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全媒体记者 冯彬 通讯员 罗小军 代雅雯
“查问题、治顽疾、转作风、促整改,确保阳光扶贫、廉洁扶贫。”说起脱贫攻坚,广元市纪委监委的领导干部们有一个共识,护航脱贫攻坚,是新时代赋予纪检监察机关的重大使命和政治责任。
随着脱贫攻坚政策倾斜越来越大,资金投入越来越多,一些地方暴露出,扶贫领域项目资金监管还存在薄弱环节、干部从严监督管理还不到位等问题。
“不能坐在办公室等线索,要把监督的触角延伸至每个贫困户。”广元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隆斌表示,在这场史无前例的脱贫攻坚大战中,广元市纪检监察系统坚定政治机关定位,严格对标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坚决落实市委工作要求,紧扣整体连片贫困的最大实际,精准发力、综合施治,以纪律作风攻坚服务护航脱贫攻坚。
广元是秦巴山片区脱贫攻坚主战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广元市纪检监察机关坚守政治机关定位,以纪律作风攻坚服务保障脱贫攻坚,全市脱贫攻坚精准监督等工作经验在全国、全省交流,广元市纪委监委机关先后被表彰为“全国纪检监察系统先进集体”、全省“脱贫攻坚五个一定点帮扶先进集体”、“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书写了清风护航的壮丽篇章。
2017年开始,一张张“廉心卡”成为广元市40余万农户家门口的“纪委”,上面印有市、县(区)、乡镇(街道)干部和村廉勤委委员的姓名、职务、手机号码、职责任务等信息。
这背后是4300多人组成的“四级监督员”网络,他们的任务是对合理诉求限期处理回复,对不合理诉求作好耐心解释,同时建立工作台账,实行月报告、季分析、半年通报制度。
同年,广元市委在扶贫领域“六个精准”的基础上,专门增加了“精准监督”,致力构建集精准监督、从严查处、系统防范于一体的全覆盖监督防范体系。
“精准监督就是要将前6个‘精准’都置于监督之下,让扶贫政策、项目和资金落实落地,让干部的责任、作风到岗到位。”广元市纪委常务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张勋图介绍“6+1”的核心要义。
2017年7月,由12万多名纪检监察干部参加、在全国省市县纪委设3000多个分会场的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电视电话会召开,广元市纪委作为唯一一个市(州)纪委在会上发言交流工作经验。
“有了四级监督员队伍,如何监督、监督什么,成为当时最紧迫的问题。”广元市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主任任小强坦言,监督员有纪检监察干部、媒体记者,还有群众代表,有的监督员不会监督,有的不熟悉农村工作,有的不了解脱贫攻坚政策。对此,广元市纪委监委推出“三张清单”,逐一明确各级监督员监督重点、问题表现、履职流程。
在案件查办方面,三项机制建立健全,分别是问题线索快速处置、市县乡纪委三级联查、典型问题及案件通报曝光。扶贫领域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全部优先立案调查,并对于违纪行为发生在2016年以后的案件,一律点名道姓通报曝光,强化震慑警示。
这套被称为“433”的精准监督体系,成为后来广元市纪委监委会议和文件中的高频词汇,并且在2018年载入广元市首次发布的《经济社会发展蓝皮书》。
2018年以来,广元市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案件100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821人,分别占全年立案和处分人数的29%、30%,与之前相比不降反升。广元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黄耀明解释,这充分体现精准监督体系发挥了作用,但从查处的总量上看,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存量尚有,遏增量压力不减,基层一些问题需要化解而非查处。难题就此摆在面前,监督如何更精准?矛盾如何化解?广元市纪委监委给出的答案是——面对面。
旺苍县纪委监委案件审理室主任袁浩从检察院转隶不到两个月,就从坐班工作走向田间地头。“纪检干部清风行,接访化解在家门”活动,要求每个纪检干部每年走访时间不少于40天,并且定期集中梳理问题,督促进行整改,对整改情况还要开展“回头看”。
