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冀炜
(甘肃省定西市漳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甘肃 定西 748300)
流行性腮腺炎属于一种感染性疾病,具有传播快、发展快等特点,患者多为儿童。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是因为病毒性感染而使得腮腺处发生炎症[1]。流行性腮腺炎发生之后,腮腺部位会出现明显的肿胀、发热症状,与此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疾病的不断进展,还会进一步加重临床症状,并累及到身体各项组织器官,诱发更加严重的并发症,比如生殖泌尿系统疾病、神经内科疾病、胰腺类疾病等等[2]。故而,临床应当引起高度重视,积极探索一种更加高效、安全、科学的治疗措施,帮助患儿减轻病情,改善预后,显得至关重要。本文特此以8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为例,着重分析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与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治疗的效果,以供临床参考。
1.1 一般资料。本文86例流行性腮腺炎患儿均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纳入。满足《儿科治疗指南》;知情同意且自愿参与。排除精神异常、对研究用药过敏、非自愿参与的患儿。根据患者入院就诊单双号,予以对照研究,其中就诊单号纳入常规组;就诊双号纳入研究组。每个组43例。研究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6-15岁,平均(10.5±1.4)岁;常规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6-14岁,平均(10.3±1.1)岁。两组临床资料P>0.05,均衡性、一致性良好,可用于分组对比。
1.2 方法。常规组43例患儿只用更昔洛韦注射液,间隔12 h用药1次,每次用药量为5 mg/kg,通过静滴的方式给药,每次治疗时间>1 h,持续用药5 d。而研究组43例患儿则在静滴更昔洛韦的基础之上,予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每次口服10 mL,每日口服3次,持续用药5 d。
1.3 观察指标。临床疗效评定:身体温度恢复正常,腮腺肿胀症状彻底消退,未出现并发症,视为显效;身体温度、腮腺肿胀等基本减轻,为有效;未达有效、显效者,一律视为无效。总体疗效为显效+有效的例数占总例数的比率。观察并详细记录患儿临床症状消退缓解时间,包括腮腺肿胀、高热、腺体疼痛等。观察患儿有无皮疹、口腔溃疡、腹泻、便秘、贫血等不良反应。
1.4 统计学分析。汇总并分析观察主体的研究数据,并利用SPSS 22.0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百分比资料以[例(%)]描述,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描述,行t检验。当P<0.05时,说明存在较高的检验价值。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缓解时间对比,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缓解时间对比(±s,d)
表2 两组临床症状消退缓解时间对比(±s,d)
小组 病例 腺体疼痛 腮腺肿胀 高热研究组 43 4.6±1.1 5.3±1.5 2.3±1.1常规组 43 8.2±1.6 9.6±2.8 4.6±1.4 t - 8.569 9.034 7.465 P - <0.05 <0.05 <0.05
2.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见表3。
表3 两组不良反应对比(n,%)
中医认为流行性腮腺炎属于“痄腮”范围,是临床儿科之中比较多见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性病症。现代临床认为腮腺炎的发生与病毒感染有关,所以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病毒药、消炎药[3]。更昔洛韦属于抗病毒药,其结构为核苷类似物,抗病毒作用强、广泛,可较好的抑制病毒DNA聚合酶,以免延长其DNA链,还能够与病毒DNA杂合,以免病毒DNA链加长,不仅耐药性低、抗病毒作用强,而且不良反应少、安全可靠。
祖国医学认为流行性腮腺炎的发生,主要包括内、外两个方面,外感风寒、郁久生热,经口鼻入侵;内肝胃积热,情绪波动幅度过大,少阳经脉不畅而使得郁结无法排解,气血搏动紊乱而聚集于腮部,导致腮腺肿胀、发热、疼痛。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属于中成药制剂,主要成分包括板蓝根、蒲公英、黄芩、紫花地丁等,主要作用为解热、解毒[4]。蒲公英能够散结、利尿、解毒、解热;现代药理学发现蒲公英抗菌谱广,还可以抗感染、抗病毒、抗肿瘤,减少自由基生存。板蓝根、紫花地丁适用于结核肿痛,现代药理学认为紫花地丁药理作用十分广泛,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板蓝根抗肿瘤,可凝集红细胞,进而对细胞与病毒之间的结合而进行竞争性的抑制,最终达到抗病毒效果。黄芩解毒、解热、泻火、燥湿,可抑制炎症释放,以此来减轻病毒对患儿身体功能的损害[5-11]。本文研究证实,研究组临床疗效更高、临床症状消退缓解时间更短、不良反应更少,与常规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充分证实了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与更昔洛韦注射液联合治疗的有效性、可行性、安全性,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