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建玉
在胸部放疗科工作的11年里,我见证了无数确诊或待确诊的肿瘤患者。遗憾的是,其中有极小一部分人的病情,最后会演变成一张又一张死亡通知单。
常言道:医学殿堂永无止境。但在目前医学没法到达的地方,还是伴有些许无奈,我们经常闷着头“不择手段”地施救,但最终还是跑不过死神。
2019年下半年开始,科室全面推广安宁疗护的理念,此前,我见识到太多患者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情景。“住进你们这儿的人,最后把钱花光了,把罪受够了,人也就走了,这样值得吗?”一位肿瘤晚期患者在心情极度失落时,曾这样跟我抱怨过。
记得2018年初,一位60岁患食管癌的阿姨,因食管破裂最后引发大呕血。她满脸倦态和无奈,身上插着胃管、输氧管、输液导管、心电监护仪等各种导管与线路,加之呼吸困难、哽咽停滞……每天无休止的疼痛和全身的各种不适症状,让她几近崩溃。我能做的就是为她擦拭,安慰她。她精神状态较好的时候,偶尔也會向我倾诉:“其实,我早就活够了,现在多活一天,都是为儿女们活着,做父母的就是这样,一辈子都在为儿女们操心,就算临终了也还是一样。”在生命的最后几天,她受够了每天这样的生活,渐渐开始拒绝打针,并拔掉身上输液的导管。家属不得已,只好给她办理了出院手续……
其实,处于生命最后阶段的患者,最理想的状态,就是由患者自己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方式治疗和护理自己,减轻痛苦。然而大部分临终患者,往往已经没有自己做选择的权利,是否抢救只取决于家人的决定。
有人在ICU里苦苦挣扎着离开,与死神做着无济于事的斗争,在救与不救的两种选择里徘徊,也有人在安宁病房以自己的意愿度过余生最后的时光。
2020年初,退休的张老师被诊断出左肺恶性肿瘤后入住我们病区。在一个下着暴雨的下午,他心平气和地对我说:“生命无常,我觉得人生在世就要留足尊严和体面,哪怕是到了该谢幕的时候。而肿瘤也只不过比其他病来得更加凶猛而已,没什么可怕的。”张老师的言语间,透露出自己临终阶段的期望与看淡生死的勇气。
3年前,琼瑶的生前预嘱在网上引起了很大的讨论,她要求“有尊严地死去”,临终前不抢救、不插管、不干预自然死亡的过程。而如今张老师也会“同情”那些在病房里,在生命最后阶段仍在死神手里苦苦挣扎的人,“蚍蜉撼树,无济于事”。
张老师在住院期间,每天坚持自己的习惯,翻看书籍,偶尔玩玩手机游戏,累了就到医院的小花园里散步,坐在阳台上看着窗外的世界,随着日落一起沉寂下去。每一天他都对我笑脸相迎。
后来,他的力气一天不如一天。渐渐地,他不能走动,甚至不能下床,到最后,他浑身发烧、疼痛,已经听不见任何声音,只能通过摆手和摇头来示意。即使在此刻,张老师仍没有接受过放疗。有一天他的老朋友来探望,问他女儿:“在这儿不接受治疗,什么也不做,有什么意义呢?”彼时,同为知识分子的张老师的老伴回答道:“非常有意义,老张来到这里之后,老头子整个人都轻松了,坦然了,这让我们全家人心里都很宽慰。”
老朋友告别时,摆了摆手说:“在他的身上看到了生命的尊严。”通过学习安宁疗护的理念,我明白了:安宁疗护并不是让末期患者等待死亡,而是避免他们在追求“治愈”和“好转”的虚假希望中苦苦挣扎,让心灵背负更重的创伤,而是要在最小伤害和最大尊重的前提下,让他们生命的最后时光舒适、体面、有尊严。
当死亡近在眼前时,我们可以选择拥抱的方式。安宁疗护是医学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让离别这一痛苦时刻有了温情。我们应当给患者更好地传递生命关怀,帮助更多的人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死亡,珍爱生命、感恩生命,从而学会更加热爱生命,热爱生活。
跑不赢死神,那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留足尊严!面对死亡这一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我们要做的,真的还有很多很多……
(潘 赟、胡 丽 整理)
(编辑 杨小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