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围龙屋

2020-08-13 06:53杨柳静
广东第二课堂·初中 2020年8期
关键词:客家人民居池塘

杨柳静

客家围龙屋是一种传统的客家民居。自秦汉起,客家先民就从中原地区辗转迁徙至赣闽粤等地。笔者是梅州客家人,记得儿时家乡四面环山,交通极为不便,即使到了现在,从乡村到县城也要绕过层层叠叠的山。听家乡一些祖祖辈辈住在山窝里的老人说,从前山里土匪横行,野兽出没,客家先民为了自保,团结互助,聚族而居,因地制宜,建成具有兼具防御性、实用性和艺术性的围龙屋。

再次回到家乡,已是而立之年,站在围龙屋前,对它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凝视祖辈留下的劳动智慧结晶,自豪之情油然而生。围龙屋源于唐宋,盛于明清。这种由客家人沿袭中原文化,又结合岭南地缘特点发展而来的独特建筑,被认为是中国五大特色传统民居建筑之一。

围龙屋的主要特点在于选址讲究,建筑风格气势恢宏,工艺精湛,既实用又美观。围龙屋的选址必须符合靠山、近水、向阳等条件。大埔名士张弼士的故居,便是一座长方形的围龙屋,门前是宽广的田野,后面是流淌而过的河水,河旁是郁郁葱葱的大山,不但保護屏障浑然天成,而且占尽田园山水之美。

围龙屋的建筑风格体现了客家的传统风水理论。青山绿水怀抱中的围龙屋整体通常呈圆形布局,以禾坪为界,分为两个半圆结构,前半部分为半圆形的池塘,后半部分为半圆形的房舍建筑。

禾坪是池塘和房屋之间的一大片长方形空地,是居民活动和晾晒的场所。记得儿时我和小伙伴们经常在这跳绳、跳格子、追逐嬉戏。农忙时,这里是全村人的晒谷场,节假日大家都喜欢聚集在这里庆祝,过年祭祀、交公粮、开大会也都在这里举行。禾坪前半圆形的池塘主要用来养鱼、浇灌菜地和蓄水防旱、防火。除此之外,池塘也是天然的肥料仓库。每年春耕之前,人们就纷纷挑塘泥肥田。禾坪地势很开阔,站在屋前眺望,禾坪、池塘、菜地、农田、河坝层层铺展,由近而远的乡村风光一览无遗。由此可见,围龙屋真乃精挑细选的风水宝地。

围龙屋的后半部是依山而建的房屋建筑。正中为方形主体建筑,是三进三出的堂横屋。中轴线上由外到内依次是下堂、中堂、上堂:下堂为门厅,是室内和户外的过渡空间;中堂为大厅,是讨论宗族大事的地方,人们活动的场所;上堂为祠堂,是祭祀的地方。横屋是指三堂两侧房门对着堂屋的建筑,整体与中轴线平行,是住人的地方,中间也可根据需要设厅。原则上,每两排横屋(堂屋左右各一排)接一条半月形的围龙,围龙由一间间沿地势自上而下紧挨着的房子组成。围龙顶端中间的房子就是“龙厅”,是神圣之地,不能住人。围屋与堂横屋之间的半月形斜坡地面是“化胎”,也叫“花胎”,像妇女的小腹,有家族子孙兴旺的寓意。

围龙的层数和单侧横屋的排数一般是相等的,因此在建筑结构上,根据横屋的多少,围龙屋通常有“三堂二横一围龙”,也有“三堂四横二围龙”。依此类推,围龙一层又一层,最外层可到半山。据了解,最小的围龙屋建筑面积也有上千平方米,大的则过万平方米,整个建筑庞大、宏伟。标准的客家围龙屋为“三堂二横”式,堂屋和横屋之间有天井隔开,不仅宽敞大方,而且通风透气。围龙屋的堂、厅、房、井、廊院布局合理,浑然一体,并且各具特色,各有用途,主次分明。整体建筑前低后高,适应靠山面水“坐实向虚”的地形,不仅符合传统风水要求,视觉上也更和谐美观,并且有利于采光、通风、排水、排污,非常实用。

围龙屋是客家民居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客家先民从中原向南迁移过程中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客家民居建筑形态丰富,除了围龙屋,还有圆寨、四角楼、走马楼等,不同建筑形态的出现,是因为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演变的影响。当客家人到了粤东,平原地带已有本地居民居住了,客家人主要面对的是丘陵地带,或者山中的大小盆地,自然环境变化了,人文环境也有了相应的演化。客家人非常注重风水,这也是他们敏感而强烈的生态意识,建筑“随境赋形”,围龙屋便应运而生。

无论客家民居如何变迁,其建筑的坚固性和安全性是始终贯穿的。现在的福建、广东一带的圆形、方形土楼,一般都有两三百年乃至五六百年的历史。它们历经风雨洗刷,甚至地震、台风的袭击,依然矗立于山间,其坚固性可见一斑。梅州最大的围龙屋“璼公祠”,据说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围龙屋的建筑设计在安全性上考虑得比较周到,弧形的围屋拱卫着正屋,形成一道防御屏障。

传统的客家围龙屋特有的自方而圆、自高而低的建筑形制,外观线条柔美,内部布局有致,兼之风水林(围龙屋后山坡上的树林)、禾坪、半月塘的加入,整体搭配合理。即使在今天看来,围龙屋也既符合生态理念,又能满足生活起居舒适方便的要求,是具有传统艺术之美的建筑。

猜你喜欢
客家人民居池塘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民居智库
热闹的池塘
闯荡牙买加的客家人
奇趣民居
宁化石壁:客家人的第一中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