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女性乡间手作工艺考察与研究

2020-08-13 02:39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面塑劳作手工

1.山东民间文化的深厚底蕴

山东半岛位于黄海和渤海之滨,历来物产富饶,经济发达,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山东曲阜又是孔子儒家文化的发源地,近些年来对于民间文化的发掘和保护又体现出尊重和传承的历史态度。基于对“礼”文化的传承,根植于一些民俗礼仪中的文化形式在齐鲁大地上依然能够寻得其踪迹。例如“婚丧嫁娶”“四季劳作”“民俗节日”等等,都是在人类学发展的基础上繁衍出来的民间文化形式。虽然它是由社会底层劳动人民自发创造出来的民间传统的文化形式,但在科技发展的今天依然能够通过其表达出的“美好旧时光”,而演变成“快节奏”都市人们的情感避难所。

综合考察山东地域中的民间手工艺形式就多种多样,其中包括剪纸、年画、泥塑和面塑、鲁绣和鲁锦、彩印花布、草编和柳编等等手工艺产品和艺术表现形式,广泛分布在鲁西南、鲁南、鲁东以及鲁中等地区,成为广大劳动人民生产劳作之余创造经济来源的途径之一。

2.女性的社会地位与乡间劳作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男耕女织”的社会,而女性的生产劳作为家庭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家庭中,女性都担当着重要的角色。她们所从事的手工劳作或者田间劳作,都为其家庭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入和薪酬。 在中国古代,女性劳作主要是纺线和织布。汉代女学者班昭界定了女性应该修为的“四行”: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女子的修为在很多方面支撑了公序。建立起节约、简朴勤勉的美德行为。妇女很多时候都是通过辛勤劳作,尽可能参与到农业、手工业或者其他经济活动当中,还得操持家务、养育子女,女性劳作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女性手作工艺的种类

图1 “鲁锦”

图2 手工织机

中国古代女性从事养蚕、纺棉花到织布的劳作,男性耕种田地,收获粮食,家庭生存所需要的衣食,依赖于男性和女性的协调互补的道德伦理之中。在中国延续数千年之久的纺织业中,从宋代到清朝初年,绝大部分纺织品出产于中国农村妇女之手,织布的技术知识和生产组织都是由女性来掌控的。随着布匹的商品化程度的加大,分工更加细化,女性的角色逐渐退化为纺线的低收入工作中,而上层女性也不再参与到布匹的生产,而是改为刺绣的手工艺活动,这样就大大增加了纺织品的附加值。清末一些学者认为,擅长织布地区的妇女相对于那些不擅长织布地区的妇女而言,在文化与道德上能够优胜一筹。尤其是擅长刺绣、手织土布、草编席子、草帽等手工技艺的妇女,对家庭的生存之需带来极大收益。

山东菏泽地区鄄城以及博兴地区、济宁、嘉祥等地的手工织布技艺目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延续至今。在1985年,山东艺术学院著名女艺术家李百钧教授带领其团队多次前往鲁西南菏泽、郓城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和开发,将这一地区的民间纯棉手工织布正式定名为“鲁锦”。在深入走访了几十个乡镇和自然村的同时,李教授也结识和采访许多村中的手工织女,了解记录了许多织布花形图案的名称,以及鲁锦织布在民间生活中的应用。作为姑娘出嫁的嫁妆,鲁锦成为鉴别姑娘人品才艺的重要手段。结婚后,鲁锦的织布技艺更是体现了妇女是否巧媳妇的重要因素。因此,许多农村妇女会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手工技艺的艺术创作和表现技能,将鲁锦织造技艺锻造得炉火纯青。鲁锦也开发得种类繁多,由最初的出嫁时的包袱皮、床上用品及门帘等生活用品,到结婚后冬天怀抱孩子用的包袱带、头巾、等各种民间手工织物,体现了农村劳动妇女的聪明才智。相比较于鲁锦的工艺,山东地区还有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的民间艺术形式,也是与女性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手工艺制品。而民间蓝印花布和彩印包袱皮是用颜料印制在棉布之上的,虽然最初看上去也是色彩饱和艳丽,但是经过水洗或者日晒就会褪色。而鲁锦是以棉纱为原料,在木质的织机上手工织造出来的,所以,其色泽、肌理、牢固程度与蓝印花布和彩印花布是截然不同的。

