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相宜满眼春

2020-08-13 06:59耿国彪
绿色中国·B 2020年1期
关键词:护林员石漠化贫困户

耿国彪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取得了打赢脱贫攻坚战重大历史性成就,创造了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脱贫奇迹。

我国森林草原区、生态脆弱区、深度贫困地区“三区”高度藕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他特别指出,生态扶贫要加大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在山水上做文章,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近年来,林草部门坚持上下联动,创新机制模式,积极完善选聘生态护林员政策、推广合作造林脱贫模式、助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这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受到了基层干部群众的欢迎。生态扶贫工作正呈现出全面突破、多点开花、持续推进的良好态势。

实践证明,生态扶贫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重要模式,这一模式高度契合了欠发达地区消除贫困和保障生态安全的双重目标需要,在消除贫困的诸多路径中,不仅符合贫困地区老百姓的实际需要,而且彰显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时代精神。

青山绿水的溢出效益

山林茂密,翠竹摇曳,流水潺潺……,当记者来到地处大石山区的弄拉屯,仿佛置身一个绿色的世外桃源。在前些年的西南地区大旱中,许多植被稀少、水源缺乏、石漠化严重的大石山区成为重灾区。但在广西马山县古零镇古零村弄拉屯,却因满山林木郁郁葱葱,水流不断,农作物生长良好,成为旱区里的“绿洲”。

弄拉屯之所以能“大旱之年无旱象,暴雨之后无水灾”,得益于当地政府和弄拉屯群众50年来持续不断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切实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走科学发展之路。

弄拉屯耕地总面积90多亩,山林2613亩,25户人家125人散居在大小不同的10多个山头上。

“我们这里从未断过水,即便是60年一遇的特大干旱。”86岁的村民周秀莲边用山泉水洗菜边自豪地说。弄拉屯共有5个水源,在周秀莲的记忆中,这里几十年来就常年水流不息。

据了解,上世纪50年代前,弄拉的石山一直郁郁葱葱,古木参天。但到50年代末,这里却遭到了浩劫。“大炼钢铁时,山上的树木全被砍光了。”今年80多岁的李义康老人痛心地回忆起当年的情形。

“从那以后,村民们深深地意识到大山就是大家生存的依靠,是山里人的命根子。要‘靠山吃山,就必须营造一个好的生态环境。”李义康说。从1960年起,他们开始封山育林,成立护林小组,每天组织青年人在山里巡逻,不准任何人进山砍树。

李义康说,屯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保护山林。烧火就捡山上的枯树枝,不允许砍树。哪家人确需砍树做柴火,必须先种树。每砍一棵树,就要种6株树苗。

“这里石漠化严重,过去漫山遍野都是裸露的石头。经过几十年来坚持封山育林、植树造林,现在看到的都是绿色了。”广西马山县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荣光指着村屯附近的一座座大山说。

石漠化被称为“地球癌症”。广西是我国石漠化最严重的省区之一,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曾是“重灾区”。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放下斧头不再砍树,开始主动造林绿化,生态环境逐渐好转。看到旅游业的发展潜力,当地能人李荣光创办弄拉旅游专业合作社,参加合作社的村民有150多人。这几年,各地游客逐年增多,金银花、竹笋等土特产销售火爆。

李荣光对记者说:“2018年合作社分红比2017年增加了60多万元。20多名长期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家乡,成为弄拉景区的‘上班族。”

随后,记者来到了距离广西南宁市区30多公里的伶俐镇,发现了一道奇特的景观:在一个个绿油油的山坡上或隐或现地搭了许多棚子。在渌口坡,我们走近棚子一看,原来是个养鸡场。与其他养鸡场不同的是,成千上万的土鸡被放养在林子里。

放眼望去,但见围栏里种植着一棵棵翠绿的苦柬树和松树,金黄色的土鸡悠然自得,有的在树上晒太阳,有的在树底下追逐嬉戏,有的则窝在鸡棚喝水吃食……

“伶俐镇林禽相结合的模式,是南宁发展林下经济探索出的一条新路子。”随行的南宁市林業局负责人告诉记者,林权制度改革后,南宁充分利用充足的劳动力资源和林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形成了“近期得利、长期得林、远近结合、林农牧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这十分有利于农民就地就业创业,有利于培养新型种养人才,也有利于减少农民投资风险,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我这鸡棚有600多平方米,现在养了6000多只土鸡。”今年60岁的养鸡场主人韦光安告诉我们,乡亲们养鸡都是采用“公司+农户”的模式,公司负责鸡苗、饲料、防疫、技术指导、销售等工作,农户只负责养殖。这批土鸡再过20天就要出栏了,温氏公司会来收,每只鸡能挣3至4元。“不管公司赚还是亏,我们都是旱涝保收的!”

