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新能源车“背后”的充电桩,随着热词“新基建”被推到台前。“新基建”将助力新能源汽车充电桩行业补齐短板,从“各自为战”走向“互联互通”,在编织充电网的同时,通过大数据为充电桩运营商寻找盈利模式平衡点,也为更多资本入局留出空间,万亿级市场规模正在形成。
新基建板块里的充电桩
“新基建”被正式写入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在疫情快速袭击全球、中国经济结构深度调整之时,“新基建”的任务是激发新消费需求、助力产业升级。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重点支持既促消费惠民生又调结构增“两新一重”建设,也就是要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新型城镇化建设,加强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建设。加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体来说就要发展新一代信息网络,拓展5G应用,建设数据中心。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特高压、新能源汽车充电桩、5G基站建设、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和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等七大领域。政策出台后,新能源充电桩成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方向之一。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和普及,离不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配套,随着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已经进入“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之一,充电桩建设所扮演的不仅仅是“加油站”的角色,更会带来一次难得的产业新机遇,所有产业链相关环节都将因此受益。
充电桩进入高景气时代
据中国充电联盟的统计数据,截至今年1月,国内充电桩保有量为124.3万个,车桩比约为3.5:1,远低于规划的1:1。而根据初期预测,国内的新能源汽车销量能在2025年达到700万辆,如果保持目前的充电桩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同时,这也意味着国内的充电桩缺口依旧很大。
按照“新基建”规划,2020年将计划新增集中式充换电站超过1.2万座,分散式充电桩超过480万个,到2025年建设超过3.6万个充换电站,以达到全国车桩比1:1。与此同时,各地政府也纷纷出台相矣政策以加大对充电桩建设项目的支持。比如北京城市管理委员会就印发了相矣文件,其中指出部分公用充电设施可享受补贴,同时对充电桩企业给予一定的财政奖励,最高奖励106元/千瓦·年,上限为20万元/站·年。如今,海南、广西、山东等省份也已经出台相应的充电桩政策。
以北京为例,北京市政府网站发布《北京市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以下简称《方案》),到2022年新建不少于5万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建设100个左右换电站。
明确的政策支持、庞大的市场潜力,充电桩自然成为各方资本、机构眼中的香饽饽。争相布局充电桩的巨头们,则进一步提振了整个充电桩生态的景气度。
争相布局充电桩的巨头们
在充电桩被写入“新基建”目录以前,特来电、国家电网、星星充电等企业搭建起了密集的充电网络,也是这条赛道上主要的玩家。而随着充电桩成为“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之一,其市场潜力不断被人们看好,也引来大量新玩家。
大名鼎鼎的华为其实并不算充电桩领域的新玩家,早在2019年11月,华为直流快充模块就获得“中国充电桩行业年度核心模块品牌奖”和“行业年度核心模块卓越品质奖”。而在2020年4月23日,华为发布了HUAWEI HiCharge直流快充模块新品,随后又与特来电达成合作推动桩联网建设和智能充电业务发展。
车联网火热的当下,华为作为一家在ICT技术层面有着丰富积累的高端玩家则找到了踏入汽车产业的入口。为了发挥技术优势,华为在汽车领域的业务都是围绕“联接”和“计算”这两项展开的。
阿里巴巴则是通过入股的方式切入充电桩领域,蚂蚁金服全资子公司上海云鑫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云鑫”)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而在充电桩入选新基建的第三天,动力电池龙头宁德时代便宣布牵手福建百城新能源成立新业务公司——海快卜新能源,主营充电桩快充服务。
此外,四维图新这样的地图服务商也在2019年切入新年能源汽车充电桩业务。2019年4月的新产品鉴赏会上,四维图新正式推出新能源智能出行解決方案——桩家。该方案的出现,标志着四维图新正式踏入了充电服务领域。随后,四维图新成立满电出行子公司,承担集团在充电服务领域的产品布局。
泾渭分明的技术阵营
相对于用技术堆砌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硬件门槛并不高。作为toB端行业,充电桩企业整体议价能力较弱,毛利率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这样的市场环境需要充电桩在商业模式上以量取胜,通过网点数量规模的扩大以降低整体建设及运营成本。
