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

2020-08-13 11:06
贵州农业科学 2020年7期
关键词:扬州市扬州园区

周 萌

(河海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8)

休闲农业作为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一种新型业态,其在拓宽农业的观光休闲、文化体验、生态保护等功能的基础上,围绕农村地区特色的乡土、乡韵等风貌,通过创新农业生产经营形态让人们享受真正的田园生活、体验农业氛围、感悟农耕文化[1]。休闲农业将农村和农业作为旅游资源吸引游客参与其中,是农业、旅游业、服务业融合发展衍生出的新兴产业。它既是农业向旅游业延伸而成的新型产业形态,又是旅游业向农业拓展形成的新型消费业态[2]。总之,休闲农业打破了传统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藩篱,将农业延伸至第三产业,使得一二三产业相互支撑,共同发展,同时集休闲、娱乐、观光、教育等功能于一身,使传统农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出“三农”问题在国计民生中的重要性,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心。并于2018年正式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要求各级部门积极落实到位[3]。中央一号文件也多次提出要深化农业供给侧改革,集中力量、调动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模式,集农业、旅游业、服务业于一体,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农业效益,提供就业渠道,美化乡村环境等具有重要意义。休闲农业为当前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党和国家近年来出台了许多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改革。江苏省扬州市作为旅游文明城市,历史底蕴优厚,资源条件优越,在各级政府的共同努力下,休闲农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当前扬州休闲农业与其他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笔者等对当前扬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扬州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扬州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寻求新的发展方向和机遇。

1 发展现状

1.1 政策扶持,科学规划

近年来,江苏省休闲农业的发展居于全国前列,呈现健康蓬勃发展的态势,为农业增效,农民就业和农村环境的改善提供了积极影响。为深入践行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的新时代发展理念,加快现代化农业建设的步伐,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动一二三产业联动融合发展,江苏省于2016年发布的《江苏关于加快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强省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将休闲观光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同步开展,与美丽乡村、生态文明相呼应,旨在将江苏打造成为效益优先、质量领先的休闲农业强省。

为响应和贯彻中共中央和江苏省委关于发展休闲农业相关指导意见的精神,扬州市人民政府在2017年发布《关于持续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在全市范围内大力推广“旅游+”、“生态+”模式,加快创意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步伐,推动科技、文化、艺术元素与农业生产进行深度融合。带动休闲观光农业向景区化、带状化、村落化转变,进一步优化其格局,着力打造精品化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以及相关美食旅游线路。

1.2 示范创建,增长显著

近年来,扬州市人民政府、扬州市农业委员会大力倡导国家出台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休闲农业进行优化改造,转型升级,各类农家乐、生态农业园、旅游度假村大量涌现,目前全市范围内已打造16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16个省休闲农业示范村、15个省主题创意农园等[4]。据初步统计,2018年扬州市各类休闲农业企业超过280家,休闲农业占地面积约为1.4万hm2,年综合营业收入达14.17亿元,休闲农业相关从业人员共16 933人,其中农民12 094人。解决了农村部分人口的就业问题,农民收入显著增长,给农村经济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其中,仪征江扬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江苏正润生态有限公司、高邮市清水潭旅游投资开发有限公司等均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企业(园区)”。

1.3 规划引领,模式多样

扬州市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科学规划,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业及服务业有机融合,增强农业生产、观光旅游与生态保护之间的联系,并形成了各地具有代表性的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如江都区凭借其花卉产业优势,打造江都花卉景观观光区,重点建设雅典娜园艺、丁伙花木园、朴园等特色花卉基地;高邮因其特色的湿地农业生态系统,培育了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农产品,包括高邮双黄蛋、高邮麻鸭、高邮湖大闸蟹等,将“吃文化”融入休闲农业;广陵区重点打造特色农业观光园,应季举办各类西瓜节、草莓节,同时通过微信、微博等现代营销方式推广园区,大大提高了游客量和营业收入。

1.4 区位优越,资源丰富

扬州地处苏中平原,坐落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十分优越。扬州气候宜人,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被评为全国生态示范市、国家园林城市。扬州优厚的自然条件非常适合农作物的生长以及休闲观光旅游业的发展。

扬州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食种植基地,农业资源极为丰富,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提供了极佳的资源条件。扬州炒饭、高邮湖大闸蟹、宝应藕粉、绿杨春茶叶等当地产品享誉全国。扬州农产品特色鲜明,江都年产花木盆景1 000万盆,被誉为中国花木之乡;宝应荷藕被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此外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的淮扬菜就发源于广陵。

