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安艺菲(上海市徐汇区康沁幼儿园) 编辑/丙丁
“老师,我家孩子年龄小,你多多照顾照顾她!”
“老师,我家孩子比较内向,你上课多多让他回答问题啊!”
“老师,我家孩子调皮得厉害,你多多管住他!”
“老师,我家孩子特别胆小,你多多给她点机会呀!”
记得刚上班的第一年,每天把家长的“多多”嘱咐牢牢记住,并且按照要求做就是我每天上班最重要的事。可是,经过这七八年的工作后,对于这些“多多”圣旨,在认真听取的同时,我也开始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难道这些所谓的“多多”真的对孩子有帮助吗?下面是我对孩子教育的一些新的认识与思考。
轩轩是一个相对于我班其他孩子来说动手能力稍差的孩子,在一次剪纸活动中,很多小朋友都把作品做好了,正当我要小朋友分享交流的时候,听到轩轩带着哭腔委屈地说:“安老师,我做不好,你帮我做吧。”
午休过后,和往常一样,女孩子们依次等待梳头发。突然从远处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喊叫声:“老师,她插队!”我抬头一看,又是晗晗!这孩子性子急,总和别的小朋友发生摩擦。这不,两人又因为谁排在先而僵持不下,拉拉扯扯,谁都不愿意撒手,嘴里都念叨着是自己排在前的。
在美工区里,我们为孩子准备了各种颜色的手工纸。一开始他们各自剪着,小怡剪了一朵窗花,其他孩子也跟着剪窗花。剪着剪着,甜甜拿起一张正方形的纸问小怡道:“我爸爸问我正方形四个角剪去一个角还有几个角。我知道有几个角,你知道吗?” 小怡想了想说:“还有五个角。”甜甜哈哈大笑,说:“不对,有三个角。” 小怡急了,大声说:“五个,就是五个。”
案例一中,当我一听到轩轩的求助,我脑中就马上浮现出了孩子他妈妈的嘱咐——“老师,我们家轩轩动手能力差,你多帮帮他吧”。刚要准备上手,我又马上放弃了帮助他完成作品的想法。这时,我放慢语速,轻轻地告诉他:“不要怕,你只是动作慢了点,老师再给你一点时间,相信你一定能做好的。”听到这话以后,轩轩渐渐停止了哭腔,还对自己说:“嗯,我一定会做好的。”虽然最后轩轩还是没能及时在课上完成作品,但是我发现,他把这张作品一直记在心上,当天所有的自由活动时间,他都主动一个人继续完成作品,最后在放学之前,他终于笑着向我炫耀道:“老师,我剪好了。”
之后的每次操作活动中,轩轩虽然一直没能成为那个做得最快的孩子,但是他一直在慢慢努力,赶上其他孩子的进度。我想,这简简单单的一句鼓励,才是孩子所真正需要的。所以在与孩子共同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千万不要嫌孩子拖拉时间而帮孩子做,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和探索。
在案例二中,当我刚想走过去解决纠纷,突然想:类似这样的争执事件常常发生在晗晗身上,每次我都得出面帮她解决矛盾,现在她也是越来越依赖我!长此下去,肯定是有害无利。这次何不就叫她自己学习一下如何解决与别人的矛盾呢!于是,我走过去,没有向往常一样帮她们解决,而是直接对她说:“之前都是我帮你解决问题。这次也该换你自己处理了。如果你解决不好,你们两个今天可要自己梳头了哟。”
我故意转过身去继续梳头发,把她们“晾”在一边,给她俩解决问题的空间。果然,她俩看我一走,也不拉拉扯扯了。这时,我偷偷注意到是晗晗先放的手,她气呼呼地转过头问旁边的涛涛:“你看见没有,明明是我排在前面的!她插队了对不对?”涛涛犹豫着回答道:“我看到是她一直在这里的!”晗晗更是不服气了,又跑去她的好朋友那里,拉着她的手说:“你去告诉她们,是我先排到的!”就在晗晗到处求助无果,又要开始急躁发脾气的时候,端木拉着菲菲的跑了过去,说:“晗晗,你刚刚跑来后面找菲菲玩的时候,梅梅才自己排上去了。”晗晗一听,脸瞬时红了。我们班的常规之一就是排队的时候如果擅自离开,就要回到队伍的最后去等待。她在等待扎头发的时候跑去找队伍后面的菲菲玩了,梅梅看到了,就自己往前排了。果然,晗晗羞愧地低下了头,默默地走到了队伍后面,再也不乱跑了。
通过这件事情,我发现给孩子一点空间,让他们自己主动地寻找原因、发现问题、解决矛盾,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地认识到自身的问题,比老师单方面的说教要深刻得多。让孩子自己去发现他的过错,一定程度上锻炼了他们矫正不良行为、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也能让他们树立和增强一些正确的意识,在今后避免类似错误的再次发生。
案例三中,当我听到孩子的争执声,我走过去问明原因,对她们说:“吵架可不能解决问题,动手剪一下,不就知道了嘛。”甜甜先动手在正方形纸上剪下一个角,变成了三个角;小怡也剪掉了一个角,剩下五个角。剪完后她们笑了,原来她们说得都对,我请她们再试一试,能不能找出新的答案。过了一会儿,她俩告诉我还可以把它剪成六个角、七个角。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想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所以,我非常希望看到孩子之间有意见冲突而发生争辩,因为从孩子们的争论就可以发现他们对问题有思考、有认识。他们这种对已有答案不轻易接受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所以,“给孩子多一点”,到底要多的是什么?只有找到孩子真正需要的那些“多”,孩子才能飞得更高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