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碧雯 徐斌
摘要:空间优化对乡村资源整合与经济结构调整有重要影响。以杭州大明山景中村为研究对象,引入“三生”空间理念,根据景中村发展的特色,分析了发展存在的困境与机遇。根据规划前村庄存在的问题,从生产空间梳理引导、生活空间改善优化、生态空间修复提升3个方面着手,实现景中村“三生”空间协调发展。对全域旅游与乡村振兴实践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全域旅游;景中村;风景区;“三生”空间理念;空间优化策略
“景中村”区别于传统村落,侯雯娜、胡巍等人对“景中村”总结定义为:“已纳入风景区规划和管理范围之内,土地集体所有,行政上设立村民委员会,主要居民为农业户口,保留村落的风俗风貌的社会聚落。”景中村依托风景区旅游资源并整合乡村特有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其自身功能完善与经济结构重组有着重要的影响。
“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发展“三生空间”的要义。2015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城市的空间布局要遵循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内在联系,努力提高城市的宜居度。“三生”空间是乡村发展的载体,乡村内部空间类型比例合理化与组合最优化,有助于引导行为模式,促进产业发展,提升生活品质。
随着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政策的全面推进,景中村开发与风景区发展越来越紧密。以杭州大明山景中村为研究对象,引入“三生”空间理念,根据景中村依托景区发展的特色,对景中村空间优化提出相应策略。
1景中村的发展困境与机遇
1.1发展困境
1.1.1生产空间经营模糊。村民缺乏经营意识,对景中村现有旅游资源理解模糊,出现了营销主题、农副产品此类旅游产品与其他旅游村雷同现象,不利于打造景中村品牌,影响后期景区与村落二级联动发展。
1.1.2生活空间开发无度。缺乏有效的村庄规划管控,景中村村民为扩大住房面积,在房前屋后违章搭建,导致村庄内部交通结构混乱,生产生活空间无序,降低了村民生活水平。
1.1.3生态空间排他性。生态空间具有排他性,常常与生活、生产空间的发展利益相悖,处理好“三生”空间之间的关系,取得最优解是规划设计的关键。而传统村落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生态为代价,与风景区生态保护理念存在明显的矛盾,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成了景中村发展关键。
1.2发展机遇
1.2.1国家政策需求。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6年,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国家旅游局李金早局长提出:中国的旅游发展要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浙江省党代会提出,按照把省域建成大景区的理念,谋划实施“大花园”建设行动纲要,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推进万村景区化建设,提升发展乡村旅游、民宿经济,全面建成“诗画江南”中国最佳旅游目的地。
景中村的诞生顺应时代发展,迫切地需要整合村落及周邊的可利用资源,创新发展后形成独具魅力的产品,以满足村民幸福生活和游客需求为基本目标,激活乡村发展潜力,推动乡村复兴。
1.2.2风景区发展需求。①生态压力缓解需求。景中村位于风景区周边地带,村民的生活生产行为与风景区资源的消耗息息相关,居民对环境的过度索取可能导致旅游资源价值降低。若能合理更新产业结构,用绿色产业置换原有粗放经济增长模式,有利于缓解风景区生态压力,促进绿色经济可持续发展。②产业供应链延伸需求。景中村是风景区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衍生品。景中村能分散部分景区客流量,即以娱乐、参观、休闲等模式吸引游客从景区核心区走向周边的过渡区,缓解传统风景区人满为患的现象,减轻环境压力,同时发展景中村经济,改善“空心村”问题。③劳动力资源需求。旅游业属于季节性产业,风景区多数位置偏远,劳动力资源大多就近在周边村庄吸收。风景区的发展解决了一部分周边村落就业问题,但是对村民的素质水平有一定要求。通过优化村落生活空间,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有利于景区劳动力资源素质提升。
