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学习,从“鱼”到“渔”的嬗变

2020-08-11 14:23张明华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自主学习信息技术

张明华

[摘要]自主学习是学生的一种有意义的信息技术学习方式。在学生自主性信息技术学习中,教师要创设情境,运用任务驱动,对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予以评价。自主性信息技术学习,能改变信息技术学习程式化、碎片化、形式化等现象,实现学生信息技术学习从“鱼”到“渔”的嬗变,进而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起来。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鱼渔嬗变

[中图分类号] 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7-0090-02

信息技术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學生自主学习,从“授之以鱼”转向“授之以渔”。自主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方式,是回归学生主体、回归实践本体、回归人本性的学习方式,能改变信息技术学习程式化、碎片化、形式化等现象。自主学习,能增强信息技术课堂互动,能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活”起来,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充溢文化味。

一、创设情境:构筑信息技术学习的“渔场”

“场”是一个物理学术语。所谓“场”就是“同构共生的事物或事件整体”。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构筑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渔场”,让学生产生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求知欲、探究欲。情境是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脊梁,好的信息技术情境往往能引导学生走向“发现之路”、通向“探究之途”。

比如教学《设置文档格式》,我们让学生自主选取、输入一段对自己有意义的、感动自己的文字。如此,学生对美化的文档就会更在意、更上心。学生在设置文档格式中,会产生一种美的追求,比如改变文字的字号、颜色等。正是有了这一鲜活的素材、情境,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由于学生对字体、字号是第一次触碰,因而没有太多的感性认识。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尝试,在不同字体、字号的尝试中,学生会逐步形成一种美感。他们会选择自己合适的字体、字号、颜色,会自主设置文字、段落格式,会自主设定上下左右的页边距,变化文档的宽狭,等等。通过自主性学习,学生对不同倍数、磅数的行距,对文字环绕、对齐方式等形成感性认识,从而增进学生对段落文字、整体文档文字和谐、悦目的感觉。情境,点燃了学生信息技术探究性学习的火花,学生对快捷键、视图、格式刷等的操作逐步娴熟起来,会越来越熟悉开始、插入、页面布局、视图等菜单下的子菜单的具体内容,等等。当学生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下课也不肯离去。

在情境中,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不再是“被动”的,更不是“虚幻”的,而是“感性”的、“可触摸”的。作为教师,要善于发掘、提炼技术背后的本质、方法,从而潜移默化地启发、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生与信息技术学习内容真实相遇。这里构筑了一个学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场所,学生的信息技术思考、探究潜质获得深度开掘,其信息技术学习生命呈现出勃勃生机!借助于情境,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视域得以打开、得以敞亮。

二、任务驱动:经历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经历信息技术学习的“过程”。“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将“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信息技术教学转变为“问题解决”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教学。通过任务,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合作交流。

任务驱动的根本特质是“以任务为主线”,将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结合起来。通过任务驱动,可以将教学目标具体化、精准化地予以落实。比如教学《插入图片》,笔者首先通过两篇内容相同的文档进行比较,其中一篇文档是纯文档,另一篇文档插入了相关图片。学生发现,插入图片的文档更能吸引人的眼球。那么,如何在一篇文档中插入一个图片呢?学生自然生发出这样的问题,而这个问题也就成了本节课的一个具体的任务。为了助推学生的自主性学习,笔者将任务具体化,形成了一个任务驱动链:“插入”→“图片”→“来自”→“图片修饰”等尝试操作。学生循着这样的任务,展开自主性信息技术学习。不同的学生选择了不同地址中的图片,对图片进行了不同的修饰,因而构建了一幅幅作品。有了插入图片的教学,学生会对插入图标、插入表格、插入形状等相关内容进行自主学习,形成了学生丰富多彩的插入操作。这些操作,不仅开阔了学生的WPS学习认知,更增强了学生操作WPS软件、运用WPS软件进行办公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学生优秀的作品,笔者借助“投影”,将其展示出来。如此,既给没有完成任务的学生以积极启发,同时又让完成任务的学生不断地对文档图片进行修饰,从而让学生认识到插入图片的美观性、合理性。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发生兴趣”。任务驱动让学生尽其所能,充分发掘自我的学习潜质,对信息技术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在任务驱动学习中,学生充分地感受、体会、思考、理解、总结,形成一种主体性彰显的信息技术学习样态,这样的学习样态是高质量的。

三、激励评价:蓄积信息技术学习的“动能”

评价是信息技术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激励性的评价,能蓄积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动能”,能让学生产生信息技术学习的持久需求。德国著名教育家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通过激励性信息技术学习评价,能让学生的表现欲得到关注,能让学生的差异性得到尊重。以激励评价为根基的信息技术学习,能反哺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理解,从而促进学生提升信息技术学习力,生成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一些信息技术学习“大虾”,由于对信息技术学习发生了兴趣,因而“玩”得精通,对信息技术学习内容能驾轻就熟;而另一些“菜鸟”,由于平时不触摸电脑,导致他们甚至不知道什么是单击、双击等。作为教师,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尤其是评价,不能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比如教学《插入超链接》,有学生能熟练进行操作,让演示文稿自由跳转,而有些学生不知道超链接的对象,不知道超链接的地址,不知道如何进行超链接,等等。作为教师,要对后进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予以帮助,让学生了解超链接、创建超链接、编辑超链接、演示超链接。对于学生的点滴进步,要让学生积极展示。在展示超链接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更为深刻、深度地感受、体验到插入超链接的意义、价值、作用。通过信息技术学习,不断开掘学生的创造性,对于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解决方案,都要给予积极认可、鼓励。

积极的信息技术学习评价,能提升学生信息技术学习的积极性、目的性、参与度,从而让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更为有效。当我们以“情境”作为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基石,以“任务”作为信息技术学习核心,以“评价”作为信息技术学习动力时,学生的自主性信息技术学习就会焕发生命活力。

信息技术,给人的印象总是理性的、冷冰冰、技术化的。事实上,信息技术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性、工具性的学科,更是一门文化性学科。对于文化,我们不能作狭隘的理解,认为“文化”就是“人文文化”。广义的文化,还应该包括技术文化、工具文化、科学文化等。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让教师摒除“唯技术化”“唯工具化”的信息技术教学,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

(责编 韦淑红)

猜你喜欢
自主学习信息技术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
新一代信息技术征稿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