青秀区农林水利局负责人说,目前该镇林下养鸡全部采取“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南宁市财政给予10万元建棚补助,城区财政给予90多万元建棚补助(3000—5000元/棚),并投入25万元完善养禽小区供水和用电等基础设施。

“我们在林子里养的鸡特别好卖!”村里另一位养殖户韦秀芬喜滋滋地告诉记者,在成片林地里长大的土鸡采食林地的杂草、昆虫,辅以适量的玉米和稻谷,不仅节约饲料,而且禽粪可肥林地,减少了投资,保护了环境,最关键的是林地里长大的土鸡味道鲜美,特别有营养。

上林县下水源村是一个深藏在大明山中种满八角树的小山村。由于地处深山,房屋错落有致,所以远远望去有拉萨布达拉宫的感觉。这里漫山遍野都种植八角,村中非常干净。如今的下水源村已经不主要靠卖八角为生了,而是以良好的生态美景吸引八方游客,靠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南宁市林业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很多下水源村民都在城里买了房子,将村里的老房子租給老板搞旅游。过去是八角致富,现在下水源村是旅游带动,八角辅助,真正实现了兴林富民。

广西一手抓环境保护治理,一手抓生态经济发展,“山清水秀生态美”的金字招牌更加闪亮。如今,广西森林面积达2.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37%,生态环境质量保持优良,一些主要指标排在全国前列,并且还在不断优化。祖国南疆的生态安全屏障作用日益突出。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在全国生态扶贫工作会议上指出,这些年,我们坚持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既丰富了脱贫攻坚的路径,又扩大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实现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与脱贫攻坚“双赢”。

据了解,国家林草局坚持政府引导、指导贫困地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惠民产业,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建立完善覆盖贫困人口的利益联结、收益分红、风险共担机制。通过重点扶持和积极推动木本油料、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产业项目,为贫困地区巩固生态扶贫成果、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打下了坚实基础。2018年,中西部22个省份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4.4万亿元,同比增长12.8%。贫困地区油茶种植面积扩大到5500万亩,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370家,依托森林旅游实现增收的贫困户达35万户,年户均增收3500元。

选聘生态护林员助力脱贫攻坚

开展生态护林员、护草员选聘工作,是林草部门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一项创新举措,不仅有效保护了生态,还使无法外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固守边疆的贫困人口获得就业和脱贫机会,特别是对因交通不便、语言不通、自身无增收技能、贫困程度深的贫困人口提供就业岗位,贫困人口不用外出务工就能就业增收,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

生态护林员政策实施3年来,在各地产生了一系列好的政策效果。

新疆自治区沙湾县四道河子镇下沙门子村农民李小伟从事护林员工作已有11个年头,前些年因孩子患重病,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随着生态管护脱贫政策的落实,今年,李小伟护林员待遇也提高了许多,家庭生活得到了一定改善。

“一年两万多块钱,手里面也有一点余钱,家里面的一些大件东西也换了一下,心里面挺高兴的。” 李小伟说。管好林,护好林,为家乡的生态文明建设添砖加瓦。李小伟对今后的林业管护工作充满了信心,“以后我会努力干好这份工作,担负起我们护林员护林防火职责,为我们沙门子区的绿化积极做一份贡献。”

托里县阿合别斗乡航勒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杰恩斯别克·达列力汗靠放牧维持生活,今年被县林业局聘为护林员后,家里生活有了很大变化。他说:“这个工作解决了我生活中的很多问题,比如说孩子的学费,正是因为党的惠民政策才有了这个工作,我很知足。”

今年,托里县林业局认真落实生态管护脱贫政策,在全县7个乡镇聘请了80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担任护林员,每人每年给予10000元的工资报酬。