另外,山东地区的民间刺绣也寄托了民间妇女的深切情怀。一些农村老太太能从箱底找出刺绣精美的定情之物——绣花鞋、绣花荷包,体现了民间妇女的细腻、善良、心灵手巧的精神面貌。年轻母亲给自己孩子缝制的虎头鞋、虎头帽,体现了农村妇女深切的母爱情结。在这些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刺绣工艺品中凝结着女性的情感。

在当前生态文化大力提倡下,手工织布更受到具有怀旧情怀人士的喜爱。在山东的这些地区,许多地方还保持着传统的生活模式,政府当前支持特色小镇的建设,以加强这些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扬光大。由于现代织布技术的出现,对于手工织布技术的冲击无疑是巨大的。山东菏泽郓城地区,当地文化部门对于民间手工艺的发掘,对于各类民间手工艺的传承和发扬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和保护。

结合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的保护和培训,菏泽地区的面塑技艺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和传承。菏泽牡丹区穆李村的面塑技艺是中国面塑三大流派之一的“面塑李”的所在地。其首创人是当地村民李俊兴(1895-1979)。目前,李派的传承人是其儿媳陈素景。在面塑的制作中,注重传统面塑材料的制作工艺,制作出来的面塑人物形象惟妙惟肖,题材多是神仙故事,吉祥寓意的人、兽、花草等。面塑制作色彩浑厚、靓丽,具有女性的细腻和温良特色。

图3 菏泽穆李村“面塑李”传承人陈素景

另外,在山东胶东地区还有一种花饽饽,也是面塑的一种,多是运用在喜庆和美的场所和仪式中,例如过年过节,结婚生子等场合。花饽饽具有很好的吉祥寓意,也具有当地特色。花饽饽也是山东地区妇女所特有的手工技艺,多是以酵母发酵,再捏制作而成的。食用颜料进行绘制丰富的色彩,造型朴拙,多以鱼、花、瑞兽为主要题材。胶东饽饽是中国北方主要面食的一种,有山东和山西两大地域特色。材料配以“枣”寓意“早”,以“鱼”的形状寓意“余”,象征富裕生活期盼。

“民艺”被日本著名的美学家、民艺理论家柳宗悦先生称为“民众的工艺”,其特质是种类、数量繁多。为民众生活而制作的工艺,是区别于贵族工艺和个人工艺的。“民艺”具有以实用为目的,服务民众生活以及价廉物美等特点,它的制作者都是匠人。女性民间艺术匠人的劳作,多数是在家院之内完成的。无论是织布,面塑、剪纸,或者其他手工加工的劳作,多是在家中完成,同时又能够给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这种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家庭经济模式,为妇女的劳作和艺术表现展现了一片天地。民间剪纸也是妇女田间劳作之余,在家庭中的艺术创作行为,为年节带来喜庆的氛围。特别是中国传统的新春佳节期间,剪窗花、蒸花馍,是妇女家庭劳作的重要时节。

4.现代社会中的民间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民间艺术与现代生活的融合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产业”问题。“文化创意产业”这一概念近些年来在国内兴起,其影响力伴随着文化产业在经济领域的渗透而逐渐扩大开来。民间艺术的元素在现代设计中作为重要的设计元素日趋增多,具有独特工匠精神。例如,新中式家具的出现,也是伴随着对于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研发,为适应现代生活方式而创新设计出来的,是符合中国现代生活方式的中式家具。

许多几乎失传的传统技艺,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又一次焕发出勃勃生机。比如纺织、印染、刺绣、竹藤编织、面人制作、玩具制作、剪纸等等。通过文化工作者的介入,进行“抢救”和“保护”,记录下不同种类的民间手工艺流程、造型形式、流通方式、消费和传承形式、民间艺人的师承谱系、生存状况等等情况。通过整理和挖掘,使得民间艺术形式融入现代生活方式中,形成“文化产业”,是对文化信息和智慧进行出售的经济活动。这也使得“文化”中的个体被抽离,走向了大众性,形成“文化制造业”“文化消费”的文化产业新经济。

民间技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这是大家都无法回避的事实。因此,在传统文化、民间艺术与文化创意产业发生直接联系的同时,充分挖掘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资源,打造富有创意、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文化产业既有文化战略意义,也有现实的社会经济意义。

猜你喜欢
面塑劳作手工
天津面塑:匠心妙手塑乾坤
农耕劳作磨毅力 南泥湾精神记心中
辛勤劳作 吉祥人家
捏个萌猪迎新春
春暖劳作花相伴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创客赵锐
——新派面塑达人
手工DIY
珍贵的手工面
阅读理解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