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罗华
音乐表现是体现音乐审美价值最重要的环节之一。可以说,没有音乐的表现就没有音乐的传播,就没有音乐听众的音乐审美感受、音乐审美体验的最后实现。
要让幼儿获得良好的音乐审美感受、音乐审美体验,首先需要教师的歌声和琴声中有着良好的音乐表现。教师要在每一次的音乐活动中都通过歌声、琴声让幼儿深刻感受到、体会到音乐表现。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就不能仅仅局限于钢琴技能的训练和学习,同时也要着重于音乐表现力的培养。
钢琴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技能课,是培养钢琴演奏能力、钢琴伴奏能力、艺术理解能力、音乐表现能力的课程。钢琴的音乐表现是指演奏者把内心从乐谱音符中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手指触键弹出乐音的方式显现出来。而要想把内心对音符的感悟和感受表达出来,在具备一定的弹奏技能的同时,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力度控制和歌唱性能力。
我们弹奏乐曲和歌曲最重要的意义就在于表达出乐曲和歌曲本身的音乐内容。因此,在钢琴学习中,音乐内容的表现占有主导性、目的性的地位。音乐内容是依赖于乐音而存在的,要想正确地弹出乐音,就必须有技术能力的支持。所以,弹奏技术非常关键,是表现音乐内容的前提,没有技术,音乐内容的表现只是一句空话。
钢琴的弹奏技术包括音阶、琶音、双音、八度、和弦、大跳等多样、复杂的演奏技术,要求钢琴演奏的发力部位从指尖开始,成为包括腕、肘、臂、腰、脚在内直到全身整体运动的综合。
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受到学琴年龄和练琴时间的限制,不可能按照培养钢琴家的要求进行钢琴教学。因此,教师应在教学中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培养学生的实用钢琴技能。教师要用示范演奏和讲解分析相结合的启发式教学方式,使学生直观形象地领悟钢琴作品,激发学生音乐表现的兴趣,使其逐渐领会音乐语汇和内涵,从而掌握弹奏钢琴的基本方法和触键技巧。
第一,掌握正确的弹奏姿势,手型和三种基本的非连音、连音、跳音的弹奏方法,臂、腕、手指配合协调。
第二,掌握两个八度的音阶、琶音以及双音、和弦的弹奏技术,提高手指的独立性与灵活性,手指的伸张及连奏中手指重量的转移技能。
第三,能够一脑多用,左、右手分工协调,同时使左手获得右手同样的弹奏能力。
第四,使手指灵活有力,独立和平均发展,同时也使手腕松动自如,提高掌指关节的支撑力,并逐渐掌握手指“站、走、跑、跳”等基本技术。
第五,培养对乐曲声部以及音色、力度的控制能力,能够完整地掌握作品的音乐形象。
歌曲伴奏是在只有旋律谱而没有伴奏谱的情况下,为歌曲所弹的伴奏。歌曲在伴奏的烘托下,能更富有成效地增强旋律感、节奏感,能更深刻、全面地揭示出歌曲的艺术内涵,更准确、更鲜明、更生动地刻画出音乐形象,使歌曲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幼儿园教师职业教学要求,必须掌握儿童歌曲伴奏编配的步骤、原则和方法。
第一,要能够根据歌曲不同的情感、风格,运用柱式、半分解、分解三种基本伴奏音型为大调、小调歌曲配置伴奏音型。
第二,要能够正确区分和弦外音,运用正三和弦、属七和弦为歌曲配置伴奏和声。
第三,要能够根据歌曲情感表达的需要配置恰当的前奏、间奏和尾声。
第四,要掌握竖琴式琶音、八度、双音、装饰音等伴奏加花手法的音响色彩、效果、弹奏方法,并能较合理地选择和综合应用。
第五,要了解不同题材、不同风格儿童歌曲的情绪和情感表达,并掌握情绪与情感表达的常用手法。
第六,要明确伴奏与歌唱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掌握伴奏与歌唱协调的技术处理手法。时刻注意倾听歌唱的声音,随时调整并保持伴奏声部与演唱声部之间的总体音量上的动态平衡。
经过三到四年的钢琴学习,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钢琴演奏、歌曲伴奏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弹奏技能,具备较好的音乐表现力和感受力,能够胜任将来的音乐教学对钢琴技能的要求,并顺利完成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
力度其实就是人们平时说的音量,就是指声音强弱的程度、轻重的程度、大小的程度。音乐表现力中一个重要的对比因素,就是力度的变化和对比。变化也好,对比也好,只有当人们能自如地控制力度时才能弹出来。这些都取决于钢琴弹奏时发力关节的力量、投入某部肌体的力量和投入琴键的速度。
因此,为了能生动而不是呆板地,富有表情而不是无动于衷地弹奏,首先必须具备弹出音的不同力度的控制能力。然而对力度的控制,恰恰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钢琴学习中最大的薄弱点。弹奏时,弱不下去,强不起来;在渐强、渐弱中又最容易忽略“渐”这个字,会弹成一直强或一直弱,而不是从弱到强或从强到弱。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几年的钢琴教学中反复强调、在练习中反复要求。