市场环境决定充电桩属于行业巨头才能玩得起的领域,而其本身硬件门槛虽低,但技术阵营却泾渭分明。电动汽车充电桩按充电方式分,可分为交流充电桩、直流充电桩和交直流一体式充电桩。直流充电和交流充电的主要区别在于时间上面的不同,其次充电的电流电压不同,直流充电俗称就是“快充”,需要有着专用的充电桩,充电的电压达到380V左右的三相交流电,为非车载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提供直流电源的供电装置。
而交流充电俗称“慢充”对于车辆来说,充满电的情况需要6到8个小时左右的时间,其次两者之间的不同在充电桩上面也是不同的,交流充电桩需要借助车载充电机来实现车辆的充电,而直流快速充电桩就不需要这个设备,直接通过充电桩的方式充电相对应的电,由于车载充电机的功率并不大,所以不能实现快速充电。
直流充电桩和交流充电桩不同的技术特征适用于不同的车型及环境,全覆盖需要充电桩企业拥有庞大的资金及资源支持,而本次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已经进入“新基建”的七大领域之一的同时,电动车换点模式也以极快的速度崛起。
快进的电动车换电模式
充电桩本身是一个政策弹性相当大的行业,在人们在直流与交流阵营不断比较充电效率、建设成本、环境适应性等特点时,换电模式却频迎政策利好。
2020年4月23日,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四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对换电模式提出了明确的以奖代补。其中规定,新能源乘用车补贴前售价须在30万元以下(含30万元)。为鼓励“换电”新型商业模式发展,换电模式车辆可不受此规定限制。北京、广州等地积极推动出租车电动化和换电技术路线。而早在2019年7月,北京市出台《关于对出租汽车更新为纯电动车资金奖励政策的通知》,明确纯电动出租车应具备充换电兼容技术,以快速更换电池为主。广州市已开始出租车电动化工作,计划在2020年年底前将约2.5万台出租车全部电动化。
对于新能源汽车充电,“慢充为主,快充为辅,鼓励换电”逐渐形成共识。但慢充面临“建桩难”的问题,难以实现大规模全面覆盖。换电模式通过车电分离,可以降低消费者购买门槛,并解决新能源车残值低的问题。电池统一管理,集中慢充,可以有效保证充电安全与电池寿命,同时可以帮助城市电网削峰填谷,消纳更多可再生能源。
在过去,充电桩与换电模式发展缓慢与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有直接关系。在整个新能源汽车市场不够大时,盲目的扩充换电站是不理智的做法,除了增加额外费用,并不能带来积极效果。在此之前,换电鼻祖以色列BetterPlace公司早在2007年就曾尝试推广换电模式,但由于运营投入和收益难以达到平衡而难以为继,于2013年5月宣布破产清算。2013年,特斯拉也曾短暂试水换电模式,终因换电价格昂贵、操作不便等原因,宣告放弃。
在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早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优化能源结构、建设智慧城市的大背景、大主题下,换电模式获得了更强的助力、更大的空间。在具体应用层面,换电模式在公交车、出租车、物流车等to B市场可持续运营,商业模式值得复制。
超充透视未来
技术创新始终是新能源汽车生态成长的核心推动力,而节能、环保之外,便利性一直以来都是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刚需,从交流/直流电桩到换电模式,用户使用的便利性始终是技术更迭考量的重点,而对于充电效率这一影响消费者体验的重要因
素,厂商同样做了蛮大努力。
以特斯拉为例,以400V电压平台的高压系统和超级快充站相配合,自2012年开始特斯拉系列产品为纯电动乘用车提供了相对较好的充电使用体验。截至2020年初,特斯拉在全球范围内已有逾1600座超级充电站和1.44万个超级充电桩,北美、欧洲、东亚是布局重点。
保时捷Taycan则将高压系统的母线电压提升至800V,功率模块兼容400V的超级快充网络。800V高压系统部分规避了更粗的电线造成的不便,一方面使得更大功率的电机得以应用,对应其跑车所需的动力性:一方面也提高了快充功率在系统层面的“天花板”。但是对绝缘的要求也更高。现阶段800V高压快充的最大功率仍不足300kW,达到350kW或需等到2021-2023年(据NE时代估计)。
从慢充、快充到超充,电动汽车充电的基础设施约束条件逐渐增加。慢充约束相对较少,快充受限于配电网络带来的安装条件,超充受限于能量流尤其是动力电池技术本身。适度超前、慢充为主、应急快充为辅的充电网络建设是符合技术特征与配网条件的合理务实选择。
过剩与不足的困境
快速更迭的技术、争相布局的巨头、飙升的新能源汽车数量……前景一片大好的新能源汽车充电桩产业成为人们眼中香饽饽的同时,也有不少人在反思这个数年前就一直被誉为风口的行业,为何迟迟培育不出独角兽式企业。
在我国,充电桩的规模化发展始于2011年,彼时由国家主导早期大规模建设。在2014年引入民间资本,2016年新国标实施明确对充电桩建设运营进行奖补之后,充电桩行业曾迎来第一次建设高潮。据申港证券数据,在2015及2016年,充电桩增速分别达到743%和233%,行业扩张速度惊人。在鼓励企业、机构投资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的同时,关于充电桩“过剩”与“不足”的讨论也从未停止过。
在2018年召开的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刘宝华披露,截至去年底,我国充电桩建设数量达到45万个,其中公共充电桩达21万个,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利用率不足15%。同日,工信部部长苗圩也表示,近年来,我国充电网络建设稳步推进,在公共场所、居民小区单位内部、高速公路等主要场所的覆盖率大幅提升,截至2017年底,全国公共充电桩总量同比增长51%,保有量居全球首位,但充电设施的布局不够合理,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尚未形成。