2景中村空间优化目标与方向
2.1优化目标
2.1.1整合景中村空间资源。通过梳理村落空间格局,结合农业资源价值、旅游发展潜力、地形地貌、聚居环境、交通区位条件、生态价值等多目标因子,整合景中村现有“三生”空间资源,构建以“三生”空间为基底的景中村可持续发展路线,增加村民幸福感。
2.1.2反哺风景区发展。景中村受惠于风景区旅游经济发展的辐射,从而构建起一套依托于景区发展的经济体系,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分担过多的客流量、提供基础服务设施来降低风景名胜的生态压力来反哺风景区,强化了以风景区为核心的旅游体验圈。
2.2优化方向
2.2.1景中村外部空间资源统筹。综合考虑风景区与景中村合作关系,统筹构建景中村外部空间资源,通过公共交通网络的串联,增加“城镇——景中村——风景区”之间的空间关系,加强景中村地域系统在功能上的有效衔接和相互支撑。
2.2.2景中村内部“三生”空间格局优化。基于景中村现有空间现场调查分析评估,针对其内部用地现象状况,立足于生态、生活、生产3个方面,满足多目标优化目标,积极推进景中村空间优化以及景观提升项目。
3杭州市大明山景中村空间优化实例
3.1区位与现状
大明山景中村地处北纬30°05,东经119°47,属于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的行政村,面积43.5km2。在2007年大村庄制中由4个自然村合并而成,02省道和杭徽高速公路从村庄贯穿而过,另有候龙线通往清凉峰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河白线通往大明山风景区,横溪流过。拥有1151户,人口约3207人。
3.2面临关键问题
3.2.1生产空间。①耕地禀赋受限,农业资源利用单一。村内耕地多集中在聚居点附近,耕地以红壤为主,土壤肥力较低,山核桃、茶叶与笋是主要作物,年产值受限;现存1家农业开发公司,2个产业区,农业经营模式以一二产结合为主。单一的农业资源利用方式,限制了景中村经济发展。②旅游资源未整合,发展潜力不凸显。景中村本底具有良好的文化潜力,据调查村内传统建筑具有昌西特色但大多破败。此类年代感实体是文化挖掘与重塑的基础,但缺乏专业的挖掘开发与表达,难以呈现村庄历史底蕴。为接待景区散客,村民自发地开设了酒店与民宿,但规模零碎不成体系,且业态功能不丰富,导致村民旅游业收人情况随着风景区的淡旺季而上下波动,出现收入不稳定的困局。
3.2.2生活空间。①路网结构脆弱,交通秩序混乱。景中村外部交通与城市衔接脱节,缺乏便捷公共交通,乡村公交路线、站点布置也需要提升。村内干道宽4m,严重影响交通出行且存在消防隐患。现有基础设施落后,路网级配不协调,出现断头路现象,严重影响村内交通。由于生活水平提高,私家车数量增加,停车位匮乏的乡村道路系统已不适应交通需求。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交通缺乏系统可持续的规划管理,给后续的发展增加一定的困难。②建筑风貌良莠不齐,聚居环境布局混乱。大明山景中村建筑以村民自建为主,建筑形态与层数管控不严格,导致乡村建筑外立面形式混乱,部分建筑层数过高,破坏天际线,缺乏景中村特色。为扩大房屋面积,村民利用主屋周边空地私自搭建,出现建筑占地面积大,内部空间利用率不高,外部空间布局混乱的情况。其中违章建筑面积约26427m2,占建筑总面积的49%,导致建筑密度过大,生活空间闭塞、拥挤。③公共开放绿地匮乏,基础配套设施简陋。全村公共开放绿地匮乏,无法满足村民日常活动需求。与此同时,村内基础设施配备简陋,缺乏防震减灾工程、基本环卫设施以及市政管道系统。现场调查采访过程中,75%的受访者认为村庄内部用于活动的公共空间不足,86%的受访者认为村中的基础配套设施亟需改善,以满足村民以及游客对生活空间的需求。
3.2.3生态空间。①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脆弱。植被覆盖率高,高达85.4%,据统计大明山风景区的负氧离子浓度高达8000个/cm3,但是周边山体林相单一,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全村仅有一条地表水溪穿村而过,村内老河道为直立式硬质驳岸,出现外立面剥落、开裂以及部分塌陷的现象,且硬质驳岸对河水自净能力以及河道两边生物物质交换有一定影响,河道修复与软化迫在眉睫。②人为干扰严重,聚居生态破坏。村内基础设施匮乏,村内生活方式原始,村民生活、生产用水未经处理,直接以地表水的形式进入村内主河道,顺势污染聚居周边的农田与山林,同时村内缺乏垃圾回收点,生活垃圾堆积,增加了生态空间保护的困难。
3.3大明山景中村空间优化策略