托里县林业局局长顾伟对记者说:“这些护林员在工作以后,在自己放牧的区域或者在自己的农耕生产地来工作不影响他的农牧生产,同时对我们林业管护也可以得到有效的加强。”

在新疆自治区克州,也有一支由建档立卡贫困户组成的队伍。他们巡护森林,守护戈壁荒滩,是护林员;他们剪枝嫁接,学技传技,是技术员;他们以亲身经历口口相传党的好政策,是宣传员,他们就是分布在克州的5331名生态护林员。

在阿图什市哈拉峻乡坎阿热力村,似锦如霞的红柳随风摇曳,既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又是一道绿色屏障,让人民乐享幸福绿色生活。为保护好这片红柳,哈拉峻乡招聘20余名护林员,组织干群种植红柳。通过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由原来只剩不到10万亩的红柳,发展为77万余亩。

40多岁的亚森江·马木提当了十余年护林员,目睹了红柳林从砍伐到恢复发展的全过程。

“保护红柳林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宣传,只有通过不断宣传,才能让群众知道保护红柳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亚森江·马木提说。看着红柳林这些年发生的变化,亚森江·马木提心中感慨万千,“现在我们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工资也从十年前的500元涨到现在的3000元,这些都得感谢党的好政策。我要用一辈子的时间保护好这片红柳林,用实际行动报答党的恩情。”

2016年,克州启动从贫困户中选聘生态护林员工作以来,累计选聘生态护林员5331名,其中2019年新增2850名,每人每年补助1万元。生态护林员、护草员实行相对稳定的进退动态管理,对符合续聘条件的续聘,保持管护工作的延续性,让贫困户们吃上定心丸。

“管好林,护好林,通过勤劳的双手增加家庭收入,让更多的贫困户看到希望,既实现生态保护和脱贫攻坚双赢共进,又推动了克州绿水青山长效发展。” 克州林业和草原局负责人说。

在陕西安康市旬阳县,家住铜钱关镇双河村一组的马泽应今年38岁,家里有6口人,一亩五分地是他们家唯一的收入来源,因缺技术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马应泽有了份“好工作”。

“2016年我选上生态护林员了,回来干了两年,今年第三年,一个月有4百块钱,一年5千块钱,我感到很满意”,马应泽高兴地说。

2018年,在旬阳县像马应泽这样的贫困户人口生态护林员共有580名,覆盖全县305个行政村,每个村按管护林地面积大小安排了1至3名生态护林员,实行“一年一签”动态管理机制,每年除了分12次兑付5000元工资外,县上还安排专项资金为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更好地保障他们的权益。

据旬阳县林业资源管护站马志群介绍:“目前全县已完成2019年生态护林员的选聘工作,500名生态护林员已持证上岗,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工作实际,加强对生态护林员的培训和考核工作,让生态护林员的工作能够落到实处,确保全县林管工作稳步推进。”

国家林业局于2016年启动选聘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工作。生态护林员,不同于以往的“护林员”。生态护林员的名称和角色是伴随着国家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的步骤诞生的,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的包括“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在内“五个一批”的重要步骤和举措。2016年以来,已累计安排中央资金140亿元,安排省级财政资金27亿元,在贫困地区选聘100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分享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带来的实惠。

安徽省、江西省推行林长制,在基层建立“一长一警多员”的管护框架,生态护林员是林长制管护人员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管绿护绿”的中坚队伍力量,夯实了林长制工作基础。生态护林员政策实施以来,贵州省森林火灾受害率从2013年至2015年的平均0.061‰降到2016年至2017年的平均0.004‰,比政策实施前下降了93.4%。青海省湟中县,在生态护林员上岗后,林业行政案件报案数同比上升了8%,火情、火灾同比减少33%。生态护林员实现家门口就业,2017年湖北省2.5万名生态护林员中在外务工返乡人员占42.5%。2018年,宁夏共扶持1021名生态护林员发展庭院经济林,共种植庭院经济林36673株,拓宽了生态护林员增收渠道,生态护林员成为脱贫带头人。

