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生态绿色牌 走富民兴村路

2020-08-13 07:00张厚美
绿色中国·B 2020年5期
关键词:青川旅游生态

张厚美

今年2月14日,四川省政府第42次常务会议批准,包括广元市苍溪县、旺苍县、剑阁县等31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广元市7个县区实现全部摘帽。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生态是根基、是保障,是事关长远协调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广元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的自然资源优势,把生态立市战略与生态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大力发展生态特色产业,走生態路、打绿色牌,做生态环保大文章,实现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和谐统一。

如今,绿色生态、碧水蓝天已成为广元的一张闪亮名片。

栽下一片叶子 富裕一方百姓

一片片清新嫩绿的叶子,一垄垄墨绿齐整的茶树。

在四川省星级农业园区——东凡现代农业园区的核心区青龙村,园区茶叶翠绿一片,一梯梯茶园错落有致,村民们正在忙着采茶,欢声笑语打破了山间的宁静。

万亩茶园吐芬芳,给园区增添了一抹独特的韵致。

汽车沿着一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绕过一个又一个山头,便来到有“茶叶村”之称的青龙村。

“如果没有茶叶就没有园区的建设,更没有我们的幸福生活。”提起茶叶产业的发展,青龙村6组村民邓会兰一边采茶一边告诉笔者。

邓会兰是家里的“顶梁柱”,家里有94岁的父亲和患病多年的丈夫。目前,她家养了5头牛、4头猪、10多只鸡,栽植了一亩黄茶。每年3至8月,她就到园区采茶,每天可挣200元。

“以前住在山上,每天挑水要花2个多小时,一条扁担用了三代人。”在邓会兰的新家,她拿出两端钩环已锈迹斑斑的扁担说,以前赶场要走1个多小时的山路,卖猪要请4个人抬下山。

得益于易地扶贫搬迁政策,邓会兰住上了75平方米的新房,交通条件也彻底改观。“现在住上了新房,吃上了自来水,水泥路通到家门口……”她一边诉说着脱贫攻坚带来的变化,一边感谢党恩。

“全村44户148名贫困人口均已于2017年全部脱贫。2013年全村人均纯收入2800元,2019年全村人均纯收入12800元。”青龙村党支部书记张全兴告诉笔者。

“地上无棒,地下无矿”,这是张全兴对曾经的青龙村最形象的评价。

如何发展生态产业?时任村副主任的张全兴大胆引进业主成立青龙山茶叶公司,租了152亩土地,以公司带动农户种植生态绿茶。通过近20年的发展,青龙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全村共种绿茶黄茶3800余亩,95%的农户收入主要以茶叶为主。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

作为全省星级园区的东凡茶叶现代农业园区,现有茶园面积达2.63万亩,园区先后荣获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全国最美茶园、省级农业主题公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称号,园区创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为突出茶叶高山、有机、富硒富锌特色,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广元通过举办和参加博览会、展销会、推介会、采茶节活动等,大力打造“米仓山茶”、“广元黄茶”、“七佛贡茶”等区域公共品牌,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米仓山茶”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首批质量安全可追溯产品,与峨眉山、蒙顶山和宜宾早茶并称“三山一早”,先后获得“中茶杯”一等奖、四川“十大”名茶、四川名牌产品等殊荣。“七佛贡茶”成功创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认定为“中华文化名茶”,入选“中国茶叶大词典”,2016年被原国家质检总局授予“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是四川唯一获得此殊荣的茶叶产品。“广元黄茶”被认定为四川十大优秀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荣获第十届国际茗茶评比金奖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2017年,广元黄茶登陆CCTV-1,米仓山茶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七佛贡茶和米仓山茶成功入选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100强企业,米仓山茶入选2019区域品牌全国百强。

据统计,广元已建成万亩茶叶现代农业园区12个、村集体经济茶产业园370个、家庭茶园1.8万个,36个规划的重点基地乡镇实现酸性土壤区域茶叶适栽尽栽。此外,认证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20.8万亩,有机茶园面积1.8万亩。

旺苍、青川被认定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中国名茶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和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入选四川省特色农产品(茶叶)优势区,广元被列为四川名优富硒有机绿茶生产基地。2019年,全市茶园面积达47万亩,茶产量1.46万吨。茶叶产业走上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全市5.4万贫困人口因茶致富、因茶兴业,脱贫奔小康,人均年增收1000元以上。

