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玉花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把“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而统编教材将18个“学习任务群”作为教学内容,其中一个就是“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这对语文教师来说是一种新的挑战,如何把整本书阅读理念落实到教学中,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虽然统编教材还未在宁夏地区开始使用,但新教材体例已经成型,我们在学习新课标的同时也在积极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现将我校在整本书阅读策略方面做出的一些积极探索,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交流,以求大方之家批评指正。
一、借助“书香校园”建设为整本书阅读创设氛围
自从2017年学校新的领导班子成立以来,校领导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素养,在校园内开展“书香校园”建设已经成为我校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学校优化整合校内资源,为学生开放了校图书室和阅览室,在每个班级摆放了书架,陈列了相应的阅读书籍,同时,还大胆探索在学校设立了“阅读试点班”,以期通过三年的阅读试验,探究阅读对学生整体素养和考试成绩带来的变化。学校为“阅读试点班”投入了5万元的书籍,分门别类地陈列在6个书柜内,在班级内形成了一个小的图书室,以便学生随时随地阅览。在“阅读试点班”成立的第一个学期,班内学生对阅读产生了从未有过的浓厚兴趣,班级学生平均阅读量达到了18本书,有个别学生的阅读量更是达到了38本,这些令人欣喜的表现都是因为学校在校园及班级文化建设中的巨大推动作用。班级就是一个小型图书馆,四周都是书籍,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又怎么会不爱上读书呢?现在,这个“阅读试点班”已经到了高三阶段,学生对阅读的热情依然不减,热爱读书的习惯也继续保持着,这个班的语文成绩在平行班内也是名列前茅。这些成绩都得益于学校一贯坚持的“书香校园”建设,它为学生的整本书阅读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立足小课题研究为整本书阅读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我校自成立教学科研中心以来,立足学校实际,从学生学情出发,本着解决教学中实际存在的问题的宗旨,要求各学科教师每个学期以年级为单位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课题要有研究价值,并且能解决实际问题,一个学期一个小课题。我们语文学科部充分结合学校教科研中心的任务安排,在三个年级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我们的做法是在每个年级确定研究任务,一个学期一个小任务,三个年级分别承担不同的任务,学期末进行总结汇报,如果一个学期内任务完成不了的,可以延续到下一个学期继续探索研究。这样做的目的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研究,分解任务,教学时间有延续性,每个学期为一个阶段进行总结,形成理论基础。比如,上学期我们给高一年级语文学科组分配的任务是“整本书阅读中学生阅读书目的选择研究”。这个小课题就是让老师从学生的实际阅读情况出发,推荐给学生阅读哪些书目,哪个层次的书目适合我们的学生阅读,并最终能引导学生喜欢阅读,走上自主阅读之路。高二年级语文学科组分配的任务是“以学校图书室为阵地开展读书分享交流研究”,这个课题依然是在围绕整本书阅读展开,选择在高二年级,也是在学生有了一定阅读量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会读书,读好书,对学生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读书心得进行探索,以期更好地引领学生深入阅读。高三年级语文学科组分配的任务是“教师指导学生如何有效阅读研究”,结合高三学生备战高考的需要,指导学生如何快速有效地掌握阅读的要领和技巧,主要集中在阅读方法的研究上。
三、落实课堂阅读教学任务为整本书阅读提供广阔的实践土壤
新课標对“整本书阅读与研讨”的要求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提升阅读鉴赏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入学习和思考,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语文课上如何落实整本书阅读这一任务,我做了如下尝试:
1.教师要深读
叶圣陶先生曾说“在阅读一事本身,教师没给一点帮助,就等于没有指导。”因此,要引导学生读好整本书,教师在给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教学之前,自己首先要真正会读整本书,深读整本书,从而获取自己真实的感觉和认知,这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自己有感觉,在和学生的交流中也才能有共鸣,讲课才有感觉,有温度。例如我在给学生分享路遥的《平凡的世界》这本书时,书中的情节同学们都已经读过,也很熟悉。我将自己对这本书中活着的意义与我自己的一些真实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去谈路遥笔下人物的命运,生活的艰难,生命的不易,以及我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我的生命观等等。学生在听我的分享时非常投入,他们也在思考,在课后和我的交流中也称赞我思考的深刻。我也顺势启发他们:有很多好书不是为了功利的目的而阅读,而是为了整个阅读的过程,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就会得到很多乐趣和思考,我们应该把读书培养成为一生的习惯和最好的生活方式。所以,教师要有对整本书的深读,才能讲出学生喜欢听的、有温度的课。