“一人护林,全家脱贫”,生态护林员在国家生态扶贫战略中正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帮扶这些无门路就业、无技能增收的贫困群体通过劳动脱贫;另一方面,扩充了基层急需的生态保护队伍,织密织牢了生态脆弱区林草资源保护网。贫困地区涌现出了一批以生态护林员带动的林草大户、产业能手和致富带头人。国家林草局积极协调有关部门,财政部、国家发改委进一步完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野生动植物保护、草原和湿地保护政策措施,连续4年提高补偿补助标准,吸纳更多贫困人口参与生态管护,贫困人口的受益水平显著提升,各类破坏林草资源的案件明显减少,资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生态修复工程持续带动贫困户增收

幅员面积达22.8万平方公里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包括云南、广西、贵州三省区91个县(市、区),其中67个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在石漠化片区这一个战场上面临着两场战役:一场是脱贫攻坚战,一场是生态保护战。

行走在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盘山公路两旁,目光所及遍布山石,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比例曾高达33.91%,要在这样的石头山上开凿一条产业路,困难可想而知。但当地干部群众在精准脱贫政策指引下,硬是闯出了“石漠经济”发展路。

在关岭县花江镇坝山村,枝丫纤细的花椒树生长在石缝间,让原本很荒凉的石头山呈现出别样的生机。花椒树林间,还有长势喜人的火龙果。

“过去,祖祖辈辈都是在石头缝里种玉米,广种薄收,根本不够吃,还把土地越种越薄。后来,换种火龙果后,收益改善许多。”50岁的农民曾德春说,为了增加收入还尝试着套种花椒,没想到还真成功了。

“花椒树耐旱,适合缺水少土的石漠化山区。一亩成熟的花椒林能产800斤左右鲜花椒。”曾德春说,今年卖花椒的纯收入就有30多万元,每亩产值大约1.1万元,比起种玉米翻了好几倍。

近期,记者在关岭县花江镇峡谷村看到,进村的路上随处可见售卖火龙果的摊贩。“这些年种火龙果收入稳定,基本不种玉米了。”峡谷村贫困户谭明刚说,火龙果每斤收购价2元至4元,一年能收入上万元。他把原来撂荒的石旮旯都种上了火龙果,种植面积也有5亩。

在峡谷村,种植火龙果的村民还不少,甚至连碗口大的地方都种上了。原本石头遍布的荒地,因红绿相间的火龙果而顯得更有生机。峡谷村第一书记李能说,种火龙果比种玉米效益好,还能遏制水土流失,如今已成为村里脱贫主导产业。

关岭县干部群众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石漠经济”,弥补“生态缺陷”。目前全县已种植3万亩花椒、1万亩火龙果、9.3万亩牧草,助力1.25万户农户脱贫,也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目前,全县石漠化土地面积比例下降到27.88%。

关岭县只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改善的一个典型。据了解,通过加强石漠化治理、持续加大退耕还林、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等,滇桂黔石漠化片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石漠化面积持续减少。

龙胜县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定点帮扶的4个国家贫困县之一,地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山区县, 林业用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5.3%。多年来,国家林草局在中央财政补贴造林、退耕还林、珠江防护林体系建设、世界银行贷款等资金项目上对龙胜县予以倾斜支持,使今天的龙胜实现了“四提升一下降”:森林覆盖率从47%提升至80.48%,提高33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从349.2万立方米提升至1537.19万立方米,增长3.5倍;林业总产值1454万元提升至51亿元,增长300多倍;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60元提升至1.2万元,增长40多倍;2018年底全县贫困发生率急剧下降至1.86%,顺利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优良的生态资源是龙胜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潜力、最大品牌。抓住生态资源优势,把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贫困群众分享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的红利。” 龙胜县委书记周卉说。

龙胜县结合实际,坚持以“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稳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在实施产业扶贫工程中,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的支柱产业、核心产业、品牌产业和生命产业来打造,大力推广公司主导运营,贫困户以土地、住房、民俗歌舞技能等资源入股分红的“大寨生态旅游扶贫模式”,并以此为蓝本,逐步形成“一乡一品、一村一景、一家一韵”的旅游格局。充分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加大生态保护补偿力度,创新资金使用方式,利用生态保护补偿引导贫困人口有序转产转业,使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转化为生态保护人员,引导贫困群众依托当地优势资源发展绿色产业,实现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

