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问题诊断与矫治
想要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先要保障教学的针对性。为此,教师需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掌握问题成因,做到精准诊断、对症下药,充分发挥教学的矫治功能。本期刊登的这组文章从学习病理学的视角出发,关注口语交际、写话、习作等表达类教学,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展开分析、探析原因,并提出对应的策略。希望它们能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摘 要】教师应从学生学习的视角出发,以语文学习关键问题的内涵、产生过程、教师进行诊断与矫治的研究等为着眼点,探究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关键问题;诊断;矫治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和谐统一。长期以来,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是教师的教,而不是学生的学。为了教学的整体优化和学生的学习发展,我们必须从教学整体观出发,在重视教师的教学研究的同时,做好对学生学习的研究,了解学习问题对于学习发生的意义。
研究学生学习的关键是要弄清学生“已经有了什么”。这不仅是指要弄清学生已经学习过什么内容,掌握到何种程度及知识的认知结构如何,还包括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展开分析,对错误现象、行为、造成的后果进行透视、探析,研究学生学习时的心理变化、思维活动、行为表现(含学习习惯、学习态度、学习意志)等。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基于以上思考,近年来,我们以学生学习的视角开展了“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诊断与矫治”的研究。何谓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它是如何产生的?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对策研究?下面,笔者将对这三个问题予以阐述,并以此为着眼点,探究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的内涵
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是对小学生理解语文学科核心内容有重要影响的问题,是有助于小学生掌握并运用语文学科核心思想、方法、能力去探索学科与适应生活的问题,是对提高学习效益有重要帮助的问题。关键问题还是教师找到其他问题的突破口。关键问题的解决可以连带消除一系列附属问题。
关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
一是指向对学生发展最有价值的关键内容。就语文学科而言,所谓的关键内容就是能够体现“语言文字理解和运用”的内容。如果教师能够紧紧抓住这一点,让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来发现不同的语言表现形式,发现不同文体的特点,学习、吸收、内化优美规范的语言,并在表达的过程中,由不自觉到自觉地运用这些语言,那么,学生在面对体现崇高人文精神的文本时,就能够沉浸在文字中与作者对话,并形成积累。很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是指向引导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关键能力。2017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在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培养认知能力,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对语文学习关键问题的探析,能引导学生获得语文学科的关键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内驱力。
三是指向达成学生学习最优化的关键方式。一直以来,语文课程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之间需要磨合。对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的关注能让教师从存在论的角度,以“素养养成型”的学习方式去看待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局限在知识论层面。这一学习方式把人的学习视为一个整体,研究的是学习过程中人的变化与发展,注重的是学生的学习经历,强调的是“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它更多关注学科本质、学习能力、认知深度、学科思维模型,重在知识的创造性输出以及真实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发生。
以上三个方面,从内容到能力再到方式,自始至终彰显了“回归儿童”本位和“语言实践”本质。怎样处理好“顺应规律”和“激发兴趣”的关系、“全面育人”与“个性发展”的关系、“语言实践”和“知识习得”的关系?这值得教师深思。
二、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产生的过程
(一)从观到问,发现关键问题
1.直接观察,探求问题
直接观察是指通过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来判断学习是否已经发生,以及学生的学习有什么困难。需要注意的是观察要直接,而且几乎不包含观察者的主观推断。只有这样,直接观察才是有效的方法。当然,教师可以通过前期的研究对学生的学习形成一定的判断标准,然后利用合适的工具去捕捉学习,并用一种可分析的方式记录下来。只有教师相信每个学生身上都拥有学习的力量,相信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一个个性化的过程,观察才有意义。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切地关注学生的学习感受、反应、行为、思考、发展和成长,从而发现学生语文学习的关键问题。
2.根据回应,探寻问题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书面回应(如作业练习、测验考试、项目研究等)和口头回应(如回答问题、发表评论、提出问题等)反映出来的知识掌握水平,判断正确的学习是否发生或者学生有没有学习不到位的现象与问题。这种方法的使用相对方便,覆盖面广,是比较理想的评估学习、发现问题的方法。它要求教师相信学生正在尽最大的努力学习,任何外在因素都没有发生作用。同时,使用这种方法时,建议教师经常来到学生身边,对学生在回应过程中的话语、行为、表情等进行重点关注,必要的时候还要对学生进行访谈,收集他们的学习信息,以便了解他们的思维轨迹。
3.使用问卷,探究问题
有时候,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还需要运用多种形式,比如问卷调查,即向学生提出一些有关他们在学习方面的想法和行动的问题。学生可以写下开展的各种学习活动,评价自己的能力水平,判断自己是否经常参与这些活动。问卷是一种比较容易的调查方法。2019年9月至11月,我们向舟山市各区县和市属学校的部分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征集到300多个学生关于使用统编教材的困惑与建议。学生反映最突出的问题是很难理解部分课文的内容,而“很难理解”的主要原因竟然是学生对很多生字詞不理解。可见,问卷调查便于较快、较科学地发现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从而使教师的“教”对症下药,因材施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二)从辨到思,提炼关键问题
1.直观辨析,筛选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潜心研究学生的学,就会发现学生在学习上的很多问题。如何筛选出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这需要教师的直观辨析力,即用直觉与专业素养去判断:哪些问题确实是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哪些问题是理论上的“假想敌”?哪些问题是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哪些问题是无关发展与素养提升的“擦边球”?哪些问题是可以解决的问题,哪些问题是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解决的“硬骨头”?
