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沥丹
摘要:汶川地震已过去11年,灾区人民的居住条件已经得到改善,但心理重建仍然十分缺失。在我国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将康复景观的理念引入城镇空间的景观设计中,以汶川县映秀镇为例,试图探索出适宜于当地康復景观设计的可行策略。关键词:灾后重建;城镇空间;康复景观
1研究背景
1.1汶川地震灾后重建
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开展至今已经过去了11年的时间,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中提到,要使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恢复或超过震前的水平。为此,党和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对重建工作进行了深入地指导,制定对口援建方案。迄今,各地区的灾后重建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果。
1.2灾后心理重建逐渐受到重视
近年来,随着各种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我国在对灾害救援的同时也加强了对灾民心理恢复的关注。特别是汶川地震后,中国心理学会提出了“汶川地震心理援助二十年行动纲要”,并设立心理援助站,派出了50支以上的专业心理队伍前往灾区,对受灾群众开展了一系列的心理援助和心理健康培训。汶川地震的心理援助工作是我国心理援助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对促进我国灾后心理重建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1.3康复景观被认可和推广
“康复”一词是指具有恢复和保持健康的能力,将其与“景观”相结合指的是能使人恢复或保持健康的景观空间。
1.3.1自然要素是主要成分。自然要素如植物和水体在康复景观中起到了核心作用。它们可以滞留灰尘、抑制细菌、产生负氧离子,对治疗疾病、恢复健康有着正面积极的作用。
1.3.2可感知性与可参与性。针对于部分存在感官障碍的人群,以五感为主题的感官花园在康复景观中被广泛应用。而可参与性能够最大程度地使人享受参与的成就感,更快地从病痛或不良情绪中走出来。
1.3.3复杂的使用者结构。在传统的认知中,康复景观主要运用于医院,服务于存在身心疾病的患者、残障人士。但对于部分身体健康人群,当他们处于失去亲人、遭遇灾难幸存等特殊的阶段时,其情感上更需要关怀和治疗,这类人群也是康复景观的服务对象。
2灾后重建背景下康复景观设计的必要性
在我国近几年地震等自然灾害频发的大背景下,人们逐渐意识到健康与景观之间的关系,康复景观可以通过改善人的精神和心理状态,减轻人的压抑感,从而使心理和生理损伤更加顺利地愈合。
认识到其重要性后,康复景观便被逐渐认可和推广。但在目前,对于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城镇空间景观设计中融入康复的理念的研究还有诸多不足,例如对灾民的心理变化以及影响因素研究不够丰富;对灾后心理援助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思考以及缺少相关实践。城镇空间作为一般居民在室外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通过景观帮助灾区的人民恢复心理健康,尽早走出灾难的阴影,树立重建生活的信心,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基于康复景观理念的汶川县映秀镇城镇空间设计策略
3.1映秀镇重建现状分析
汶川地震发生后,作为震中的映秀镇受到了来自全国甚至全世界的多方关注。映秀镇是一个山地城镇,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映秀镇有羌族、藏族等多民族融合的文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与素材。
在建筑重建方面,大多数结合了当地少数民族传统和文化,在建筑形式上地表现出藏族、羌族和汉族等传统特色,做到了各种风格相互融合。但在景观方面,映秀镇区公共绿地系统空间建设现状欠佳,表现在缺少大型的广场公园,规划组团内的绿地空间和健身场地缺少后期维护,使用者少,景观品质差。
3.2映秀镇城镇空间面临的主要问题
3.2.1城镇绿地系统不完善。映秀镇区公共绿地系统空间建设现状欠佳。岷江、渔子溪沿岸由于防洪要求,亲水景观没有得到利用(图1)。城镇空间内缺少对公众开放使用的场所,规划建设的公园已变为商业的“爱立方”景区,针对游客开放,居民几乎不使用。现有公共绿地空间由街头绿地和院落绿地构成,线状或点状零星分布在镇区空间内。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和后期维护,绿地的景观品质差,部分居民将自家门口的公共绿地改为菜园供自己使用(图2),影响镇区的整体风貌。
3.2.2公共空间活力不足。在灾后重建的过渡阶段,公共空间可以作为安全避难、安置、疏散,甚至医疗和办公的场所。在重建后,公共空间又是实现纪念和游憩功能的主体空间。
映秀镇区公共空间主要由街道和广场构成。爱汇南、北路等商业性街道两侧充斥着招牌与雨棚,绿化景观少,且存在部分商贩占道经营的现象(图3)。整体的街道空间尺度适宜,但布局稍显杂乱,辨识度低。街道仅作为通行空间,没有提供安全停留的场所。映秀镇区仅有一个莞香广场,兼具游客集散和居民休闲的功能,使用频率高(图4)。但是对于生活性街道中的小型广场空间没有加以利用,活力不足。
3.3康复景观理念下的设计策略
康复景观更多的是从人心理需求的角度进行设计,因此,应当对设计对象当地的自然风貌和风土人情进行调查分析,依据当地特色塑造一个环境安全化、感官刺激多元化、生态环境多样化、有活动体验和社交互动空间丰富化,吸引使用对象融入其中,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景观的康复功效。在构建策略上,分为5个方面:
3.3.1疏导型景观。灾后心理治疗的第一步是对情绪的疏导,要让个体因灾害产生的不安、惶恐等压抑的情绪排解出来。因此,应设置专门的半私密空间,用于与心理医生的交谈或朋友间的倾诉。除此之外,可以举办集体活动的宽阔开敞的场所,如阳光草坪、集会广场等,也有助于群体情绪的排解。
3.3.2减压型景观。平淡乏味的空间容易让人产生抵触情绪,而游乐设施或交互性的小品装置能激发人们的兴趣,转移注意力,在互动中宣泄自己的情绪。同时,可以营造私密性的冥想空间,通过细节处理让人得到压力的缓解,对所处环境有认同感。此外,水景也是一个很好的释放压力的载体,动态的水景给人以活力、乐观的情绪,而静态的水景则让人内心感到平静。
3.3.3康体型景观。为满足居民的日常运动需求,应当设置篮球场、羽毛球场、健身设施等运动场所。并且应用以植物为主达到促进体力、精神恢复的园艺疗法“,也对达到康复效果有一定程度的作用。具体可使用不同花期和色彩的植物,以增加空间的活力与变化;选择具有芳香气味的植物,从嗅觉和视觉上提供多重感官体验;提供植物的栽种、维护、采收等园艺活动,让人融于自然、放慢生活的节奏。
3.3.4文化型景观。映秀镇作为藏族、羌族、汉族等多民族的聚居地,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例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传统的羌历年,将这些元素融入到雕塑、座椅等景观小品中,可以让当地居民有亲切感与认同感,帮助树立文化自信、民族自信,也有利于灾后心理康复。
3.3.5安全型景观。地震发生后,灾民长期处于心理压力大,缺乏安全感的状态。因此,要保证人们在公共空间活动的安全,如照明设施的正常使用、铺装的平坦与防滑,以及设置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无障碍设施,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
4结语
汶川地震虽然已经过去11年,但是灾难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问题仍然没有完全改善。在灾后重建的城镇公共空间营造中,设计出适宜居民舒缓情绪的康复景观,对改善我国心理咨询资源不足的情况有很大的帮助。结合汶川县映秀镇的公共空间景观设计,发现其存在绿地系统不完善以及公共空间活力不足等问题,提出5个方面的康复景观营造策略,为映秀镇创造出观赏性和实用性兼顾的康复景观,让心情低落、身体状态不佳的受灾人群积极主动使用,并在使用的过程中从负面情绪中走出来。
(收稿:2019-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