1.5 基础良好,前景广阔

研究表明,当城市人均GDP达3 000~5 000美元,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城市功能及居民生活方式都呈现出休闲化的特征[5]。从表1看出,2014-2018年扬州的人均GDP在83 821~120 944元,已经远超3 000~5 000美元的标准。近年来地区生产总值的快速提升,扬州市农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呈逐年递增趋势,恩格尔系数则逐步下降,表明居民的收入和消费水平均稳步提升,具有了享受休闲消费的经济基础。

表1 扬州市国民经济主要指标

2 存在的问题

2.1 同质化现象严重,类型单一

扬州休闲农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建设类型相对单一,休闲农业园区雷同、重复建设现象较重,缺乏自身的特色和优势,没有形成独特的品牌文化,多为相似的模仿建设及对已有园区的“生搬硬套”。由于盲目跟风,大部分休闲园区同质化现象严重,果蔬采摘园、垂钓湖、农家乐成为标配,观光、采摘之余几乎没有别的活动安排,游客停留时间短暂,经济效益增长缓慢。长此以往,将失去对游客的吸引力,形成较差的体验感。

同时扬州农业景区内的资源开发缺乏内涵和深度,停留在最低层次的自然资源开发,没有融入当地特色的民俗文化和产品。如高邮、宝应等很多村镇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极高,资源特色鲜明,但在开发过程中缺乏长远思路,大部分休闲农业园区仅停留在提供简单的吃住游方面,未从吸引客源的角度去深入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系列产品,处于被动经营的状态[6]。

2.2 资金投入力度小,基础设施不足

长期以来,各地政府财政多以扶持工业、农业、城建等重大项目为主,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目前财政支持的力度偏小[7]。扬州市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依托于政府的财政投入,但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同时由于休闲农业用地大部分属于租赁用地,资本回收期较长,收益增长不明显,导致很多社会经营主体不愿投入较多资金用于休闲农业的基础建设。而大部分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又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能力改善当前的经营现状。加之耕地政策的硬性要求,很多农业园区的基础配套设施无法得到充分保障。

许多农业休闲园区交通状况堪忧,缺乏必要的道路指示牌及规范的停车场;环境卫生条件差,景区洗手间简陋,垃圾桶数量不足;信息网络设施不到位,通信质量有待提升,农业休闲旅游相关网络服务平台不健全;缺乏必要的安全急救相关设施等均严重阻碍了扬州休闲农业的长远发展。

2.3 产业竞争力不强,缺乏创新理念

扬州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休闲农业的发展规模小、层次低、经营分散,与苏南发达地区的差距较大。对农业资源的梳理、开发力度不够,甚至自身品牌资源面临被抢注、被边缘化的风险。大部分休闲农业相关企业,经营效益低,缺乏全国、全省知名的品牌[8]。并且全市休闲农业企业间的合作互助较少,经营分散,缺乏核心竞争力,导致农产品缺乏创意和地方特色,整体水平较低。休闲农业的员工以农民为主,但大多数农民对休闲农业的认识较为淡薄,且没有经过特定的培训,使得休闲农业缺乏创新理念,对游客的吸引力减少,很多企业面临生存困境。

2.4 宣传力度不足,营销意识差

当前扬州加快了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步伐,许多村镇都纷纷开发农业园区,但由于前期宣传工作的不到位,很多人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于相关的农业园、生态园等景区不太了解,导致休闲农业发展缓慢。

一方面,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主体多为未经行业培训的农民,对于利用广告进行宣传的意识不足,不懂得使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进行宣传,致使很多特色园区、文化景区鲜为人知。另一方面,由于没有进行规范的前期调研工作,对于居民的消费心理和消费习惯把握不到位,难以抓住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导致园区客流量不足,收益少,园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逐渐被市场所摒弃,只能依靠平时的散客维持日常基本运营,难以获得长久发展。

