生开放地“学”——放开想、放心说、放手画。画一画是学生重要的表达方式,从画中能看出学生的思维过程,能看出学生的思维盲点和解决策略,还能看出学生的思维水平。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上册“分数再认识”时,可以先让学生画出心中的二。从画图中能看出,有的学生以单个物体为整体,有的学生以多个物体为整体,还有的学生以多组物体为整体。

改变呈现方式,省略了教师一遍遍的讲解,取而代之的是学生深度的思考与思维外显。课堂开放,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改变了以前被动学习的局面。改变呈现方式,也让教师走进了学生的思维路径。

(二)活动开放,变革学习方式

教师设计教学活动要利于学生深层次的思维体验,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利于学生思维的沉淀,更要利于学生思维的开放。

1.“動”中学

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寻找身体上的数学‘秘密””时,为了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标准去估测物体,感受多样测量中的“标准”是可变的,教师设计了开放活动:先估测教室的宽度,再估测教室外走廊的长度。在活动中,学生体会到了“身体尺”的便捷性,体会到估测不同的物体要选择不同的“标准”,可以选择用一柞长、一步长、双臂平伸的长度等为标准估测,也可以以黑板的长作为标准来估测。学生在估测教室的宽中体会到,同样的物体可以用不同的“身体尺”来估测,感受到了“身体尺”的神奇。学生用“身体尺”去估测万物时感觉到长度有限,需要选生活中更长的物体做标准,由此体会到世间万物都可以作为测量标准,最终都统一为用长度单位来表示。这,种“动”起来的学习方式很受学生欢迎。

2.“创”中学

比如,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字母表示数”和“方程”时,教师在最后设计了“小创造”的环节,很好地发散了学生的思维。“用字母表示数”中的“小创造”是“为2(a+b)创作一个故事或一幅图画,并说出字母与数之间的数量关系”。这个活动设计的开放体现在用两个字母与一个数字表示数量关系,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在生活情境中寻找数量关系,数形结合发展学生思维。学生的作品丰富多彩,有的学生想到了生活中的实例,有的学生想到了用不同字母表示长方形的长与宽。

“方程”中的“小创造”是“为4x=2000创作一个故事或一个情景”。让学生体会同一个方程能解决不同情境的问题,方程就在我们身边,是解决问题的另一种策略。学生作品精彩纷呈,创新的课堂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

3.“研”中学

以四人为一个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做一个本组感兴趣的小专题(题目自拟)。学生的研究专题丰富多样,有“机器人班长”“从故宫建筑成就看中国宫殿建筑艺术特点”“小学生如何进行深度学习”……研究方法不需要很专业,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做专题的过程,学会研究专题的方法,学会撰写研究报告,学会与同学团结协作,尝试以专题研究来推动学习方式的变革。

(三)课外开放,变革学习方式

1.每日分享视频

内容选择。每日分享1题,可以是教材上的问号题、本节课的难点自编题、本节课的拓展题、练习中常见的错题……每日分享的内容由班级“命题小组”和教师来确定。命题小组人员的安排是流动的,每周一个小组,小组成员是异质分组,同时由组长和组员双向选择确定。

分层分享。对于教材上的问号题,采用人人分享的方式,全班共享同一道题的微视频;其中较难的题或拓展题,会请9个小组的组长先讲,经过全班思维碰撞之后,剩余的同学再练习讲,即指定分享与全班分享相结合;对于“本节课的难点自编题”,更多选择全班分享形式,因为这类题在课堂重点突破过,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分享出来;对于“本节课的拓展.题”,每组指定一位潜能生分享。

2.假期分享视频

内容选择。假期里的分享内容需要提前规划,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共同决定。主要内容是本学期学生学习中普遍存在的盲点、系列拓展题、下学期新知识的对应预习。

分层分享。根据不同学生学习数学的不同层次,请每位学生承担3天的学习内容。每日3题视频分享,拓展题主要由每组的学优生负责;学期的盲点题由学困生和中等生负责;新知识的预习由学优生和中等生负责。

3.多元评价

微视频的评价,更多采用小组内部评价。要求小组成员必须每日相互观看,其他组的视频则有选择地看。每周推选“微视频思维5星队员”和“思维进步4星成员”,连续一个月被推荐者,可以提出一个小愿望,由教师和组长一起帮助实现。评价采用量化星级的方式,其中5星表示语言精练、方法多样;4星表示语言不够精练、方法单一,但很努力;2星表示不出现科学性错误。

视频分享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生的“学”和“习”完美融合。伙伴互学、同学互评,学生更能接受彼此的意见,也更愿意改进,从而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三、回应:学习方式变革带来的“生态”改变

学习方式变革使我变轻松了,课堂上由“主角”逐步走向“配角”,由关注自己“讲得透彻”到关注“学生说得明白”,由“蜡烛状态”进入了“自修深研状态”学生越来越喜欢数学课,我的幸福指数翻倍提升。

1.小举动,大喜爱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二年级上册“认识米”之后,王梓萌同学对“米”的喜爱从教室延伸到了家里。她把课堂上1米高的标记拿回家贴到墙上,经常让弟弟和“1米”比一比,她說:“希望弟弟快长高,超过1米。”小小的举动,说明的是她对这节课的喜爱。还有很多学生把1米的标记一直留在校服上,孩子们如获至宝般地长久保存,我相信他们是将米深深地印在了心上!

2.小浓缩,大精华

在教学北师大版教材四年级下册“方程”后,王一同学写了一首小诗:“方程是一座双层的大桥,一边是神秘的未知数,一边是确切的归宿,在桥的两边来来往往,众里寻它千百度,加减乘除,解答却在桥梁尽头处。”小小的诗,折射出的是她对方程的理解及无限的喜爱!

四、规划:深化学习方式变革的未来构想

以上改变学习方式的思考与实践,是我近年来的一些探索。对于变革学习方式的未来三年规划,我又有了新的构想:首先是做好主题式学习,让学生围绕主题进行学习,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跨学科、综合化的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科知识有意义的链接;其次是以小组为单位,聚焦专题研究,尝试以数学专题研究来推动学习方式变革。我将坚持不懈地实践构想,并做好及时记录与反思。

(责编 李琪琦)

猜你喜欢
教学变革小学数学
“慧学南通”:助推教学方式变革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
期待中学历史课程和教学的深度变革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