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绘本,建构儿童体的德与法

2020-08-11 14:23过金晓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20年9期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绘本

过金晓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型综合课程,以《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为理论支撑,以提升儿童品德和健全儿童人格为目标导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巧用低年级绘本式教材,厘清绘本叙事形式,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提升学习趣味和课程实施的有效性。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儿童体;绘本

[中图分类号] 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 2020) 27-0067-03

绘本是近年来深受儿童和成人喜爱的一种图文结合的叙事文体,绘本教学对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有着很强的适用性。《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能否积极有效地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关系到课程性质、目标的实现,制约着课程的质量。有效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是教师创造性教学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有效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

一、厘清绘本叙事形式

在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绘本故事主要体现为两种形式:一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说明;二是通过绘画的方式讲述。笔者将这两种形式进行归纳(表1):

二、制定绘本叙事策略

了解教材的绘本叙事形式后,笔者结合低年级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单元和课文设计情况,尊重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求,整理了一些有关绘本的教学策略。

(一)关注文本中的绘本视角

低段教学中的“绘本引入”板块适合儿童阅读,但受教材篇幅的限制,其内容无法如专业绘本书籍一样丰富。为有效利用课堂时间,笔者将教学活动中的绘本从如下几个视角进行切人(表2)。

1.参与教学环节

课文中的绘本故事,多与课文的相应环节相匹配。如二年级下册第1课的《小马过河》,在部编语文教材中恰好有同名课文《小马过河》,篇幅较长。为更好地利用短篇绘本,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小马过河》的故事作为整节课的贯穿线索,先以故事的前两幅图作为导课,讲述小马长大了要帮妈妈做事,它“第一次”驮着麦子去磨坊。

由“小马的第一次”,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第一次?你身上都有哪些第一次?”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小马的遭遇”:小马遇到了老牛和小松鼠。

生活中的每一个第一次都是挑战,也是成长和惊喜,不一样的思考方式会带来不一样的结果。学生结合故事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思考:“如果我是小马,我会怎么办?”这样的思考随即引出“马妈妈的话”:“你仔细想过他们的话了吗?只有自己试一试,才知道能不能过河。”学生得出结论:第一次要靠自己去尝试。

教学进入第三个环节:勇敢挑战第一次。笔者对学生挑战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展开策略性指导,注意与教材问题相结合,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

《小马过河》的故事在教学中是一条线索。教学时,笔者的教学思路大致为“导人故事一将学生引入故事一角色互换思考一激发学生情感一引领学生生活”,用故事引出话题,让故事融入教学之中,使学生随着故事的发展进行学习。

2.独立完成目标

文本中有一类绘本没有给读者留下结局,而是采用开放式的结尾方式。对于这一类绘本,笔者首先将其放置在独立教学的位置上,其次采用续写的方式发挥独立效用。如一年级下册第三课《我不拖拉》一课中有绘本故事《拖拉鸟》,学生学习完“拖拉一下没关系吗”这一栏目后,对“拖拉”所引起的后果有了一定的认识,此时笔者将绘本故事作为中间插入的部分放置在教学中进行讲述。为考查学生的思维、态度,明确他们所处的发展状态及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接下来采用续写的方式。

续写,即从原文出发,遵循原文的思路,延伸原文,做到中心事件不变,叙述人称不变。后续的故事发生在儿童笔下:

①拖拉鸟,很后悔。又是一个艳阳天,它忙捡树枝和垒窝。拖拉鸟,不拖拉,幸福生活就来到。

②拖拉鸟,直哀号。太阳公公未露脸,它已早起来垒窝。不怕寒风和雨雪,从此改名“及时鸟”。

在大多数续编中,学生呈现了“相似元”状态,用知错就改的心理来书写拖拉鸟接下来的命运。

从讲述故事到学生续写的这个过程是连贯不可分割的,以独立教学形式呈现在课堂中,学生的续写点亮了这一版块,也从另一个侧面表现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价值认同。苏格拉底曾提出“知识即美德”的论断,只有深入理解苏格拉底所说的知识是什么,才明白知识为什么会成为美德。

学生的“即时性经验”需要转换为“日常性经验”,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几本关于“不拖拉”的繪本故事:《谁偷走了我的时间》《假如再给我三天时间》《我的一天》。

3.链接生活经验

直接经验是与学生亲身经历相关的经验,这种经验往往与个人的情感、价值认同有关。想要维系学生正向的价值认同,就必须将他们的文化学习(即间接经验)与个人直接经验连接起来。

在低年段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一部分绘本没有经由动植物的“表意描述”,没有经由神话寓言的构思,而直接对某类学生群体进行细致刻画。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上册《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时,采用“绘本延伸一链接生活”的方式进行教学。大部分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课余时寻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但仍有部分学生寻友困难。这部分学生有胆小腼腆者、顽皮捣蛋者、表里不一者,交友过程充满坎坷,与他人不时会发生矛盾或者小摩擦。

