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紫嫣 李天舒 张丹
摘要:通过对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丁字镇中山村和丁字镇敬老院的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中山村的改造设计为例,着重探讨在乡村活动空间改造设计。通过深入分析、合理规划、有机配置,紧密结合可持续发展理论,进行村落格局调整、村落肌理保护、优化区域景观体系,将中山村打造为生态农村,使其能有机生长扩建,从而探索出在新农村背景下适合留守老人生活的乡村改造方案。
关键词:乡村活动空间;留守老人;生态农村改造
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乡村是父母祖辈们生活的地方,是最能回归生活本源的地方,因此打造乡村的宜居环境,是居住在城市中和居住在乡村人们的共同期盼。在城市紧张又快节奏的生活的衬托下,乡村生活已然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有打算在乡村养老的情况,有因为父母不想离开家乡却也希望父母生活舒坦的情况,有政府机构重视建设的情况……这些现状表明乡村建设是多个方向需要的发展,应该多角度地考虑与规划。其中需求最大的人群便是老人,而人群基数最大的是留守老人。因此,乡村建设应围绕留守老人的需求与满足其生活展开。
1生态农村与文化有机结合
乡村是最接近自然的地方,乡村改造不意味着将城市元素强加在传统村落形式中,这样的行为不仅没有很好地保留人文,还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因此,生态农村是当今农村建设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生态农村的本质就是可持续发展,其中最主要的便是资源的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绝不是说对本土建筑加强维护,和对现有农田加强管理,就是可持续了,还包括生活状况的可持续和文化感受的可持续。
1.1生态农村
生态农村是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原理,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农村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功能整合,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与生态产业的发展,实现村落的有机生长、扩建,是如今政府和人们所追求的农村发展状态。生态农村应在建设中充分利用当地原生材料,尽可能使用当地乡土植物,遵循人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原则,按照生态学、地理学和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规划,减少工程量。而乡村留守老人活动空间,是生态农村建设的一部分,打造具有生态农村设计理念的留守老人活动空间,既保证了老人活动空间的环境质量,也促进了乡村的生态化建设。
1.2村落文化的表现
村落是人们居住的部落,同时,也将是一个文化交流的聚落。乡村留守老人这一群体对村落的发展历史记忆深刻,对其文化怀有深厚情怀,因此对于地方特色应当采取保留与发展的意见。成片保留的传统建筑,传统地域文化风貌的体现,传统民居生活方式的展示,这都是在传承当地文化时所需要考虑的,而保留或设计符合当地文化的元素,也是体现村落文化的关键。
1.3有机结合
在乡村留守老人活动空间建设中,将生态农村与地方特色的村落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保留自然土地资源的前提下,深度挖掘文化内涵,通过对户外活动空间的建设,促成乡村文化特色和生态体系的有机结合。
2尺度与空间的碰撞
对于留守老人来说,无论是独自生活还是与人交往,都需要保持一个令人舒适的尺度,不宜过大也不宜过小,把握好尺度感是一个设计最基本的要求。
2.1邻里关系条带
人是群居动物,这一点在乡村中尤为明显,邻里之间交往甚密,建筑布局呈聚落展开,有些规划设计经常以现代化城市的尺度带人乡村,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大大减少,没有传统邻里关系的维系,长此以往,乡村便不再淳朴,被动地变成了“城市”。因此在留守老人活动空间设计中,着重把握尺度和空间之间的关系,以劳作活动路线为主轴,沿轴线呈线性分布活动节点,更容易聚集人群,产生各种文娱活动,这种形式相比整齐划一的现代主义布局,其空间将更富有细节上的变化。