2.学生要真读
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就是要给学生阅读后的交流机会和空间,让他们畅所欲言,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思考表达出来,让学生体会到读书的乐趣和成就感,也才能真正意义上让学生喜欢上阅读。例如我听过一位教师的一节《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观摩课,她让同学们就红楼梦中聚会宴饮的场面做了统计梳理:前80回主要的宴饮场景包括哪些类型?各对应哪些回目?主要参与者都有谁?有哪些主要活动?然后请学生来分享他们的梳理成果。学生把学案表拿出来,我看到上面密密麻麻、工整仔细地写着自己的阅读理解。该教师对《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教学点都十分精妙,课堂教学的实效也很突出。学生讨论热烈,老师观察参与。小组发言人积极而高质地发言,语言流畅,有理有据,条理分明,层次清晰,三个同学都在5分钟以上的陈述。有人从人物形象、情节铺垫、作品主题的角度说,有人从对作品内容、大观园的格局等角度进行探究,还有的认识到这是作者生命态度、精神世界的一种体现。在学生的发言中,老师对学生发言中的错误点、模糊点及时进行纠正,还补充了书中有关生日宴会的内容,让学生探究贾政、宝钗、凤姐的生日有什么不一样的写法和寓意,引导激发学生再进行深入细致的阅读。下课铃响过许久,可是学生和老师仍意犹未尽。我深深地感触到真读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能力。没有真阅读,就没有真热爱,也不可能有这样细密的笔记、全面细致的成果、精彩纷呈的课堂。
3.教法要讲究
阅读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文体,课型也要有区别,阅读方法也应当有区别,授课的重点也不一样。阅读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比如默读、浏览、快读、精读、略读、研读等等,读不同类型的书采用的方法也应该是不同的。以往的教学对此是关注不够的,老师在教学中也缺少方法意识。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我就要求自己一定要关注思考这一现象,指导学生针对不同文体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很多时候,学生面对书籍,往往只会采用同一阅读方法,比如,无论拿到什么书籍都会采用挖掘主题、概括大意、分析手法等一套固定的模式去套。例如在赏析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时,我就引导学生采用精读加速读的方法,从情节中快速梳理出书中“不合情理”的情节片段,然后让学生去精读品味这些情节,它们不合情理究竟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觉得不合情理?放在整个作品中是否合理?将这些问题交由学生自己去思考探讨,从而让学生形成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然后运用研读法,让学生换位思考,进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去,体会生活的不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将阅读和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感悟生活,从而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4.读后要写作
阅读中的思维往往带有碎片化的特点,虽有灵光一闪的创造性,但难免浮躁;而写作思维的缜密、深度正是阅读思维所欠缺的。借助写作思维来梳理、深化学生的阅读思维,应该是一种教学常态,只是我们老师在这方面思考得太少,往往简单地将阅读处理为技巧的模仿、材料的积累,而缺少对这两种思维的更深入研究。当然,我们也要注意不可功利性太强,处处都指向写作,甚至和考试挂钩,那就会煞风景,败坏学生的阅读兴趣。
整本书阅读不是简单的精读或略读,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本阅读或课外阅读,它是一种深度阅读。整本书的阅读教学效果如何,就看学生是否爱上了读书,自己能否找更多的书来读。在整本书阅读教学实践中,笔者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惑:如何在课堂上更有效地指导阅读?如何很好地将课内和课外有效地联接?如何逐步体现教学梯度?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这条路上,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不断地探索和追求,相信一定可以探索出一条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整本书阅读的好方法、好路径。
[作者通联:宁夏灵武市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