这部分“寻友困难户”的出现为笔者的教学提供了新的契机,教材中的《交朋友》这个绘本故事就是解决问题的钥匙,而故事中的小猴子也代表了生活中某一类人。如下:

绘本故事呈现了生活问题,暴露了生活问题。在学生间接经验的转换中,笔者有的放矢,具体指导、帮助学生学会交朋友,学会和朋友相处。

(二)自学绘本材料

根据绘本在教材中所占的比重、绘本所属类型以及与学生生活的关联程度,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如一年级下册第5课《风的朋友》、二年级上册第13课《傣家竹楼的传说》、二年级上册第14课《马头琴的传说》等。

(三)探索文本活用的绘本秘密

低年级道德与法治教材在编排上几乎都是以四个版面为一课进行教学,简单的画面和浅显的文字成为教材构成的主要元素。那么,如何提升一堂课教学的时效性?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深入浅出地教学?

专业绘本书籍指向性强,十几页的故事内容只需要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而由于种种限制,教材中的绘本制作在篇幅上大大缩减了,“借力使力”成了笔者提升效果的方法。

1.音乐创设意境

音乐是人类最美好的语言,可以表达情感,可以表现情绪,可以舒缓心绪,可以释放心灵。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帮助学生走进情境。如教学一年级上册第2课《交朋友》,在讲到小猴子时,笔者插入一段《找朋友》的音乐,欢快活泼的音乐声点燃了学生的情绪,他们的脸上带着浅浅的微笑,想象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玩耍的画面。又如,教学一年级下册第5课时,笔者用一首《风的呢喃》歌曲配合绘本讲述,学生时而感受春风拂面,时而感受电闪雷鸣,时而感受雪花漫天飞舞……音乐创设的情感元素走进学生的内心,引起了他们情感的共鸣。

2.图片对接生活

如二年级下册《小水滴的诉说》中有一个绘本故事《爷爷家的洗脸水》,对这样单一的故事表述,生活在江南水乡的学生是无法体会缺水的痛苦的。课堂上,笔者加进了几张大西北儿童的生活图片,干涸的土地、死亡的鱼虾、因缺水而嘴唇起皮的孩童,使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他们意识到缺水的严重后果,决心要从自己做起,节约水,珍惜水。笔者适时出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第八条予以法治支撑。真实的生活是连接学生情感的紐带,学生有时候会缺少生活体验,却不缺少生活感受。生活素材是上好道德与法治课的一大武器,教师应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

3.故事别样呈现

看和听,这样静态的学习方式有其优势和独特性,而动态的学习方式也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加以利用,以便于学生在互动中产生新的体验。如在二年级下册第15课《坚持才会有收获》的教学中,笔者结合“我们都坚持过”这一绘本内容,邀请数位“坚持之星”上台展示,他们展示了自己坚持绘画、跳舞、长跑、朗诵等故事。听别人的坚持事例是一种学习过程,说自己的坚持事例是一种展示过程,回忆自己的坚持过往是一种巩固过程。这样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绘本,激发了学生坚持的热情,将学生的情感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4.话题共享共用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的教不能够仅仅停留在对单个故事的理解上,这样的理解作为教学的起点更为实用。同一个话题既是原有绘本的生成,又是实际问题的本源,道德和法治课要指向学生生活,指向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如一年级上册第12课《早睡早起》提到一个人睡觉的方法,分别有先让小灯陪睡一会儿、先让妈妈陪睡一会儿、先让“好朋友”陪睡一会儿……在学生阅读之后,笔者引导学生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绘本话题结合起来。

师:同学们,你们学会这些单独入睡的方法了吗?有很多同学非常勇敢,平时都是一个人睡觉的,你们愿意和大家分享你们的方法吗?

1:平时睡觉前,妈妈会给我准备一杯牛奶,喝了牛奶以后,我发现自己睡得更踏实了,一个人睡觉也是香香的。

师:一杯牛奶喝出一个安稳觉。

2:睡觉前,我会读一些书,看着看着就睡着了。

师:读书让自己的心更静。

3:我哥哥很小的时候就一个人睡觉了,为了成为哥哥那样的孩子,我一直告诉自己要做个勇敢的人,于是坚持一个人睡觉。

师:一个好榜样能鼓励自己一个人睡觉。

在这样的师生对话中,绘本和生活共用一个话题,实则也是绘本“抛砖引玉”,通过已有的几种方式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通过记忆搜索自己能够感受到的、观察到的、经历过的生活经验与资源,和教材话题一起展开。这样教学不仅加深了学生对绘本的认识,更提升了自己的生活经验,使自己获得进一步成长。

(特约编辑 木清)

猜你喜欢
道德与法治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绘本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绘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