教学时,教师可以提前把对力度控制的练习加入手指训练中,如哈农、音阶、琶音的练习之中,让学生在手指练习熟练后的基础上,随着音符音高的上升逐渐加强力度,随着音符音高的降低逐渐减弱力度。相信通过每天这样的训练可以从量变到质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较好的控制力度的基本能力,为后期练习曲和乐曲中的力度控制奠定基础。
《车尔尼599》中的第19条练习曲,主旋律基本上都是由一个八度的C大调音阶的上下行构成,在弹奏中要以四小节为单位进行一个渐强渐弱的力度变化,这种力度变化正好与手指训练中的力度控制练习不谋而合。
在具备了控制力度的基本技术能力后,处理好力度的关键就在于对作品中力度关系的分析和理解。首先,要分析研究乐曲中所有的力度记号,弄清楚作品中整个力度的逻辑关系,最重要的是找到乐曲中力度的低点和高潮。其次,弄清楚每个具体力度记号的表情意义。
门德尔松的《威尼斯船歌》用“强弱弱次强弱弱”六拍子强弱规律的伴奏音型表现双臂荡桨的律动和船在水中摇曳前进的背景。乐曲开始的六小节前奏力度轻、安静,暗示着船即将启航。第一乐段虽然有一些小的力度起伏,但基本上都在p的力度上弹奏,感觉随着船的前行欣赏着两岸的美景,优美抒情的歌声在身边环绕。第二乐段中8小节对比性乐句由一个三度平行动机作三次模进,力度由弱逐渐增强,最后力度直至最强,音响变得非常开朗而激动,到达全曲高潮。之后逐渐恢复平静,接着出现的颤音、一连串音阶下行和波音仿佛闪光的水波流动,为全曲增加了美妙的抒情色彩。尾声部分力度不断减弱,表现船驶向远方逐渐消失。
歌曲《思乡曲》要用深情的、略带伤感的怀乡之情来弹唱,才能描绘出一幅月夜宁静的意境,抒发游子淳朴、真挚的深情。第一、二乐句旋律平缓,像是中秋之夜游子轻轻地述说着自己的故事,力度要弱;第三乐句通过音阶的上行到达歌曲的最高音,抒发了海外游子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伴奏的力度也要通过渐强的力度变化直至f形成歌曲的高潮;最后一个乐句渐慢、渐弱的伴奏尾声,表现了游子将这浓浓的思乡之情隐藏于心中。
歌唱性,就是人们在歌唱的同时体会到的美感、情感、心态。当人们用歌唱的内在感觉来弹钢琴,并且能把这感觉通过手指转变为相应的琴声时,就是弹奏中的歌唱性,只不过这里不是用嗓子唱,而是用手指来“唱”。这就需要在钢琴的教学中,引导学生如何在弹奏中体现出歌唱性。
第一,心中有歌。如果弹奏者在自己的心中都无歌,怎么可能弹出歌唱性呢?因此,教师在给学生布置作业的时候就要有计划、有安排。在学生学习初期,应尽量选择旋律性强的,让学生学习旋律本身就像歌唱曲调一样的练习曲和乐曲,在练习弹奏的同时经常唱一唱旋律,让学生能够真正感知到歌唱般的音乐。随着学生能力的提升,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旋律线条歌唱性不强的练习曲和乐曲,引导学生去思考、发现和感受其中的歌唱性。
第二,运用相应的触键方法。乐曲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有欢快的、忧伤的、如歌的、热烈的等,甚至在一首曲子中也会有不同的情感表现。学生需要把唱的感觉转移到弹奏的手指上,通过相应的触键方法反映出来。
钢琴曲《欢乐的牧童》描绘了天真的牧童在放牧时欢快的形象和歌唱大自然的情怀。乐曲的第一部分大量的跳音触键动作要敏捷、干净利落,手腕上下活动,轻快灵活,手指弹奏时需要集中而有弹性,手臂保持平稳。跳音要弹得活泼,既表现牧童的纯真,又渲染了欢乐的气氛。第二部分是对比性的中段,速度不要慢下来,如歌的弹奏每个连音,表现草原广阔的景色,使人联想到牧童优美的牧笛声。第三部分连续的十六分音符的上下跑动除了要求手指独立和灵活,还要求配合旋律的起伏使用臂、腕动作加以协调,使声音流畅不生硬,也使旋律的乐感、律动感能更自然地流露出来,表现勇敢的牧童策马驰骋的欢快心情。
歌曲《祖国,祖国我们爱你》第一乐段运用倚音和音阶间奏的伴奏手法,体现歌曲的活泼、欢快;第二乐段大量长时值的音符节奏使旋律略带抒情,伴奏音型从半分解变换为分解和弦伴奏;最后两个乐句休止符节奏的出现,使旋律再次回归欢快情感。整首歌曲展现了小朋友们丰富的想象力和用画笔表达爱祖国的纯真心灵。
第三,提高耳朵的辨别能力。弹奏时,学生心中所想的和最后通过手指弹奏出来的音响会有不同程度的差异,甚至经常出现节奏和音高上的弹奏错误。这需要在钢琴教学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的听辨能力,不仅要注意听辨自己弹奏中的错误,最重要的是仔细倾听弹奏的双手是否“唱出”了心中的歌,是否真正把心里感受到的“美”通过琴声传递给听众。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要通过良好音乐表现力的琴声和歌声引领幼儿“优美”的歌唱,给幼儿带来美的感受,从而引导幼儿的音乐表现,增强幼儿的音乐表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