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毓睿 续修家谱留住满族乡愁

2020-08-13 06:59温来生
绿色中国·B 2020年1期
关键词:河川家谱满族

温来生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的根在哪里?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疑问。要回答这个问题,只能依据家谱这个最直接、最有针对性的文献。

汤河川,作为北京城满族民俗文化的发祥地和满族人口的集聚区,彭姓满族人又是如何起源的呢?有人也许会笼统回答华夏儿女、炎黄子孙。而喇叭沟门满族乡老人彭毓睿虽年过古稀,但却依然执着探究,在原来流传于此的各种彭姓家谱基础上进行续修编辑,并推出新版《汤河川彭姓满族家谱》一书,堪称“集大成者”。

彭毓睿出生在喇叭沟门满族乡苗营村,现年73岁。退休前,一直奉献在三尺讲台,育得桃李满天下。2004年退休后,老人总想着为家乡做点事儿。“慎宗追远是中华民族以孝为本的美德,树有根,水有源,村里现在只有我知道汤河川彭姓满族的历史,如果再不起草,彭姓满族的发展脉络就断掉了,我心里急啊!”老人说,恰巧2006年怀柔区成立汤河川满族民俗文化研究会,由他负责编写《怀柔满族》一书。在采风过程中,一位名叫彭明山的老人把自己珍藏了几十年的一本族谱送给他。族谱里记载,汤河川彭姓满族祖居山东,后移居沈阳城外,顺治二年(1645年)奉旨入关。康熙年间,彭姓祖先彭商征台有功,受康熙帝嘉奖,被封为骠骑大将军,并将彭姓族人抬为旗人,同时恩赏密云庄禾屯及怀柔汤河川,供其生计及狩猎之用。

“时不我待!我当即决定,重新修编汤河川彭姓满族家谱。”至于缘何对家谱有如此深的使命感,彭毓睿笑称源自儿时经历。“打我记事儿起,每年的年三十儿各家各户都要拜祖案,看家谱。谁家娶媳妇,谁家生了娃,谁家老人去世了,都会写进家谱里,我从小就觉得特别有意思。”他希望现在的人们,尤其年轻人,能够重新走近家谱,重视自己的家族历史。

“水有源,树有根,我们汤河川彭姓满族的源和根在哪呢?我们的始祖是谁呢?”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得做到信息准确。为了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彭毓睿老人一趟趟去走访,最远还到访过河北丰宁满族自治县,争取面对面获得一手消息。由于上了岁数,腿脚不便,加上高血压、糖尿病,有时他得带着胰岛素登山进村。“有些老人年纪大了也记不清,我就让他们聚在一起回忆,最后得出一个大家公认的结论。”

对于那些不在北京境内的彭姓人,彭毓睿就通过电话的方式了解他们所在的彭姓分支。为了多渠道获取资料,70多岁的他还学会了使用微信。每次沟通,不达目的不罢休,直至联系上并获得自己想要的资料。

在写家谱的四年半时间里,彭毓睿也没少遇到对家谱不感兴趣的同族人,他们常常甩下一句“你整这事儿有啥用?”,随后就不再搭理他。这确实给编撰带来了不小麻烦,因为每个人都是家谱中的一个节点,某个节点连不起来就不能形成完整的分支。好在他收获更多的还是支持。

“四年多里采访了七八百人,大多数人觉得我做的是一件利在后世的好事儿。”彭毓睿介绍,与老式家谱不同,这本家谱摒弃了“女不入谱”的旧习,实行男女均入谱的新规。“其实还是有遗憾的,以前很多分支没有记载家族中的女性。”这无疑给编撰新版家谱添加了难度,可凡事都爱较真儿的老人更在乎这本册子今后能为更多人提供便利。

据悉,《汤河川彭姓满族家谱》共分为八门系,一百零一支系。即以三世祖“商、贤、信、松、柏”和“三、慧、智”八位先祖各为门系。以六世祖“维字辈”为支系编写。它不再局限于一乡一镇,而是集纳了全市仅有的两个整建制满族乡——长哨营满族乡和喇叭沟门满族乡,以及汤河口镇,共同组成北京著名的满族人口聚居地“汤河川”,以彭姓为主的满族人在那里繁衍生息历史已超过360年。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合出的这册家谱校正了此前存留的不少谬误,更接近汤河川彭姓满族真实历史。