天蓝水清颜值高 生态农业气质好

暮春四月,在朝天云雾山镇红心猕猴桃、食用菌、凤凰李各个农业特色产业园里,众多村民忙着建园、栽苗、修枝、施肥……

青山叠翠绿葱茏,东溪河清水兴波。朝天区云雾山镇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如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该镇党委书记吴正昌说,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动农业特色种植,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咬定绿色转型,既算增收账,也算生态账、长远账,让“生态农业”落地生根、绿水青山变成“绿色银行”。

新修的10多公里山地公路,盘绕着新滩村。坡地上,一排排修枝完毕的红心猕猴桃果树伸展着枝桠,枝条上坠满了一颗颗绿油油的猕猴桃初果,树下一群果农们正忙着灌水施肥,一派繁忙的景象。

河水绕村流过,处处青山绿水,村民却守着好山好水过穷日子。没有上级扶贫项目落户,新滩村哪有今天?该村支部书记郑大海说,就在几年前,一半村民人均收入不足2000元,村集体收入为零,在当地穷得有名。

小小猕猴桃,成了“金疙瘩”。据郑大海介绍,2015年,该村以本村6组为中心规模化种植红心猕猴桃140余亩;2017年,园区红心猕猴桃喜获第一茬丰收;2018年,该村利用争取到的东西部扶贫协作资金80万元,进一步完善了生产便道、步游道、微水池、三相变压器、喷灌等一批生产配套设施。目前全村猕猴桃种植面积达500余亩,参与农户60余户,其中贫困户19户,产值达到600余万元。

在该镇海拔最高、地理环境最差的梧桐村,当前正是菌菇飘香的时候。菇农穿梭于大棚菇架间,忙着采收尾菇。该村菇农蒲海廷在园区发展香菇2.5万袋。“香菇产业收益见效快,采菇期长,这棚菇从去年10月开始采摘,一直采到今年4月,已经采摘了好几期了。”在大棚内忙碌的蒲海廷满脸堆笑。

梧桐村主任张钊介绍说,该村食用菌产业发展已近20年,村民们积累了丰富的种植技术经验,以香菇为主的食用菌种植已发展成为该村的特色优势产业,该村人均收入在全区连续排名第一。目前,梧桐村香菇产业园占地10余亩,有香菇大棚30余个,今年发展袋料香菇10万袋,全部投产后可实现产值40余万元。

“云雾山镇已经是远近闻名的食用菌之乡。”该镇镇长孙明胜说,在梧桐村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带动下,菜籽坝、哨楼、中坝等村也纷纷搭起了大棚,建起了园区,大力发展香菇、木耳、羊肚菌等食用菌种植产业。现在全镇累计建立食用菌产业园区4个,食用菌产业规模将突破900万袋,实现产值5000万元。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今年以来,云雾山镇在不断壮大猕猴桃和食用菌两大支柱产业基础上,积极探索种植品种桃李、藤椒、中药材、茶叶、竹笋和养殖黄辣丁等产业发展新模式,进一步丰富特色农产品种类,拓展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据了解,该桃李产业园已吸引80户农户发展桃李产业,其中贫困户8户,栽植桃李树苗1000余株,桃李产业投产后每年可实现产业增值、旅游增收200万元。

如今,在云雾山镇,绿色农业凸显后发优势,以绿色、生态为“符号”的产业竞相争艳,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美丽画卷徐徐展开。

一颗樱桃树 日子甜如蜜

4月19日,恰逢周末。朝天区沙河镇金鳌村66岁的贫困户张泽贵天刚亮就起了床,急匆匆吃过早饭后,拿起窗台上的竹篓利索地拴在腰间,就准备上树摘樱桃了。他笑着告诉笔者,“眼下正是樱桃成熟季,又赶上周末,游客多得很,都在树下等着我摘呢。”

