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尽管存在时间落差,在某些具体细节上存在抵牾,但两者在基本精神、文化气质及价值追求等方面具有契合性,可以尝试从教学原则、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等多维度进行统筹设计,有效推进二者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简介]武铁传(1965—),男,河南巩义人,硕士,洛阳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文化哲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 G4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28-0049-02[收稿日期] 2020-03-07
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在基本精神、文化气质及价值追求等深层问题上存在相通性,这为我们从教学原则、教学形式、教学内容及实践环节等多维度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可行性。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可能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中华传统世界观相契合。中国传统本体论肯定现实世界的客观存在,不像西方哲学或宗教把世界二重化为理念世界和现实世界、上帝之城与世俗之城,让理念世界、上帝之城统治支配现实世界、世俗之城,而使本真的现实世界、世俗世界变成虚幻不实的外在表象。马克思哲学的革命性意义就在于直面现实感性生活本身。马克思说:“哲学不是世界之外的遐想。”[1](P120)“对于哲学家们说来,从思想世界降到现实世界是最困难的任务之一。”[2](P525)只有在這个最困难的任务完成之后,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神圣形象被揭穿以后,揭露非神圣形象的自我异化,就成了为历史服务的哲学的迫切任务”[3](P2)。可见,马克思哲学的视界是从天国回到尘世,从人之外、之上、之后的遐想回到真实感性的现实生活,这与中国传统哲学精神何其相似。
其次,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阴阳和合辩证法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森罗万象的物质世界处于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世界看作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自然界的任何物质都由对立统一的阴阳二气构成和决定。《易经》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二气之间的关系既互相对立、互相感应、互相作用,又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整个世界也因此而“互联一体”又“生生不已”。这一辩证思想虽没有摆脱人类早期朴素经验之羁绊,也没有升华到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高度,但它对世界认识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内含着诸多真理颗粒,如果能把这些真理颗粒融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课堂教学,定能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亲近感和吸引力,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水乳交融。
最后,马克思主义自由解放社会理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同世界精神追求相契合。《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己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在大同社会,人们选贤任能管理社会,家庭和睦,邻里相助,老年人安享天年,壮年人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财富。幼年人皆可受到良好教育,鳏寡孤独废疾之人也能得到充分的供养。马克思从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入手,揭示未来社会的共产主义性质。按照马克思所说,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生活消费品实行按需分配,没有剥削和私有制度,异化劳动已被消灭,三大差别已经消失,劳动成为人生第一需要,旧式分工走进了历史博物馆。撇开具体细节上的差异,不难看出,大同社会与共产主义都是将理想社会建立在经济富裕基础之上,都需要公有制生产关系,都对劳动给予特别的关照。
除上述几点,马克思主义在实践出真知、时势造英雄、究天人之际等许多方面也都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内在契合性,我们在这方面的学术研究做得越扎实,马克思主义原理就越充满生气。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对策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不能靠貌合神离的拼凑,也不能靠意识形态的强制,而要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度耕耘,从教学原则到教学形式、内容、方法等具体环节进行通盘考量。
首先,顶层设计,实现教学原则的融合。厘定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的指示精神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中贯彻落实好主流意识与支援意识的原则定位。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在新时代观察认识世界的伟大工具和引领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引领人类发展的科学真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中必须处于主流地位。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需要百倍珍惜,千倍呵护。但珍惜也好,呵护也罢,都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都要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支援价值这一框架下进行,这一原则马虎不得。
其次,尊重规律,强化教学形式的融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融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从形式到内容的系统工程。形式上的要求是要让产生于西方文化背景的马克思主义原理穿上中华民族的服装,让马克思主义说中国话。毛泽东曾说过,中国共产党要学会“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完全地恰当地统一起来,就是说,和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4](P707)。这段话在今天依然有效,我们的高校思政教育课仍然需要运用传统文化符号诠释解说马克思主义。如用中国哲学的“践履”概念解释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范畴,用“宇宙”概念对释“世界”概念,用“知行合一”解释“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用“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解释“矛盾的对立统一”,等等。虽然它们之间并不完全等同,但它能使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论产生吸引力,感染大学生,使马克思主义迸发出鲜活生命力。
再次,學术研讨,深化教学内容的融合。从内容上实现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要求我们学会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充实丰富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原理更加立体化,更具层次感。民本思想并不与民主思想背道而驰,毋宁说是民主思想的基本要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思想上层建筑和人民群众历史作用原理时,可以将民本思想植入其中。“小康社会”寄托着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富裕、殷实、稳定、安宁生活的企盼,邓小平同志借用它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步战略目标,超越了西方五花八门的社会阶段划分理论,不啻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实丰富马克思主义的成功案例。
最后,拓展延伸,策划实践环节的融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借助文字被书写在文献古籍里面,也以文物形式被陈列在博物馆或矗立于祖国大地上,它们是原理课开展实践教学的宝贵资源。我们可以采用读书会、小组研究等形式组织学生研读传统经典,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对经典进行解读,并通过课堂演讲、知识竞赛、辩论会等方式进行课堂交流。对于文物、遗存类文化遗产,可以组建课外实践小分队走出校门,进行调查、参观、寻访、拜谒,将感受写成小论文、制成PPT、微视频等与大家共同分享。实践证明,依托传统文化尤其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开展社会实践,让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讲方言,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三、结语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与自然冲突的生态危机、人与社会冲突的人文危机、人与人冲突的道德危机、人的心灵冲突的精神危机、文明之间冲突的价值危机等愈演愈烈。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然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民意,该主流民意为将具有科学性、实践性、人民性、开放性的马克思主义与包蕴和谐、平等、共富、责任、仁爱、大同精髓的中华传统文化有机融合而创生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提供了前所未有机遇,高校马克思主义原理课需审时度势,敞开胸襟,拥抱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0.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52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2.
[4]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7.
On Probability and Path of Integrat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Taking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s an Example
WU Tie-chuan
(School of Marxism, Luoya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uoyang, Henan 471023, China)
Abstract: Although there is a time gap betwee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Marxism, even conflicts remain in certain specific details, they are compatible in terms of basic spirit, cultural temperament and value pursuit. This paper tries to make a multi dimensional design from teaching principles, teaching forms and teaching content to effectively promote their organic combination.
Key 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