2.梳理归并,整合问题
当教师通过直观辨析,筛选出有价值的问题之后,还要进行整合。首先,教师要从不同的维度,比如根据内容、数量去梳理问题。其次,一些问题在表述上或许有所区别,但在实际解决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的成分偏多。教师需要将梳理出来的问题进行归类,按照类别,对相似度高的问题进行整合。再次,教师还要细读审查,看看留下来的问题是否真有现实意义,它们在本质上还会有怎样的联系。
3.研究思考,呈现问题
问题提炼的直接成果是问题的呈现。如何科学陈述问题,值得教师研究思考。经过2019年对教师和学生的调查,可以发现小学生语文学习的典型问题有“拼音学习兴趣缺失”“拼音学习中存在方言障碍”“形近字易混淆难区别”“信息提取能力缺失”“高层级思维能力缺失”“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缺失”“习作逻辑混乱”“对素材积累及加工存在困惑”“综合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出现主体性偏移”“课堂上倾听不足”“合作学习中参与率与卷入度不理想”“阅读品位不高”“阅读策略运用不自觉”等等。
以上发现与提炼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从“问题设想”到“行动反思”再到“改进完善”的行动研究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以学生的学习为视角,研究学生的学习;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提升学生的素养。
三、教师进行诊断与矫治的研究
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诊断与矫治的研究呢?下面以2019年舟山市各区县骨干教师团队对小学生语文表达类学习中的关键问题的诊断与矫治为例,谈谈相关的做法。
(一)确定合理贴切的研究主题
调查研究发现,小学生不管是书面表达还是口头表达,最主要的问题是兴趣不高、欲望不强、成就感缺失,叙述无重点、表达无条理、观察不细致,主题不明、情节失真、千篇一律等等。教师可以通过“论……的问题及对策”“论……的缺失与优化”“论……的困惑与应对”“论……的困境与出路”这样的主题表述,把研究的视角直接指向学生学习的关键问题,并由关键问题出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学科发展规律寻求相应的对策。这样的研究定会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关键问题,从而使教学显得有的放矢。
(二)展开充分有理的辨析阐述
提出明确的主题后,还要进行充分的阐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分析论证“为什么这样诊断与矫治”。
比如,林涛老师的《二年级学生写话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一文,針对二年级学生写话存在的问题,进行成因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仔细研读对策部分会发现,每一项对策以及对策中的每一个方法都是层层递进、有机联系的。写话教学设计和学生的心理特点真正融合在了一起,使写话教学效益得以增强,学生的写话能力得以提升。
又如,潘海英老师的《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学习问题诊断及优化策略》一文,针对低年级学生在口语交际学习中存在的“交际兴趣不浓,交际技能不强,交际自信不足”等现象,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策略:创设生活情境,唤醒交际需求;开展精准训练,提升交际能力;实施有效评价,树立交际自信。三者是一个互相关联、融合贯通的整体。
(三)进行结合实际的修正完善
研究的目的在于关注教育实践,真正为学生的发展助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增加自己的实践智慧,改进实践研究的途径。
比如,唐凤老师撰写的《高年级学生习作选材能力缺失的表现、归因及应对》一文,介绍了“先写后导,尊重真实学情;边写边导,给予直接帮助;再写再导,落实选材效果”的做法。其中,先写后导的模式指教师不做太多预设,先让学生审题、选材,再根据真实的学情,调整教学。边写边导的模式指学生写作时,教师及时巡视、即时反馈,让学生的“写”与教师的“导”同步穿插进行。再写再导的模式指学生在原先的基础上自我修正改进,形成选材自觉,并通过自评互评的方式落实习作目标。可见,教师要做的是系列化、层进式的研究,它可以无限地延伸拓展,直至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化。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基于“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诊断与矫治”的研究还要努力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导向性。教育要着眼未来,着眼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我们的研究是站在学生的立场、聚焦学生实际获得感的教育教学研究。从目标达成上看,指向的是核心素养;从方式方法上看,构建的是学本课堂。这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第二,科学性。教育要遵循学科发展和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教育的专业性就体现在科学性上。小学生正值语言学习与运用的关键期,因此,加强教育的科学性格外重要。为此,阐述、辨析应以当代先进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为基础,力图彰显小学语文学科教学的基本规律。
第三,实用性。经过实践论证的研究才是真正富有成效的研究。研究要基于学情,从“现状分析”“问题归因”“改进策略”等方面展开。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案例,引发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并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真正实施“从学生中来,在学生中做,到学生中去”的研究。
在2019年全国中小学课堂改革风向标年度论坛上,有专家指出,课堂上每个学生都可能面临不同的学习困境:学困生常常处于虚假学习状态,中等生陷于表层学习,优秀生则是在进行重复性学习。从这个角度讲,“小学生语文学习关键问题诊断与矫治”真的是一项很有意义的研究,它让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让学生亲历学习现场,经历学习过程,不断提升为未知而学、为未来而学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宋秋前,钟玲玲.小学生语文学习问题诊断与矫治[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3]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小学语文教学关键问题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申克.学习理论[M].何一希,钱冬梅,古海波,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5]吴亮奎.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1979-2009)小学卷[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6]汪潮.语文学理:语文学习的心理学原理[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7]薛峰,曹刚,范飚.素养与经历——上海市中小学语文学科课改30年[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8]夏雪梅.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观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舟山教育学院 316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