旺苍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袁达成常到该县各地村务公开微信群里“潜水”,“化身网友”私访干部对扶贫政策解读、执行是否到位,退群时才“亮”明身份。“全县392个村,都打算听听意见。就是让群众放心,感觉到纪委就在身边,干部也能感受到时刻被监督。”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存在群众和干部“懒得说话”,矛盾就此积压,难以化解。对此,昭化区在223个村(社区)建立了群众“说事服务站”,由老党员、离退休干部、乡贤、热心公益群众等人员组成说事服务队,搭建起化解群众矛盾的监督平台。
“正是这种不起眼的小事,既让群众顺气,又能抓早抓小,预防基层干部从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昭化区纪委监委相关负责人说。
同时,在全市铺开的“有不满找纪检”活动,将业务范围内的问题线索及时处理,不属于受理范围的转到相关单位并督促解决,也成为面对面监督的重要载体。
“直面群众,信访举报量是否会大幅上升,这是我起初的顾虑。”隆斌坦言,而事实上信访数量不升反降,这得益于,与群众面对面的同时,坚持资金和项目到哪里,管理和监督就跟进到哪里,老百姓的信任度和满意度直线提升。在整治扶贫工程项目乱象的过程中,广元市纪检监察机关跟踪督查,全面清理2017年以来立项建设的农村住房、乡村公路、公用基础设施等扶贫工程项目28140个。“一卡通”管理办法的出台,打开了纪委监委监督端口,可以实时监督部门履职情况、受理群众信访举报。深化“脱贫攻坚作风纪律保障年”活动,连续4年开展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梳理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群众最不满意的事,直查直办、重点督办,推动一批突出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为了增强精准监督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广元市纪委监委还把媒体整合到监督体系中。市级每年开播至少2期、县区每年开播至少1期“阳光问廉”节目,每季度对工作开展情况进行问效,由群众面对面质询。市县联动督战机制也建立起来,由市纪委监委班子成员任队长,对单位履职、帮扶部门和干部履责情况开展监督检查。
有了“一问一督”,“巡改一体”也一同推动问题全部改彻底、改到位。针对2018年省委巡视反馈问题,广元市纪委监委通报相关县区、市级部门,压实整改责任,开展“回头看”;同时开展脱贫攻坚专项巡察,发现问题630余个,立案查处55人。
截至2019年底,全市贫困发生率下降到0.06%,7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739个贫困村全部退出。虽然脱了贫、摘了帽,纪检监察干部们却依然忙碌。利州区纪委监委派驻大石片区纪检组组长宫定勇最近正在参与“大督战”,对大石镇的17个村进行抽查,入户走访。
“个别干部在思想上有所松懈,政策宣传有缺口、政策落实不到位,造成一些群众的利益得不到保障。”广元市纪委副书记、市监委副主任王永说,今年7月,广元市将迎来“国考”,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已进入收官阶段,扶贫领域中每一个问题都等不得、慢不得。
事实上,从之前的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到现在的村级建制调整改革,纪检监察系统不断有新手加入。“我们提供模板先交给他们,按这个操作,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任小强认为只有了解基层才能发现问题,知道可能会在哪些环节产生问题。
“四级监督员”刚开始应用时,尽管每一级监督员处理问题的范围都有界定,一些群众总觉得“官儿大就管用”,更愿意打给排在前面的干部。如今,市级纪检干部已经很少接到电话,更多群众相信,把电话打给基层监督员,反而能更快解决问题。
“护航脱贫攻坚,纪检监察干部在阅历、履职能力和执纪执法能力上都有了大幅提升。”张勋图有感而发。然而在“后脱贫时代”,乡村振兴工作随之而来,对精准监督提出了更高要求——干部的专业水准、能力水平、作风形象,必须适应高质量发展。
“紧跟中心布局,服务脱贫攻坚,使其真正惠及民生,以高质量监督推动高质量发展。”隆斌表示“,后脱贫时代”纪委监委要进一步做好监督工作,充分吸收脱贫攻坚战监督的经验和成果,推动“四项监督”加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形成最大合力,铺设好监督与治理的大网,实现精准监督到精准治理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