晨曦里,张泽贵家的樱桃树上,一颗颗晶莹剔透、色如玛瑙的红樱桃缀满枝头,活像一个个象征“幸福”的小精灵。

2014年,张泽贵正值壮年的儿子突发脑血栓去世,留下年仅两岁的幼子;同年,张泽贵的老伴也因病永远离开;贫病交加的家庭岌岌可危。“是党和政府及时地帮扶、还有这些樱桃树,给了我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抚摸着家门口那颗已有60年树龄的老樱桃树斑驳的树干,张泽贵朴实的言语中满满地感激。他说,得益于乡村旅游开发的好政策,他家80余株樱桃树,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摇钱树”,一年能为他家带来纯收入近3万元。而早在2015年,他家就靠着这些樱桃树,摘掉了穷帽子,过上了甜蜜的好日子。

“但如今备受赞誉的沙河樱桃,也曾经历过卖不出的尴尬。”张泽贵回忆说,2013年以前,乡村旅游还没有兴起,大家都是步行背到集镇去卖,费时费力不说,因为樱桃成熟期短,树上的樱桃最多只有三分之一能卖掉,其余的全部烂在了树上。

“活动搭台、旅游唱戏、群众增收”,“如期脱贫,率先小康,加快建成全区农旅文融合发展示范乡镇”。2013年,沙河镇举办首届樱桃采摘节,第一次以采摘体验的形式将沙河樱桃推向市场,个大色鲜、皮薄汁多、口味甘甜的沙河樱桃就此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销路迅速拓宽;2017年,樱花谷成功创建成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而就在这短短7年间,沙河镇樱桃种植面积迅速突破2.5万亩,核心区面积超过1万亩,樱桃的价格更是一路飙升,从当初的每斤几元钱涨到了20元,且供不应求。

小小的红樱桃,真正成为了扶贫大产业,点亮了群众增收致富的梦想。

作为沙河樱桃的核心产区,金鳌村138户(其中贫困户12户),家家户户都有数十棵樱桃树,春来樱花如雪,游人遍野;樱果飘香时,更是一派丰收好景象!

“每到采摘季,四面八方的游客絡绎不绝,绵阳的、成都的、甚至还有从北京慕名而来的,老百姓只需要坐在家里,樱桃就能变成钱!”金鳌村村主任张兆全自豪地介绍说,目前,金鳌村樱桃种植面积已超过4000亩,仅樱桃采摘一项年产值就达200余万元,带动本村群众户均年增收近2万元。

对于既是樱桃产业大户、又是农家乐业主的金鳌村村民刘婷来说,“忙并快乐着”是她生活的真实写照。家里的樱桃园里,400多棵樱桃树都已相继挂果;她一手操办的农家乐“刘家大院”因菜品丰富、品质过硬,更是赢得了广大游客的青睐;一个旅游季下来,收入就超过10万元。

金鳌村51岁的贫困户张泽林家,家里拥有60余棵本地樱桃树、70余棵核桃树。2016年,他还新培育栽植了40多棵车厘子树。“待全部进入盛果期,一年5万元没有问题!”张泽林朗朗的笑声,是对未来更加美好生活的精准预见。

深挖生态资源优势 做特做优美丽经济

4月7日,青川唐家河自然保护区摩天岭保护站工作人员马文虎,在监测作业中发现大熊猫的活动轨迹:一只体型较大的大熊猫躲在树后,“呆萌”地望着工作人员。时隔一天,保护区内又一次拍摄到大熊猫的活动……

近年来,青川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优势,在持续推动生态旅游提档升级上,因地制宜,深入挖掘本土旅游资源,做精做特做优旅游文章,不断丰富旅游业态,高质量推进天府旅游名县建设,让生态旅游富民强县。?

青川地处川陕甘三省结合部,因“其水清美”始名于唐天宝年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国家大熊猫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县名一般,青川山清水秀,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3.48%,负氧离子高达每立方厘米2.5万个,境内有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区、4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被誉为“天然大氧吧,全域山水画”。

坐拥天赐的绿水青山,青川立足资源优势,走绿色发展之路。在大力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天府旅游名县创建进程中,重点培育打造“春赏花、夏避暑、秋观叶、冬踏雪”等生态旅游品牌。2016至2017年,连续荣获“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具魅力生态县等称号,2018年成为四川省首个荣获“乡村振兴旅游目的地”称号的县区,2019年入围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中国最美县域榜单”。

游在青川,如梦如幻。生态春风拂面来,生态美景画中游。“青川优美的生态环境、清新的空气、清澈洁净的水,还是大熊猫的故乡、国际科研交流重要选址所在地,这都是其他地区都无法媲美的优势。”清明假期,重庆游客李新静到青川旅游后说。