2015年以来,国家林草局累计投入1500万元试点建设龙脊梯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一条全长600多公里、连接10个乡镇81个村的生态旅游扶贫大环线,旅游分红以及开展农家乐成为老百姓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2017年,龙胜县接待游客777.36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消费额83.38亿元,生态旅游覆盖贫困群众30%以上;2018年共接待游客860.18万人次,同比增长10.7%。

为加强龙胜林下经济及绿色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国家林草局争取整合涉林资金近500万元,全县70%以上贫困户有林业产业经济覆盖。实施3061亩草珊瑚、野百合等林下经济种植,建设周家勇爱油茶基地示范区2007亩,辐射周边地区脱贫奔小康。全县依托“十二五”期间“两茶一果+特色养殖”产业发展基础,发展县级“5+2”、村级“3+1”特色扶贫产业。全县现有人工杉木80万亩、油茶等经济林15万亩、竹材15万亩、药材10万亩,产业覆盖率92%以上。

经过多年的持续治理和保护,广西石漠化防治取得重要成果。按照国家要求,广西林业部门分别于2005年、2011年、2016年开展岩溶地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石漠化监测工作。对南宁、柳州、河池、百色等9市76县(市、区)的监测显示,截至2016年底,广西岩溶地区石漠化土地总面积为153.29万公顷,比2011年净减少38.72万公顷,净减面积超过1/5,治理成效居全国前列。

广西自治区林业局副局长陆志星说,近年来,国家重点加强岩溶地区生态治理。广西将石漠化治理作为生態建设的重要考核指标,通过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项目,使岩溶地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石漠化扩展趋势整体得到有效遏制。

在治理过程中,各地还探索出“竹子+任豆”“任豆+金银花”等10多种混交造林模式,同时全自治区建设了100多个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点,辐射带动治理工作有力推进。

河池市南丹县林业局工作人员陶杰说,南丹县大力发展核桃产业加快石漠化治理,在石漠化较严重的部分乡镇建立万亩、千亩的连片种植基地,仅在里湖和八圩两个瑶族乡就种核桃5万多亩,并引导群众在核桃林内发展林下经济,促进了群众增收。

按照中央要求和《生态扶贫工作方案》目标任务,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深入实施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坚持项目资金优先保障深度贫困地区,年度任务优先向深度贫困地区倾斜。2016年以来,在中西部22个省份实施了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京津风沙源治理、天然林保护、三北等防护林建设、水土保持、石漠化综合治理、沙化土地封禁保护区建设、湿地保护与恢复、农牧交错带已垦草原综合治理、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等重大生态工程,中央层面共安排贫困地区林草资金1500多亿元,全国新组建了2.1万个生态扶贫专业合作社,吸纳120万贫困人口参与生态保护工程建设。

科技扶贫效果佳

两年来,因为铁皮石斛种植带来的工作机会,深居大山的63岁村民戴有林得以稳定脱贫。

戴有林是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黎明关水族乡木朝村人。黎明关乡地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济发展先天条件不足。2017年,云南勐海金沙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进驻此地,带动该地区发展铁皮石斛种植2300多亩,年均吸纳包括贫困户在内的当地劳动力上万人次。

“我在基地上班,做除草、管理等工作,有活的时候每天能拿100元,每年可以拿到务工费7000多元,加上贫困户分红1000多元,一年能拿到近万元。”戴有林说,这份工作让他和老伴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在黎明关乡乃至整个荔波县发展铁皮石斛的过程中,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铁皮石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等单位提供了技术支持,着重解决铁皮石斛活树附生种植成活难、生长慢等问题。

荔波是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是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因“生长着茂密的兰花”而得名的茂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原始生长着240多个品种的兰科植物,其中被称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的铁皮石斛就是珍品之一。

自古以来,当地村民就有保护和合理利用、以至人工仿野生附种铁皮石斛的传统。近年来,随着铁皮石斛“药食同源”趋势的不断推进,依托荔波原种铁皮石斛多糖和石斛碱含量高、性状稳定的品质优势,荔波县委、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扶持发展仿野生种植荔波铁皮石斛的激励政策,同时紧紧依托国家林草局科技司的科技项目资金和浙江农林大学石斛研究中心的专家驻地科技帮扶,着重解决了铁皮石斛活树附生种植成活难、生长慢的问题,同时通过申报森林认证推动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经过3年的积极工作,目前全县发展铁皮石斛种植加工企业共5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专业种植合作社12家,全县林下仿野生种植石斛已达5100亩,受益覆盖农户1859户,其中贫困户1068户,年产量69吨,年产值达8100万元,初步形成了原种扩繁——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产业格局,农户受益连接方式主要有自主种植经营、林地流转、基地务工、入股分红等,“不占地、不毁林、能致富”的石斛产业林下经济正在迅速成为荔波厚积薄发的扶贫产业。

