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会荣
(天津职业大学,天津300410)
“健康中国2030”“中国制造2025”等一系列重大国家战略的实施,将医疗器械行业带入高速发展时期[1-2]。同时,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脑血管、眼视光等设备成为典型的发展较快的领域方向。天津职业大学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以视光仪器技术为办学方向,为服务视觉健康的各类仪器的使用维护、安装调试、技术推广和流通等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面对目前新经济形式下视光仪器设备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变化,经过专业深入调研后发现,在该行业领域缺乏相应的复合交叉型专业技术人员,很多工作人员缺少眼视光仪器设备的光电机算视光等综合知识,对于仪器的安装调试、使用维修和营销等专业综合问题,无法自行及时快速解决。眼视光仪器设备公司急需既懂较多专业理论,又能对仪器科学使用、检测、维修、销售以及管理的实用型人才。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当前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明确,但对于新的工作岗位所要求毕业生应该具备综合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技能,其课程体系及其结构缺乏一定的针对性,不能很好地用于培养新经济形式下企业所需求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并且该专业在高职专业目录里属于医药卫生大类中的健康管理与促进类,属于典型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型专业,课程体系的合理优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加深专业内涵建设的关键影响因素。
面对国家新战略和经济产业新升级,原有课程体系已显现出较明显的不足,为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的升级改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综合性工科应有多学科宽基础作为知识架构支撑,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原有课程体系缺乏“眼科学”“眼屈光检查”等视光类基础课程,导致毕业生在视光仪器使用和销售过程中不能进行深入讲解;仪器设备本身涉及的知识面较广,涉及光学、机械、电工电子、微控系统等,原有课程体系缺乏微控系统类基础课程,导致毕业生对新经济形式下新型仪器设备整体的运行原理认识较单一、不系统、不完整,进行维修操作时依靠经验解决问题多,遇到新问题不能根据原理进行系统深入分析并快速解决。
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的多学科交叉融合特征对课程的前后衔接性要求较高,原有课程体系考虑课程模块化教学较多,淡化了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性,导致课程前后衔接性较差,课程开设学期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学生知识架构存在错位,导致知识点学习时理解困难,知识网有漏洞,技能水平没有达到理想的培养标准。
面对新的岗位需求,一些核心技能课在教学内容上还不够丰富,更新迟缓,如新型视光仪器设备知识融入不多,与实际岗位内容产生脱节;核心技能课多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性,课程设计上需考虑这一特征,丰富授课内容,提升学生综合实操技能水平;对实践环节重视度不高,学生缺乏足够的实践训练时间和其他实践锻炼机会。
针对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应充分考虑新产业升级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变化,注重复合型紧缺人才的培养,注重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性,从全局出发,从顶层人才培养目标开始,对课程体系进行系统性重构,从而构建出适应经济发展和新产业升级的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课程体系。
构建课程体系时,首先应找准岗位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借鉴目前国际上较成熟的成果导向(OBE)教育理念,建立健全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积极引入社会第三方评价,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不断修正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导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以及课程内容的持续改进。
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之后可分以下四个步骤来完成课程体系的重构。
2.2.1 “明”
明确工作岗位能力。据此进一步解构出每个工作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素质。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主要面向四大岗位培养优秀人才:视光仪器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测量评估、营销策划。每个工作岗位均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复合型人才,需要掌握光、机、电、算、视光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需要掌握熟练的仪器维修维护、仪器操作等实践技能以及具有严谨、精益求精的良好职业素养。
2.2.2 “全”
健全知识架构。从全局出发,系统梳理每个岗位能力所需要的素、知、能,重构出所需要开设的课程,保障每个岗位能力从基础知识到技术技能实践训练均有足够的课程做支撑。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重构出的知识架构,涉及学科知识面非常广泛,涵盖光、机、电、算、测量、眼科等,打下良好的理论基础,技能类包含验光、定配等,为核心技能提升做强有力支撑,面向四大岗位核心能力开设对应专业特色课程。
2.2.3 “分”
分层课程体系。通识课包括公共基础课、思修课、创新创业课和素养课,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主要分布在第一、二学期,少数课程根据育人需求合理分布在第一到第五学期。专业基础课为学生横向打牢扎实的多学科理论基础知识,例如本专业的光、机、电、算、视光、测量等归为基础课程,在第一、二学期完成。专业核心技能课均与工作岗位密切相关,多学科交叉融合性较强,实操技能性强,包括视光仪器安装调试、视光仪器维修技术、视光仪器评估与测量技术等专业开发特色课程,在第三、四、五学期完成。
2.2.4 “融”
学科融合。理清课程层次之后,充分考虑各学科课程之间的交叉性,课程前后衔接充分考虑课程内容的恰当融合。一部分基础课程是纯理论基础型,作为前置课程开设;而一部分基础课程要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属于交叉型,要在其前置课程和核心课程之间开设,如图1 所示。交叉型基础课程和核心课程在课程内容设置上与岗位对接,充分体现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使学生的多学科知识架构能够融会贯通,真正打通成才渠道,从而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图1 专业课课程地图
2019 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更进一步明确了要促进建立校企“双元”育人体系。企业在课程体系中的深度参与能够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大幅提升,从入学的岗位认知到毕业前的顶岗实习,均对学生的技能素质提升起到重要作用。对于医疗设备应用技术这样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型专业,需要与视光仪器生产类、销售类、研发类等国内知名企业以及众多视光仪器使用单位建立多维联系,除了可在企业开展教学环节、岗位实践训练外,在校内的各教学环节同样需要各类龙头企业的深度参与,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均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性,需要行业企业精英深度参与教学、教学标准的制订,具有丰富实践案例的教材和信息化资源开发,在整个育人体系及过程中不断深化企业的重要角色,发挥企业的重要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基于OBE 先进教育理念,以新经济形式下新岗位需求为导向,构建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特色的课程体系是提高医疗设备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为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应辅以可持续改进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师资队伍建设体系、双元校企深度融合体系作支撑,打造全方位育人体系。在育人实施过程中,健全各项体系机制,落地各项环节,落实各课程教学,行校企以及其他社会第三方联合发力,全方位服务学生,以学生成才为目标,不断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技能素质,从而培养出具有较高职业素养、较高技术技能的发展型、复合型、创新型视光仪器设备产业紧缺特色人才,服务国家大健康战略,推动视光仪器设备产业以及视光行业全面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