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梅 张 莉 李 俊
(1皖西卫生职业学院;2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 安徽六安 237000)
踝关节外侧韧带损伤要实施手术修复治疗,但是,临床对于韧带选择修复治疗或复建治疗,尚缺乏统一的标准[1]。该研究中取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72例分组实施不同治疗方案,其中观察组实施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术,效果更为理想,报告如下。
抽取六安市第二人民医院在2017年1月-12月期间接收的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组研究,将72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取36例。对照组男23例,女13例;年龄25-56岁,平均(36.9±11.6)岁;观察组男22例,女14例;年龄25-55岁,平均(37.0±11.2)岁;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术前检测两组患者的距骨前移/倾斜及跖屈、背伸、内翻、外翻等活动度,评估VAS评分。经关节镜下对关节内滑膜、软骨碎片进行清理。对照组接受锚钉-韧带-骨膜双重锚定法进行缝合修复治疗,选择外踝尖前方植入锚钉,带双尾线,以双重锚定法缝合,根据MRI评估损伤部位,以支具保护,指导患者进行康复训练,逐步适应体力活动[2-3]。
观察组接受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术进行修复治疗,以外踝处取中心横弧形切口,对腓肠神经、腓浅神经分支等进行保护,充分暴露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的残端,由同侧膝关节半腱肌腱为移植腱,一端由双束侧缝合,帮助重建距腓前韧带,另一端重建跟腓韧带,取二者间距中心作为共腱中心点。制作从后上斜向前下骨髓道,以前下骨道椭圆形,保持骨道长35~40mm,进行悬吊固定后,确保腱骨的接触长在20mm。将移植肌腱引到足屈伸中立、外翻,以螺钉进行固定,对健侧的松紧度进行调整,防止肌腱过紧而使外侧发生僵硬,对踝关节的稳定性,屈伸活动度等情况进行检查,缝合邻近组织,防止肌腱发生背景跳。术后以支具进行保护,指导患者逐步进行部分负重和全负重的训练[4-5]。
使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随访2年后,两组踝关节跖屈、背伸、外翻活动度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踝关节内翻、距骨倾斜/前移等方面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观察组重建修复后稳定性更高,见表1。
表1 两组踝关节跖屈、背伸、外翻活动度
随访2年后,观察组AOFAS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AOFAS评分分)
随访2年后,两组VAS疼痛评分、异常步态、自主功能、踝关节屈伸活动、后足活动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术后2年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分)
随访两年后,观察组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离、稳定性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术后地面步行、最大步行距离、稳定性评分分)
随访2年后,观察组主观感觉评价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两组未发生感染、皮缘坏死、后足僵硬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而且检查患者的半腱肌腱未见不适感,随访未见不稳定复发情况。
慢性踝关节外侧不稳定,实施修复手术,能帮助局部韧带实施重建术,局部韧带损伤后,对瘢痕组织进行提拉,制作骨道,同时应用锚钉、缝线等进行修复,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小。但是这种修复方式不能提供充足的稳定性,随着时间推移,具有松弛倾向,韧带残端不能拉回到止点[6-7]。可见,常规的锚钉-韧带-骨膜双重锚定法更适用于中老年患者。了解患者病史后,评估损伤部位,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术可以随着患者的骨性结构而发生改变,可以节省有限腓骨骨量,避免发生骨折劈裂,固定强度更为理想[8],能提高韧带稳定性和患者本体的主观感觉。可见,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联合跟腓韧带解剖重建术,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踝关节外侧的稳定性,修复效果更为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