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充电桩企业闻的激烈竞争,各家都在大量撒钱建桩02017年-2018年,充电桩增速已下降至57%~D62%。同时,2017年国内还留有的大约300多家充电桩企业,到2019年已有约一半倒闭出局。
今年,政策反复强调充电桩建设,充电桩又一次迎来发展机遇,但早期行业的野蛮发展留下了许多阵痛。除各家企业的战略偏向快速扩张规模以抢占市场,而相对忽视了对充电桩的合理规划,盲目建设下出现大量“僵尸桩”外,由于玩家众多且各自为营,充电桩标准很难统一。而这些遗留问题的结局,恐怕会成为充电桩新一轮建设成敗的关键。
盈利模式成破局关键
过于依赖政策很容易让充电桩成为“周期性”行业,僵尸桩林立、标准混乱、利用率低等问题成为充电桩产业健康成长的障碍,而盈利模式恐怕才是这一切破局的关键。
据了解,目前,公共充电站很少有能盈利的,头部企业特来电在2018年声称的营收平衡也有不少水分。特来电发布的审计后的财务状况显示,截至2019年7月31日,特来电实现营收5.86亿元,净利润为亏损5676.61万元。虽比2018年全年营收3.89亿元,净亏损1.36亿元有了大幅改善,但总体仍处于亏损状态。
充电服务费、标准不统一、运营服务商不盈利等问题虽然棘手,但充电桩企业也在积极探寻解决办法。以国家电网为例,建立开放平台是国家电网针对充电桩产业链上下游痛点提出的解决方案。
除打造开放的生态,共同降低充电桩建设、运营成本外,充电平台互联互通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物理接口互通在技术上并无难点,不涉及多方利益,只要电动汽车厂家和充电桩制造商统一标准即可。
车桩数据信息互联为消费者提供实时动态信息,监控充电和车辆状态,车载终端与充电设备连接相关标准正在制定当中。
支付方式的互联互通将不同运营商的充电桩信息和支付方案接入同一款APP当中,可解决用户找桩及支付痛点。充电平台的互联互通,能够让“万桩互联”成为现实,不仅为用户提供更便捷的充电体验,更能让产业链相关企业分享行业成长的红利。
跳出充电功能才有未来
经过多年的发展,充电桩早已摆脱单一的充电功能。以新涉足充电桩业务的宁德时代,在3月推出“智能微网一体化储充系统”,可同时实现储能、充电和电动汽车检测。
大众汽车则在探索电动汽车储能,即车辆到电网的新商机。作为电动汽车和电网的连接载体,充电桩是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等新技术的融合应用,也是能源互联网的重要入口。北京的新基建方案,把充电桩纳入智慧城市应用。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以及人工智能的崛起,充电桩也开始搭上了“智能化”的快车。目前很多城市都在建设智能充电桩,这些充电桩集充电、控制、云通讯、计费功能于一体。用户进入充电系统后,可以通过刷卡或扫码取电的方式进行充电,充电完成后自动断电,可防止因过度充电而引发火灾。
未来不是一车一桩,而是每个车位都要有一个智能终端。智能充电网链接起汽车、能源和用户,形成互联网、车联网、能源网三网融合的新“工业互联网”,将成为未来工业互联网最大的应用场景。
从“全国一张网”到“自动驾驶”
“路”转“网”更多时候是从点到面的变化,平台数据的互联互通,让“全国一张网”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沉淀,特来电、星星充电、国家电网三大品牌成为充电桩领域的头部阵营,而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更多瞄准运营服务阶段,将充电桩作为车联网的重要入口,挖掘其数据价值。宁德时代背后的一种车企,同样让充电桩通用性得到极大提升。
无论是充电桩企业主还是用户,都在期待着一个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标准统一的平台,真正实现“全国一张网”,以终止长期以来充电桩混乱无序的发展。高德的充电地图一定程度上在用户端实现了信息整合,在供应端,还有赖于国网利用自身影响力实现行业整合。
“全国一张网”一旦落地,必然极大提升新能源汽车用户体验。而在整个智慧交通建设中,充电桩的“全国一张网”也仅仅是第一步。充电标准的统一,能够成为“自动驾驶”的基石,“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未来会给人们创造更多可能。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支持
充电桩从“各自为战”走向“互联互通”不仅需要自身从产品到运营模式都跳出行业桎梏,更需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主推。
当下,不仅我国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全球各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支持力度都相当大。2020年5月19日,欧盟制定草案宣布促进新能源汽车主要举措,鼓励车企生产和销售新能源车,并加大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投资,未来2年拟投入200亿欧元助力新能源车市场。德国则宣布实施税收优惠的刺激政策以提振市场,自2020年7月1日起,将VAT由19%下调至16%,對于售价4万元的汽车,优惠金额达1,200欧元02019年11月,针对电动车市场,德国曾上调购置补贴50%,电动车最高可获6,000欧元补贴金额。现拟再度提高购车补贴标准,此次提升幅度亦为50%,且新增加部分全部由政府出资。
此外,德国还将要求所有加油站提供电动汽车充电服务,以缓解电动汽车车主的里程焦虑,并刺激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需求。新能源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必然带来对充电桩数量、覆盖范围的刚需,整个充电桩市场也有望迎来新一轮的高速发展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