“朋友们,快到屋里坐,新鲜的菜马上就上桌了。”幸福岛马家大苑农家乐里,老板冯国银热情地招呼着客人,热气腾腾的剁椒鱼头一端上桌,立即被游客“抢光”,连汤汁也不放过。豆豉鱼头、泡椒鱼、回锅鱼片……新鲜的河鲜、独特的风味,让游客大快朵颐。

青川县通过深挖特色,做优青川山珍、白龙湖生态鱼、青溪铜火锅等地方特色美食,积极推荐县内美食参加省市特色美食评选活动,持续开展“名食、名厨、名店”评选、展示活动;持续完善配套,打造青川县城尚品休闲美食街、滨河休闲美食街等3条特色餐饮街区,同时以白龙湖幸福岛为载体,挖掘湖鲜美食,打造“青川湖鲜”品牌;探索自律机制创新,成立餐饮等旅游行业协会,引导商家建立自组织的市场机制,并组织专业队伍对景区农家乐、星级饭店实行服务质量季度评估制度,全面提升旅游餐饮服务质量。

泡椒黑木耳、龙须老腊肉、青溪水豆腐、白龙湖奶汤鲶鱼、竹荪香菇野菜汤、核桃饼……依托本土传统的饮食特色,青川县挖掘美食文化内涵,推出的十大特色山珍菜、青川山珍宴、青川名小吃等深受人们追捧喜爱。

随着生态旅游的持续火爆,青川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等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使得“体验精品民宿、住特色农家乐、赏民俗看美景”成为青川旅游的新时尚,民宿、农家乐也为青川旅游快速发展“锦上添花”。

“隐于山林之中,藏于葱郁之间,到处都诠释着‘悠然的氛围。”成都游客邓军说,民宿别具匠心地营造了多处可供阅读、喝茶、烧烤的公共空间,在这里小住几天,巴适得很。

“引客来,还要留住客。”近年来,青川县在推动旅游发展中,坚持在“住”上下功夫,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遵循做足“乡情乡味”,体现“乡土特色”。积极引导能人返乡、在家居民创业,发展精品民宿、特色农家乐等,通过民宿、农家乐的发展在不同景点形成“爆点效应”,吸引游客、留住游客。目前,全县共有精品民宿和星级酒店15家、星级农家乐300余家,接待床位2.3万余个,旅游从业人数2万余人。

在青溪镇阴平村,“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的乡村旅游乐趣吸引了许多来自省内外的游客。许多的村民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当地百姓致富的主要渠道。农家乐业主少则年收入七八万,多则达几十万元。据统计,阴平村499户村民已有农家乐178家,年接待游客50多万人次。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美了村庄,也让当地越来越多的群众吃上了“旅游饭”。

加强水土保持,留住绿水青山

惊蛰到,春雷响,万物长。3月6日,在位于朝天区临溪乡的2019年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区,一片片贫瘠荒芜的坡耕地摇身变成“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林成网”的高标准梯田。当地群众正抢抓大好春光,因地制宜地栽种下各种高山露地绿色蔬菜。

“经过水土保持治理,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田”,该乡望坪村贫困群众杨文堂笑着说,“我们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越垦越瘠薄。如何让“穷山薄田”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近年来,朝天区把保护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作为政治责任,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以贯之抓落实”,从水土流失治理到生態综合治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和拓展生态保护修复的内涵和外延,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更将其有效转化成为广大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山银山”。

时下,正是春耕生产的好时节,朝天镇小安村50多岁的贫困群众樊永坤和他的老伴迎来了一年中的务工高峰期。2017年,小安村120亩乱石坡地实施了“坡改梯”项目、并由村集体统一流转引进业主发展食用菌和中药材种植,黄土、乱石、荒坡被生机盎然的生态农业种植基地所取代。像樊永坤这样因病无法干重体力活的闲散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了业。

“以前一场大雨刮一层泥,粮食产量越来越低。”说起曾经的“苦”,樊永坤感到现在的日子特别“甜”,“菌种装袋、栽植药材、除草、采摘,都是手上活路,一天能挣到120元,我和老伴两人一年仅务工就接近两万元收入。除此之外,还能按时拿到每亩300元的土地流转费用和集体经济分红。”

