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楚楚
人类对绘画和音乐等艺术形式具有天然的感受力,即便是牙牙学语的孩童,听到悦耳的音乐,也会随着节奏摆动身体。而人类作为一种智识性的动物,对艺术作品也可以拥有深邃的领悟力。人通过艺术作品获得了一种美感,总结出了一种美的概念:感受到人类丰富而壮阔的心灵,这种深沉的体悟又会让人的神思宁静下来,变得更加睿智。
我在书店里观察艺术类图书,发现主要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种是以图为主的画册,或是介绍某一位艺术家,或是介绍某一个艺术流派;第二种是图文并重的艺术史或艺术作品,这类图书内容浅近,形式生动,适合入门读者;第三种是专业学者撰写的严肃艺术史,文字为主,图片为辅,如贡布里希的《艺术的故事》;第四种是纯粹的艺术理论,或美学著作。这些书满足了不同层次读者的不同需求。
经典需要不断挖掘开发
我近年来编辑了几种艺术理论和美学方向的选题,有丹纳的《艺术哲学》、鲍桑葵的《美学史》、雅克·朗西埃的《美感论》,市场表现和读者反映都不错。我还策划重译莱辛的《汉堡剧评》,这一选题直接促使商务印书馆汉译名著开辟了新的科学分类——文学艺术理论类,它们将为汉译彩虹墙增添新的色彩。
丹纳的《艺术哲学》采用的是傅雷先生经典译本。我比较了市面上多个版本,有的版本只有文字,没有图片,让读者无法直观地理解丹纳对艺术作品的赏析;有的版本配的是黑白图片,效果较为粗陋;有的版本没有图文混排,将所有图片成叠地附在书后,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无法图文参照,互为印证;还有的版本在初版傅雷亲选图片的基础上又额外附加了海量图片,影响了阅读的顺畅。
我借鉴了某些版本的优点,避开了某些版本的缺点,沿用初版傅雷亲选的105幅图片,彩色印刷,图文混排,在作者提到某一艺术作品时将图片排在相应位置。这个版本在保证读者直观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又不影响阅读体验,达到了一种比较平衡的效果。遵循这个思路,还有一部美学经典有重新开发的价值,就是席勒的《审美教育书简》。如果制作新的版本,可以加入更详尽的注释,为书中提到的戏剧作品补充背景资料,还可以配上图片,让呈现方式更丰富立体。
作品不是单纯的艺术史,应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创见性
2019年4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份意见提出,要改变我国高校美育的薄弱现状,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和组织实施教学,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出版社作为国家文化根基的构建者,有责任和义务生产优质的出版物,为审美培育的工作提供养分。
《艺术哲学》这样的作品,超越了技术性的艺术作品赏析,它通过艺术史的发展,洞察人类社会的进化历程,展现人类对美的各自不同的理解和同样孜孜不倦的追求。这样的作品,是提升国民审美教育的最佳教材。审美教育,本质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提高人对美的感悟力,达到教育的目的。我选取了书中的一句话印在封面上:“不论你们的头脑和心灵多么广阔,都应当装满你们的时代的思想感情。”
选取西方当代的重要作品,展示对艺术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法国当代哲学家朗西埃的《美感论》就是这样的作品。朗西埃提供了一种现代性美学批判的角度,提出了一个感悟和阐发艺术的体制,消除了各类艺术的专门性,也消除了艺术与日常经验的界限。比如,他会思索一座缺损的雕像,如何成为一件完美的作品;一幅贫民孩子的画像,如何达成一种理想的呈现;一件家具,如何被尊为一座神庙。这一现代性美学批判的作品于是引向了一个令很多人困惑的问题:如何观赏现当代艺术?
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艺术家,无论成名于哪种流派,都是从古典艺术入门的,有了坚实的古典做基底,才逐渐打破传统的框架,探索自己的风格,标新立异。比如毕加索作为立体主义大师,其早期画作却是古典风格浓厚的素描和油画,与中后期代表作品的抽象风格大相径庭,仿佛出自两人之手。我们认为现当代艺术晦涩难懂,就是因为艺术家脱离了简单的艺术技法的展示和古典主义叙事性的渲染,倾向于用作品表达艺术上的或政治上的观点,表达对某一艺术流派或理念的致敬——也可能是批判,而表達方式脱胎于又超越于古典艺术,这就需要观赏者具备更深厚的艺术素养和更强的思考能力。因此,现当代艺术并非故弄玄虚,瞧个热闹,而是需要找到诠释的法门。编辑的任务就是开发相关的优秀读物,帮助读者理解艺术继承和发展的历程,提升对现当代艺术的审美能力。
关注展现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现象的新知类图书
我策划编辑艺术类图书时关注的方向也符合审美教育的三个层次:直观地欣赏艺术作品、系统地了解艺术史、破旧立新地形成美学理念。
作为学术书编辑,我的重心放在了策划经典学术作品上面,但对艺术的欣赏不应是程式化的。随着社会条件的变化和时代的变迁,新的技术手段和新的表现方式都让艺术实践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这是使艺术保持活力不可或缺的因素,同时也使艺术的评价标准发生了巨变。编辑在策划艺术类图书的时候也应当有时代意识,策划一些展现新的艺术手段和艺术现象的新知类图书。一个是面向专业读者的跨学科类图书。比如艺术经济学、艺术社会学、艺术政治学的论著,即从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的角度考察艺术活动,反映人类现当代社会的发展历程。其中,由于现当代艺术与经济的关系尤为紧密,讨论这个课题的作品在市场上已经有一定数量,商务印书馆已经出版了《艺术与经济学》《艺术市场学》等。在西方学界,从社会学、政治学、伦理学、人类学、生态学等细分学科的角度讨论艺术的论著非常丰富,这说明西方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编辑可以对这类选题多加关注,择优译介。
另一个是面向大众读者的、反映新的艺术现象的图书。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的生态已经被彻底改变,交流的迅捷性和即时性不断塑造着人的观念,在聚合人群的同时又将他们社群化。出于对某一艺术门类相同的兴趣而聚合的群体,形成了一种粉丝文化,随着女性和年轻人经济地位的提升和艺术消费习惯的改变,又催生了粉丝经济。粉丝文化现在已经涌入各个艺术领域,如绘画、造型艺术、音乐剧、歌剧,甚至还包括传统曲艺、相声和京剧,这一群体极为庞大,成为一种新的现象。我认为,在这方面可以做出很有价值的艺术社会学人类学研究。
值得借鉴的是欧美学界近年来出版的一批民族志观察类著作,如纽约大学教授阿什利·米尔斯为了研究模特群体,亲身做了多年时装模特,写出了《美丽的标价》,美国人类学家罗宾·内葛为了研究城市垃圾管理,花了十年时间和纽约清洁工人一起工作,写出了《捡垃圾的人类学家》,等等。这些学者都是通过观察某一领域的从业人员和行业状况,对某一社会现象进行描绘和概括。同样,如果有学者乐意记录当代各艺术门类的从业者和他们在互联网时代的艺术活动,记录某种悠久的艺术形式在新兴的潮流中的挫折和机遇,通过总结当代社会审美标准和审美方式的变化,反映人类在新时代的生存条件和思想状况,这样的作品除了具有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价值,对大众读者来说也是一种趣味盎然又可供反思的读物。
我认为,一名合格的编辑,除了有发掘选题的慧眼,也应有创新的胆量,应该观察社会现实,与学界加强交流,提升策划选题和组稿的能力。
作者单位:商务印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