大明山景中村属于浙西山地聚落,依靠大明山风景区的背景资源,拥有良好的生态旅游价值以及文化历史背景,“保护”是战略规划显著的特点,需要建立在一个更为完善的保护体制上,因此在空间优化过程中,根据其自身禀赋的优势,因地制宜,从生产空间梳理引导、生活空间改善优化以及生态空间修复提升3个方面提出优化策略。
3.3.1生产空间梳理引导。①优化耕地风貌,联动三产经济。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2017年,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同时增加建设用地指标。田园综合体是新型的经济组织模式,通过三产联动,可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如图1所示)。为发展景中村经济,助推三产联动,规划利用现有耕地打造大地景观,增加农产品加工观光工厂,在符合农业用地属性的情况下,保证有机特色农产品的产量,同时添加生态休闲、旅游度假、民宿集群等新的经济收入来源。②挖掘历史文化,打造沿线景观。充分响应全域旅游号召,通过挖掘大明山景中村的历史文化背景,利用现有12棵古树、7座老桥以及6个传统房屋为本底,与大明山风景区文化背景呼应,村道沿线系统地布置景观节点,营造独具仪式感的历史文化氛围,供游客停驻拍照留念,浓缩村庄传统文化记忆点。沿线景观节点对大明山景中村的历史文化提炼后场景再现,对历史传承与发扬起到重要的媒介作用。
3.3.2生活空间改善优化。为了符合景中村发展政策要求,提升景中村基础设施配置等级。将现有建筑分为3类,分别为质量较好近几年新建的“一类建筑”,建设时间较久、部分存在破损情况的“二类建筑”,以及建筑质量较差,多为一层辅房且数量较多的“三类建筑”。结合聚居布局现状,提出“拆、留、迁、改”4个改造策略。①提升交通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通过拆除违章搭建的“三类建筑”26427m2,迁移影響交通与规划布局的建筑2427m2,共扩大2处道路转弯半径,拓宽2km村道,新增1165个停车位,其中旅游巴士停车位395个。很大程度地提升了交通基础设施,通过增加巴士停车位,对后期公共交通系统的引入提供了可能性。②提炼建筑特色,控制建筑风格。大明山景中村属于昌西片区,通过分析建筑风格,提炼出“双坡屋顶一字屋,白墙黑瓦石库门,砖挑檐口门上窗,实木结构门板墙”的特点。根据建筑布局特点,通过集体征收的形式,保留特色传统建筑201 0m2;后期根据提炼的昌西建筑特色,将元素体现在建筑风貌上,改善“二类建筑”面貌,提升街容镇貌16198m2。③营造开放绿地空间,组合庭院景观空间。为满足开放绿地服务半径的规范要求,结合相关上位规划的用地属性,注重开放绿地空间的营造,增设口袋公园、滨水步道、景观农田等休闲生活空间,满足村民的归属感与引发村民的自豪感。
通过合理规划布局,利用房前屋后打造为庭院景观空间。为了解决庭院数量多的问题,采用模块化庭院设计的方式,结合合理创意组合,对功能模块的不同组合形成各具特色的庭院,满足不同使用人群的需求。增强了村民的获得感,也为后期民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3.3生态空间修复提升。①建设基础市政,完善配套设施。建立完善的雨污管道系统,实现雨污分流,减少地表径流污染;规范户外缆线违章架设行为,建设地下综合管沟,实现上改下工程建设;对现状环卫配套改造提升,每70m服务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实行垃圾分类,起到环境保护作用。②修复河道驳岸,改造风景林林相。清理河道淤泥,疏通河道来恢复河道泄洪能力,并建设水闸用于平时补水与汛期强排;驳岸坍塌部分改为层级生态驳岸,河道适量拓宽,促进水体自净能力;引入乡土树种,改善约69hm2的林相结构,以形成较稳定的含常绿树种成分的复层混交森林群落,增加树种的多样性,丰富森林绿景,进一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景观质量。
4结语
景中村借助风景区资源优势,在乡村振兴与全域旅游政策实践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三生”空间是乡村发展的载体,因此对景中村的空间优化提升尤为重要。以杭州市临安区大明山景中村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了景中村发展的困境与机遇,就大明山景中村“三生”空间存在的问题,分别从生产空间梳理引导、生活空间改善优化、生态空间修复提升3个方面提出空间优化策略,为景区依托型村庄建设提供借鉴。
(收稿:201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