由“荒”变“绿”、由“穷”变“富”,生态产业的发展直接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实践中,朝天区把水保综合治理与脱贫攻坚有机融合,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坚持工程治理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原则,扎实开展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通过坡改梯、发展经果林、封禁治理等措施,大力发展核桃、小水果、中药材等兼具保土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经济作物,亩均收入增长700元以上,既带动了广大群众增收致富,又巩固提升了治理成果。

荒山披绿衣,沟壑变耕地。得益于水土保持项目的连年连续实施,朝天区大滩镇、李家镇、麻柳乡等众多乡镇地处偏远的村组一改昔日荒芜贫瘠的面貌,不仅生态颜值节节拔高,增收致富的筋骨更是日益强健。据统计,2017至2019年,该区共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3个,累计投入中央、省级专项资金2317.12万元,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5?2.04km2。

1520名“绿林红军”守望259万亩森林资源

在剑阁县3204平方公里的青山绿水间,常年活跃着一支头戴红帽、身穿红马褂、肩戴红袖标的森林巡护队伍。他们防林火、防疫病、防病虫、防偷盗、防猎捕,日夜守护全县259万亩森林资源安全。他们是1520名生态护林员,老百姓叫他们“绿林红军”。

身材瘦弱的杨正勤,今年58岁,土生土长的凉山乡人,参加护林工作以来,一直在联合村、拦马墙坚守护林工作,至今快4个年头了。老人始终坚定着“把自己有限的生命融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的人生信条,为一方水土、一片林海默默奉献着。提及自己的工作,不善言辞的杨正勤打开了话匣子。

“护林工作有时候巡山的时候还是比较辛苦,早上出去要带上水杯、干粮,到晚上才能归家。巡山的时候特别是冬季,遇到了捕猎,放电网的比较频繁,收了电网过后,有时候回去就天黑了。”凉山乡生态护林员杨正勤说。

杨正勤告诉笔者,经常有人劝他,工作太苦,别那么拼命,山又不是你的。这些话,杨正勤从来都置之不理。

“在我看来,干一行就要爱一行,要干好,要干彻底,再困难也要坚持下去,我守护的不仅仅是山林树木,我守护的是我自己生存的家园,更是我们子孙后代的家园。”杨正勤说。

无论是逢年过节还是稀松平常,许许多多像杨正勤一样的护林员,他们始终把护林防火的重任扛在肩上,落实在行动上,常年栉风沐雨,不畏严寒、不惧酷暑、不怕疲劳,肩戴红袖标把守在每一个山口、路口、沟口、村口、卡口,巡逻在山头、地块、坟地,穿越在山林河谷间,蹲守在望台、观察哨之上。

“我们不在家的话就家人顶上,每天就是查问过往行人、登记过往车辆、查扣进山入林火种,严密关注林区一切民事活动,确保自己的管辖区域不着一把火、不损一棵树。”下寺镇峰垭村生态护林员梁朝敏说。

护林员不仅仅肩负着护林防火的重任,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们更是冲锋在前,化身为疫情防控的宣传员、监测员、监督员和劝导员等,承担着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和松材线虫病疫情监测、严格执行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的巡查、监测和报告制度、严格落实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所封控措施等任务,每天还要对全县25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进行巡查。

“为切断疫情传播途径,我们卡点蹲点,检查生猪、家禽运输车辆,严防非洲猪瘟、鸟类流感等疫源疫病输入。”凉山乡生态护林员唐彦枝说。

1520名生态护林员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劳动,努力工作,为剑阁县建设绿色家园、维护乡村和谐平安做出了积极贡献,不愧为“绿林红军”的光荣称号。

据悉,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利用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工程资金,使当地有劳动能力的部分贫困人口转为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的要求,2016年至2019年,该县累计整合资金1402万元,共选聘3010名建檔立卡贫困户作为生态护林员从事生态资源保护工作。

“2020年我县投入资金729.6万元,在57个乡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选聘生态护林员1250名,每名护林员年均劳务补助4800元,直接带动了3700多人脱贫。”县天然林资源保护管理中心主任张旭说。

猜你喜欢
青川旅游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青川岩沥青对沥青感温性能的影响探究
昙花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