3 对策建议

3.1 打造特色品牌优势,开发多种运营模式

在充分调查分析扬州市各地资源条件、区位情况、文化传统、市场环境的基础上,明确各地发展休闲农业的目标和功能定位,建立从农家乐、采摘园到高层次的生态园区、度假村为一体的休闲农业体系,致力突出各地区的产业特色,在保证差异性的同时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形成休闲农业领域百花齐放的格局。要改变以往盲目式、模仿式的开发风气,从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农副产品中挖掘乡土乡韵,打造特色鲜明的休闲农业园区。对每个游览环节、每个体验节点、每个触摸空间进行充分论证并精雕细琢,以工匠精神去开发每个农业园,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和生命高度融合的乡村旅游精品[9]。同时将现代科技融入于传统文化之中,大力开发有创意、有个性、有纪念价值的休闲农业相关产品。如可以依托扬州现有的高邮湖、宝应湖等湖泊资源,建立环湖度假村,开发集垂钓、水上游览、品尝特色湖鲜、环湖景观等一体的观光休闲模式。利用花市、鱼市、农事等特定时节,积极开发与休闲观光相结合的自主体验项目,让游客自由体验插花、捕鱼、农耕等项目,从而更直观地感受民风民俗,既可提高游客满意度,又可提升当地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3.2 多渠道加强资金支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

当前扬州市休闲农业处在积极建设和发展期,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支持,因此扬州市政府应更深度贯彻“乡村振兴战略”精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设立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用于重点项目和必要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大幅引入民间资本、商业资本,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入,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强大的资金支持。此外,对一些发展前景较好的农场主,政府应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政策支持,帮助其攻克难题,打造真正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休闲农业[10]。

要逐步提高休闲农业园区的服务标准,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让游客在园区真正感受到身心的愉悦和放松。在交通方面,增设必要的道路指示牌,设置景区直达公交路线,同时对现有停车场进行科学规范改进。在景区的环境卫生方面,改扩建现有的卫生间,增加景区垃圾桶,保证水电的正常供应;为游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住宿条件和健康的饮食。休闲农业需不断提高自身的标准和服务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3 创新休闲农业产品体系,提高产业竞争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不断激发创新的活力,国家才能愈发强大。对于休闲农业这样一个新生事物而言,创新意味着发展,不努力创新,只会停滞不前,甚至被时代所淘汰。因此休闲农业要加快构建产品创新体系,在经营管理方式、科技人才、产品生产方面不断创新,构建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农业模式。

从宏观方面看,要大力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扩大休闲农业的产能,以要素优势和规模投资形成较强的行业竞争力。通过先进的人才将国内外的创新理念应用到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中,不断提高产业生产服务质量;创新农产品外观的设计和包装。对于传统农产品的生产制造过程,可让游客参与体验一些环节,感受传统的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同时产品的包装既要蕴含传统文化的影子,又要符合现时代的审美。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能打破传统农业的藩篱,建立真正意义上集生产、经营、服务于一体的产品体系,提升产业竞争优势,增强对游客的吸引力。

3.4 拓宽宣传渠道,创新营销方式

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但在当今时代如果依然秉持此营销理念,再好的产品也会被淘汰而湮没在时代的潮流中。要让休闲农业这一新事物、新概念加速被市场所接受,就要全方面拓宽宣传途径,大力提升其知名度和影响力,抓住大众的眼球,一跃而上,实现休闲农业的突破。

首先,要充分利用广播、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投放广告进行宣传促销,开辟媒体宣传专栏,编印各类宣传资料,加大休闲农业的公益性推广,体现旅游助农的社会经济效益,扩大休闲农业特色产品的影响力[11]。其次,要借力于当下最为流行的电商直播形式,以视频直播的方式宣传休闲农业相关产品,进一步打开其推广渠道,拓宽市场份额。此外,扬州农委、市政府要充分利用五一、国庆等小长假,投入专项资金,举办诸如草莓节、花卉节等节庆活动,以及一些展销会、博览会来吸引投资者和广大游客。休闲农业还可与扬州旅行社搭建长期合作平台,定期发布旅游景点,合理规划景区游玩路线,增强景区知名度,吸引更多的游客。

4 结语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扬州市委、市政府努力学习文件精神,大力贯彻践行,投入资金专门用于休闲农业的建设。扬州也以其丰富的资源环境、悠久的文化历史、便利的交通条件及扎实的产业基础,使休闲农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展望未来,扬州休闲农业的发展市场广阔、前景喜人,休闲农业将成为扬州的重点旅游资源,并与旅游业、服务业相融合,有望发展为扬州的支柱性产业,带动扬州整体经济质的飞跃。

猜你喜欢
扬州市扬州园区
扬州市新举措助力新安法 新矩阵打造好氛围
南朝古道场 淮东第一观——记江苏省扬州市大明寺
我那水蛇腰的扬州
扬州的夏日
苏通园区:激荡开放潮 十年再出发
一曲《扬州慢》,尽道《黍离》之悲
园区的开放样本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扬州绒花”
园区开发Ⅱ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