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盈 潘宇 杨丽 黄巧玲 葛金文
〔摘要〕 新时代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首先,健康中国计划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发展新平台;其次,《中医药法》《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指导意见》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再次,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信息技术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了新技术。“传承精华 守正创新”当为中医药发展进入新时代的根本遵循。基于中医药的本质特征,论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内涵。
〔关键词〕 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新时代
〔中图分类号〕R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20.07.017
〔Abstract〕 The new era provides unprecedented new opportunit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irstly, Healthy China plan provides a new platform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econdly,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aw and the Guiding Opinions on the Inheritanc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rovide strong policy guarante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rdly,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 such 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big data and block chain provide new technolo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ing the essence, adherence and innovation" should be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en entering a new era.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connotation of inheriting the essence, adherence and innovation based on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ing the essence; adherence and innovation; new era
世界各国的传统医学,在同疾病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为人类健康贡献了古老的知识和智慧。但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在现代医学的冲击下,传统医学多趋于萎缩或被替代,唯有中医药保持着绵延不息的生命力,成为世界医疗卫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根本原因在于中医药具有整体观念的理论内核、原创性的辨证思维以及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
1 中医药的本质特征
1.1 整体观念
整体观念,指事物内部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事物与事物之间也有不可分割的关联,因而要将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认为气是世界本源,“通天下一气耳”,世界是由气构成的,气的运动变化产生了万事万物,万物以“气”为共同的本源和内在结构而普遍联系。
中医药学“整体观念”受到古代哲学气论思想的深刻影响,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内核,对当今世界复杂疾病的诊疗将产生深远影响。其一,它将人自身视為统一和完整的整体,例如人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组织器官相互协调、相互为用;通过阴阳五行学说将人体功能完美自洽。其二,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观”深刻阐释了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其三,人具有社会属性,社会环境的变化会对人的精神情志和生理机能产生影响。其四,人的灵性与身体的和谐统一[1]。由此可见,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四个层面对人进行了深刻把握,即人体本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心身和谐。
1.2 辨证思维
辨证思维由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演绎而来,体现在临床上即“辨证论治”。东汉医圣张仲景首次提出“辨证”一词,清代章虚谷在此基础上提出“辨证论治”,是中医药学原创性、标志性的思维方式,是中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基本理论和思维方法。
证,是对疾病过程中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性、病势等病机的本质概括。辨证与论治是中医防治疾病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辨证是前提,根据中医理论四诊所得的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关于疾病本质的正确诊断结论,中医学在演进的过程中发展出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八纲辨证等辨证方法;论治则是针对辨证已经判断出某一病证的病邪性质和病变部位之后拟定针对性的治法治则,选择合适的处方,斟酌用药。具体临床实践中,辨证论治体现为理、法、方、药4大步骤。
目前,中医学辨证论治和西方医学辨病论治相结合的模式是研究的热点和关键。中医辨证思维讲究整体、注重变化和个体化的诊疗,根据每一位患者体质状态,所患病证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给予针对性的治疗和调理。将中医辨证与现代医学辨病有机结合,对治疗多因素、复杂性重大疑难疾病具有优势,能够推动中西医学的发展,同时也能促进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上的沟通与交流。
1.3 开放包容
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奠基的思维起点。中医药萌芽之初,知识形态表现为零散、模糊的医疗经验,《黄帝内经》吸纳了秦汉以前中国古代哲学、天文历法等多学科的成果,其成书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实际上,两千多年医学史演进过程中,中医药学正是凭借其开放包容的学术品格,充分地与当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包涵的多学科进行知识互换,广泛地吸收融合各领域的发展成果,从而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文化、技术基础。如中医学术发展史上蔚为可观的金元四大家学术争鸣, 即受到了宋代主流思想理学的影响;而金属针具之所以发展成为针灸操作的主要器具,与当时冶铁技术的进步密不可分。