浙江农林大学教授斯金平领衔的铁皮石斛团队,带动浙江人种植铁皮石斛10万亩,产值超20亿元,惠及数万贫困户。“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斯金平说,只有把技术传授给贫困户,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才能保障未脱贫的贫困户顺利脱贫,已脱贫的贫困户不再返贫。

罗城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全县面积2651平方公里,人口38.7万,仫佬族人口占比34.8%,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是珠江源头重要水源涵养区和桂西生态屏障,被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也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广西深度贫困县。为帮助罗城实现2020年全面脱贫摘帽,国家林草局科技中心在罗城实施了杉木优良种质无性系扩繁中试及应用造林项目,计划培育杉木优质苗木2万株,全部提供给纳翁乡使用,并指导杉木造林100亩,举办技术培训班,培训人员30人次以上。

国家林草局科技中心主任王永海实地检查了项目实施情况后指出,科技扶贫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关系到2020年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脱贫攻坚目标,要确保项目能踏踏实实落地、实实在在为罗城的老百姓造福。

近年来我国林草科技推广工作持续发力,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目前已建立各类扶贫示范基地1316个、生产示范线247条,举办技术培训班7000期,培训技术人员及林农80多万人次,实施科技扶贫项目784个,有效服务精准扶贫和助力乡村振兴。

据了解,我国60%的贫困人口、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分布在林区、草原和沙区。林草沙区拥有着丰富的土地、物种等资源,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和空間,依靠发展林草产业实现脱贫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和主要选择。作为提高林草产业质量、扩大林草产业效益的重要手段,林草科技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重大战略实施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林草部门下大气力推进科技扶贫。制定《林业科技扶贫行动方案》,在全国组织开展“六个一”科技扶贫行动,打造科技扶贫精品模式,推动技术定向推广、项目精准落地、专家精准对接,实现生态保护脱贫、产业特色脱贫和科技精准脱贫;推进定点扶贫,与定点扶贫县对接了20个科技扶贫项目;开展专家结对和线上帮扶,全国3984支推广队伍与贫困户结对帮扶,各地通过“互联网+”,提供全方位、全天候林业科技服务。通过选派科技专家、特派员、指导员开展科技下乡,培养了一大批“林秀才”“土专家”,促进贫困户转变发展观念,激发脱贫致富强大的内生动力。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彭有冬表示,做好林草扶贫工作要精准供给科技成果,加强科技扶贫队伍建设,广泛开展科技培训,加大科技扶贫投入,聚力打好脱贫攻坚战。要按照《林业科技扶贫行动方案》,继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六个一”科技扶贫行动,积极促进科技要素向贫困地区转移和聚集,实现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要引导国家及地方的各类科技计划、创新平台建设等向林草科技扶贫工作倾斜,加快科技成果在贫困地区应用,大力普及先进实用技术。

据统计,2018年,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371元,其中相当一部分地区林草产业收入占比超过一半,部分重点林草沙区占比达90%以上。目前,脱贫攻坚战进入最后攻坚阶段,生态扶贫的任务还很重。而让贫困人口拥有增收致富的知识技术,实现由“外部输血”向“内部造血”转变,能够增强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从根本上实现长期脱贫、稳定脱贫,还需加大扶持力度。

张建龙强调,脱贫既要看数量,更要看质量,要把防止返贫摆在重要位置,更加注重帮扶的长期性、持续性,建立健全生态扶贫长效机制,不断提高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能力,切实巩固提升脱贫成果。

猜你喜欢
护林员石漠化贫困户
贵州省北盘江流域喀斯特石漠化变化特征及治理成效分析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第三届甘肃最美护林员(草管员)
光影视界
第二届甘肃最美护林员(草管员)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平凉市出台生态护林员管理实施办法(试行)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