拿着全新续修的《汤河川彭姓满族家谱》,彭毓睿笑着说,彭氏一族取名比较讲究。比如“德”字辈的八个叔伯兄弟,就是以“金、银、财、宝、装、满、柜、箱”这八个字用作名字的最后一个字。再比如,相传长哨营满族乡二道河村有位彭正冠,有次给皇上进贡时,得到了几匹绢的赏赐,9个孙子的名字,也就因此都带了绞丝旁,分别是“绮、绶、缇、绣、绵、绂、纶、缮、缙”。不仅如此,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彭氏一族取名时,也有了“仁、义、礼、智、信”这些字。

彭毓睿介绍,为使彭姓宗族辈份有序,从“正”字辈开始,他们以姓名中间一字为准,依次把彭姓名字安排出25辈。即:正、大、光、明、殿、兴、毓、传、世、广、昭、宪、庆、景、祥、承、天、充、纹、远、福、寿、绍、锦、长。这25字也是25辈,每辈用一字,放在姓名三个字的中间,一次按辈排用。从“正”字辈到现在的一百多年间,彭姓人的名字基本按此排列,包括已迁离汤河川的人。现在近万的彭姓人中,“正”字辈为少数,“大”字辈占一部分,“光、明、兴”字輩为多数,“毓、传”字的是少数,“世”字也已出现。其中“殿”字,据说因有不尊皇帝宫殿之嫌,就被取消了,接过“殿”字直接用了“兴”字。由于彭姓统一以字排辈叫名,族人见面一问其名,便知其相互的辈份了。

家谱是国家历史的缩影,是家族代代延续的记载。宫廷文化看故宫,民俗文化看汤河川,若想了解满族文化,当然要来咱汤河川。如今来喇叭沟门满族乡的游客,除了可以欣赏到各类满族风情展演外,还多了一大看点,那就是取上一册出版未久的《汤河川彭姓满族家谱》,查阅彭姓满族人氏与几百年先祖的血脉关联。

身为京郊最北的满族乡汤河川,这些年凭借二魁摔跤、蹴球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乡村旅游方面做得风生水起。而《汤河川彭姓满族家谱》的诞生让来汤河川旅游的人多了一重了解当地历史文化的渠道,也引发更多人前来探寻究竟。“民间有言‘了解宫廷历史看故宫,探访满族民间文化还看汤河川,不少居住在京城的满族老人就常来这里凭借家谱寻根访祖。”彭毓睿说,好几位做旅游的友人和他反馈,以前汤河川的旅游项目只有吃喝玩乐,现在能给游客们讲讲彭姓家谱了。有了文化厚度,前来这里赴一场“乡愁”游的客人越来越多。

一书激起千层浪。彭毓睿介绍,一位山东的彭姓人士得知彭姓家谱后,特意打来电话想要从中寻根。而且,它带来的影响还波及其他姓氏,“他们和我说,希望借鉴彭氏家谱的谱系结构,写出一本属于自己姓氏的家谱,找到与祖先相连接的根脉。”谈及今后打算,彭毓睿说自己还要写书,“写一本《汤河川彭姓满族》,专门讲讲彭氏一族的文化、历史与名人。”

家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汤河川彭姓满族家谱》更是京郊非物质文化遗产。彭毓睿老先生的续修,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祖祖辈辈的故事也可以一一挖掘,留住乡愁同时,并得到永续和传承……

猜你喜欢
河川家谱满族
重庆横河川仪有限公司
家即是国,钩沉史海乐为舟——“家谱文化的传扬者”朱炳国
新宾满族歌舞音乐创作及时空表述
小满节感怀
让满族剪纸艺术走向辉煌是我一生的追求
相约蒲河川
改成汉族的满族人
满族人为什么不吃狗肉?
从《家谱》看吉林回族的源流与走向
2010上半年古籍拍卖会上的家谱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