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变迁的直接因素。近代百年间,西方医学思潮大规模传入,中医药面临前所未有的冲突与变革,中西医之间的论争与争鸣成为了当时医学界的核心问题,而“改良中国医学”的主张成为了近代中医发展的新趋向。沟通中西医、参合中西医、取长补短、择是而从等具体主张并不完全一样,但是几乎所有提倡改良中医的人士都主张或不反对吸收西医的长处。中医药继承了传统医学理论的精髓,同时不断融汇新知,在自身内部及其他异质医学之间交流互鉴,不断丰富完善。
开放包容是中医药学科转化的内生动力。中医药交流的历史是中国医学在文化大转折的节点进行探索新的历史发展方向的历史,而中医学正是在各种文明与医学的冲突中不断审视自身结构,并通过比较、权衡而激荡出新的思想和活力。2019年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中医药首次纳入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疾病分类代码(ICD-11)。发挥中医药作为国际医学体系重要组成部分,亟须借鉴循证医学的方法学体系,通过开展临床疗效评价与真实世界的研究等方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证据等级体系,从而使中医药为世界接受,为人类健康发挥积极作用。
2 传承精华
传承精华,何谓精华?简而言之,精华是中医药学科的基本范式。其一,中醫药是一种文化,汲取中华民族文化土壤营养而形成发展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二,中医药是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防治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三,中医药临床思维是中医药传承的主线。
2.1 传承中医药先进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学的文化基因,中医学的产生、发展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其演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之间基本保持同步同调。传统文化为中医药学提供了价值观念、思想基础、内在精神等方面的支持和动力。中医药学始终保持与传统文化高度的双向互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流变在中医药学领域常有生动的回响。传统文化思想围绕先秦诸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的主线丰富完善,激发中医药系统内部与之相应变迁。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处处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核心价值,其中受人本思想、“和”文化、天人相应思想的影响最大。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仁”的核心要义为“爱人”,仁爱思想经儒家丰富完善,成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医药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倡导仁爱之心的医德观与之一脉相承,橘井泉香、杏林春暖等中医典故莫不是中医医德观的经典表述。“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命题和中华民族核心思维方式之一,《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云:“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灵枢·逆顺肥瘦》曰:“人之为道,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事,必有明法。”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思想已融入中医药数千年理论和临床实践,且必将在世界各国医学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发展趋势中提供更多思想启迪和贡献。
2.2 传承中医药科学理论
中医学与西医学在思想方法、理论阐释和临床治疗上都有所不同,有其各自独立的理论与实践体系。中医历史悠久,但并非不科学,站在科学立场深入自然科学本质及其发展演变的过程,考察中医药在科学本质和科学方法等多方面具有科学属性,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科学规律三大要素组成了中医药科学理论的完整体系。
中医药的发展必须以中医药科学理论为支撑,诠释中医药临床疗效的原理。中医学以气一元论、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为结构要素,形成了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精气血津液、药物性味学说等基本理论,揭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本质、规律及药物治病的原理。以往无法通过实验室检验的临床实践越来越多地被现代科学技术证实。中医药的发展必须以中医药科学理论为主线,推广应用中医药科技成果。本次新冠肺炎爆发以来,中医药深度参与疫情防控,有效减少轻型和普通型向重型、重型向危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中医药的科学价值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和积极评价[2]。推动我国已有的高质量中医药科技成果和治疗方案进行国际或地区性的转化进程中,传承中医药科学理论是先导,吸纳现代科技等多学科优势作为重要的辅助手段,将有助产出更多的原创性科技成果。
2.3 传承中医药临床思维
中医临床思维是中医药的逻辑原点,也是体现中医药价值和特色优势的根本途径。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体现了古代先哲对世界、生命及其运动的理论认知和规律总结,为中医药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医临床思维的主体内容。
基于中国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和中医逻辑思维的认知分歧,目前,关于中医临床思维的科学内涵,中医学相关的研究成果日趋增长,但尚无定论。张伯礼院士认为中医药学充分吸收了古代哲学思想,建立了以直观、综合的整体思维为主线,以象思维推衍类比为基础,以动而不息恒动变易思维为把握,以追求中和平衡思维为目的的思维方法[3]。实用性是中医药的基本属性之一,临床疗效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面向病患的具体临床诊疗语境中,中医临床思维是连接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疗效的桥梁;而在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中医临床思维也是中医教育的主要目标。
3 守正创新
3.1 守正先守初心
中医的初心就是普救含灵疾苦,与医者的社会角色密切相关。医生作为一门古老的职业,有其行为准则和道德原则。以儒家思想为主流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强调医生个人的道德修养,“医乃仁术”成为中医学的代名词;“医者仁心”,医生当存仁爱之心,有自我奉献的精神,如唐代医药学家孙思邈所言“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对医者赋予了最美好的期待,仁心仁爱,扶救众生。
守住初心,也就守住是中医界的核心价值。如何守初心?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篇》中提到对医者的两个要求:一曰精,医者要“博极医源,精勤不倦”,才不近仙者无以为医,以此方能博通医学经典的奥义,具备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二曰诚,医者要“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德不近佛者不可为医,以此方能有推己及人的同理之心,关注疾病的同时更能尊重病人的感受。杜治政言:“医学的道德性,是医学固有的,是医学内在的,是医学的本性。”[4]古今理念不谋而合,简明又深远诠释了中医医者的角色,仁心仁术、德才兼备、大医精诚早已成为中医界的座右铭。