2.2村落的尺度把握
乡村布局不需要太多对位关系,这种平面上的对齐的美,很难被直观感受,只有人身处其中的舒适体验,才是把握尺度感最好的设计方法。零散又紧密相关的建筑布局,把每家每户既划分成个体,又具有整体性,而场地空间设计中的人群集散的景观节点,根据建筑布局,因地制宜地紧凑布置。因此,在改造建设中应尽可能保留原有建筑布局的结构肌理,或从原有布局形式中寻找规律,设计与传统布局相似的规划结构。
3乡村建设基于现存场地特色改造进行
3.1中山村场地概括
中山村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南邻书堂山,唐代书法名人欧阳询生于此山,长于此山,创欧体,开颜柳先河,是唐代楷书第一人,是一座当之无愧的书法名山。西邻铜官窑遗址。长沙铜官窑,始建于初唐,是与浙江越窑、河北邢窑齐名的中国唐代三大出口瓷窑之一,也是世界釉下多彩陶瓷发源地。因此,村落地理位置优越,文化底蕴深厚,在设计中应合理运用其历史色彩,进行生态改造。所以在现代乡村发展的背景下,地方空间记忆的传动与传承处于重要的地位。
3.2场地改造面临的问题及分析
改造设计方案需要注意几点:与场地的融合性,与原场所的对比性,当地居民的适应性,与场地历史文化背景的呼应性。
3.2.1场地的融合性。作为专门研究户外活动空间的课题,需要注意与老房屋统一风格与基调,或者进行房屋的适当改造来扩展户外空间的设计,实现现代简约风格与老旧传统的和谐共处。
3.2.2与原场所的对比性。在一定程度下,保留原有场所的环境或设计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留继承,有利于满足老人的怀旧心理以及与形成新与旧的设计手法和理念,体现社会的进步。
3.2.3当地居民的适应。考虑到当地留守老人长期居住对环境的依赖,改造方案应尽量听取当地居民的意见,采用地方特色的材料和布局形式,轻质介入。
3.2.4与场地历史文化背景的呼应性。乡村建设不能单纯地只是成为一个设计的很好的作品,而是要贴近历史文化背景,打造一个供居民长久生活居住的场所。
3.3具体细节的设计与解决策略
陶瓷文化和书法文化是当地的特色,改造时应保留与适当发展,并且应传播民族风韵,使村落景观更加具有地域特色。
首先,可以从饰面装饰人手,比如将陶瓷纹理进行铺装设计,小品立面设计;将陶罐堆砌成雕塑,作为陶瓷传承的纪念。书法元素融入活动空间,渗透设计,比如,将欧阳询的书法与景墙相结合,作为一个公共空间的节点;采用水墨色铺装色彩,营造浓郁古色古香的氛围。其次,从乡村房屋外立面的设计及周边环境的整改入手,与既有建筑风格保持一致的同时提炼当地的风格元素,将环境与建筑做得更为舒适化、有意境,再进行基础改造,拆除乱搭,旧房新用,梳理绿化,营造环境优美的生态乡村,形成中山村村庄环境与特色文化相融合的村庄新貌。再次,活动空间的改造。深度挖掘并推广乡村公共文化空间的文化记忆,对于这些传统的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进行创新和改造,而最重要的是在旧的基础上注入一些新的血液,加入现代化元素,使其成为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并传播的重要载体。例如在公共活动空间中设置有特色且互动性强的休闲区域,保证文化的输出与交流。
最后,加上老人的参与。他们对这个村落的认知,對中山村改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建设生态与文化相结合,本土与现代相交织的乡村地区这个创作的过程中,无形中提高村民对自己乡土的认同感。
4结语
中山村只是中国千万乡村中的一个缩影,广大的农村地区在悠久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且错综复杂的现状格局,这些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所以乡村户外空间改造,必须坚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核心思想,结合规划设计,在原有的布局上,保留文化特色。富有地方特色的户外公共空间,加之人性的尺度,这些节点必然会产生各样的自发活动,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动空间,使得非物质文化借由乡村的交往与活动中得到延续。总体来说,乡村改造的最终目的,不是再造,也不是磨灭,而是要为此地的居民,搭建起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优良的平台,让其间的文脉得以存续与传承。
(收稿:2019-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