3.2 守正要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国务院印发《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充分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以推进继承创新为主题。”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中医药经典构建了中医药学科体系的核心。从内在的知识层面而言,医学经典是中医药学科的范例、权威文本,是构成中医理论体系的基石。古代中国学术以经学为中心,各学科知识为支撑,建立了自给自足的庞大体系。作为古代医学的根柢,传统医著如《黄帝内经》《难经》等在成为经典的过程中,从中国传统文化深处寻找支持,依照“六经”等经书的标准形制编排内容,为历代医家不断地重编、注解,涵盖古代医学基本理论的核心内容,确立了其作为医学经典文本的思想价值和权威地位[5]。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突破意义和重要的临床指导价值。
临床实践是中医创新发展的立足点。中医的原生力来自临床,中医生命力旺不旺盛取决于临床水平的高低、临床本领的大小、临床疗效的好坏。新时期新中医立足临床实践,首当把握“做临床”的内涵,然后可以“温故知新”;“读经典”,中医经典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标准型内容,是中医学的根基所在,医者只有不断学习医学经典才能夯实基础,指导临床实践;“跟名师”,通过环伺襄诊,能够传承名师破解疑难疾病时思辨的能力与技巧,并通过临床实践验证,多临床、早临床、反复临床,将体悟心得外化为有形可证的中医药诊疗优势。
科研进步是中医药破题发展的根本路径。所谓科研,即科学研究。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等实踐活动基础上总结养生保健,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医学体系。从理论来源和历史价值来看,科研是中医药的学术演变脉络的主线;从研究对象来看,中医药科研对临床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认识、辨证论治方法、处方用药的规律等进行研究,从而形成了中医药学博大精深体系的两个主要层次——理论认知和临床方法技术。
一方面,科研推动中医药学理论完善。中医药理论在体系内部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也必须随着人类社会疾病谱及病机等的变化而发展丰富相应的防治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科研推动中医药临床疗效提高。老龄化、生态环境恶化等带来的一系列卫生和健康问题,最终需要通过在医疗实践中切实提高临床疗效才能解决。中医药科研的重大突破有助于开拓临床思路,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
3.3 创新是中医药自身发展的基本要求
作为一门学科,中医药有明确的学科边界和研究方向,它既包含完整的医疗理论知识体系,也包括丰富的诊疗临床经验。中医药能不能在“科技”“进步”的现代话语空间中保有鲜活的生命力,关键在于有无对本学科正当性和合理性的自我反思和变革。
创新是中医药理论不断丰富的要求。进入现代文明的语境,与西医学的对话,必然会促使中医药学将更多的眼光转向自身的知识图谱,更为自觉地探析中医药学科的属性。这是一种“面向事情本身”的思考,也是学科发展的必然结果。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首次提出“范式”的概念,阐明了共同信念和公认范例对学科更新和变革的重要作用。一是可以在观念上产生较强的心理趋同性;二是对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方式产生示范性[6]。运用“范式”的概念观照中医药的学科属性,毫无疑问,中医药的知识形态、思想等是存在这一范式的,比如“证”实质研究。从本质上论,中医药学科的创新和发展,必然会变革中医药范式,提升中医药理论品格。
创新是临床技术和方法不断提升的要求。技术和方法为中医药工作者提高临床效果提供了指南,技术和方法的创新是中医药现代化的关键。著名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指出:“科学是随着研究法所获得的成就而前进的。”[7]在两千多年的医疗实践中,中医药学总结人体疾病与健康的本质与规律,形成预防、诊断、治疗等方面系统的传统技术和方法,蕴含了大量系统科学的萌芽,即钱学森所说的“系统观”特性,而这正是中医药方法论独特的优势所在。但是,中医药学在整体观等思维方式指导下建立的中医药理论模型给治疗带来了模糊性、思辨性等问题,目前中医药临床还未形成原创的、符合自身发展的研究方法,限制了中医药传统方法论临床优势的发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中医药跟上新时期的发展脉搏,必须充分借鉴现代科学研究前沿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对中医药技术和方法的合理内核进行系统的整理和挖掘。
3.4 创新是中医药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随着全球化向更深和更开放的层次推进,传统中医药的身份,在专业性之外被叠加了多重期待。中医药除了是学科范畴的理论体系,也是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文化载体,还是面向全民全周期健康场景中实用的诊疗技艺。
创新是中医药文化不断发展的要求。泰勒在1871年提出“文化”的经典定义: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论,是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8]。以中医药学为主体,延展传统学术文史哲的研究进路,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社会学、信息化等视角,创建中医药多元、全面、立体的文化图景,既有利于厘清中医药的文化品性,更是中医药在全球多元化背景下转向的先导。
创新是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的要求。现代医学目的和医学模式的转向使得医学发展“交汇化”的征候越加明显,医学模式不再以针对某种疾病的治疗为中心,而是充分考量了现代社会的人口谱、健康谱、疾病谱的变化,融合多学科的发展成果,从而转向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模式,力求寻找最佳临床路径,提供最有效的医疗治疗方案和最优质的健康保健服务。因此,需要把握两个基本的创新维度:一是通过理解患者的核心需求帮助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服务的满意度;二是通过数据分析提升中医药医疗、科研、教学、中药质量体系评价等各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水平。
参考文献
[1] 杨 丽,易亚乔,葛金文.《黄帝内经》身体观之四象限说[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0(3):313-317.
[2] 国际社会关注中医药抗疫功效中医药在海外市场升温[J].世界中医药,2020,15(8):1107.
[3] 张伯礼.中医思维与实践养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5):593-594.
[4] 杜治政.医学伦理学探新[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20.
[5] 许 盈,谢雪姣,申 捷,等.中医经典文本的价值生成探析[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40(1):26-28.
[6] 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37.
[7] 巴甫洛夫.巴甫洛夫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16.
[8] 马文·哈里斯.文化人类学[M].李培茱,高 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