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梦怡 王玉楼 周剑平(上海瑞金医院) 编辑/一帆
刘梦怡
上海瑞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呼吸重症监护室护士,METS测试二级,获GCP证书。
朱师傅从公厕出来有点头晕,保洁员搬了小木凳让他坐着。不到一分钟时间,朱师傅从凳子上跌落,昏倒在地,脸色已经变了,但胸口还有起伏。保洁员立马拨打120,然而等急救人员赶到时,证实朱师傅已经死亡……
深圳一位30多岁的妇女晕倒在深圳地铁站,昆明一个13岁溺水的儿童……他们都是在医生到来前10多分钟因为无人抢救而身亡。路过的行人有很多,有的驻足观看,有的报警,有的匆匆而过,不是他们不想救助,可能是没有一个人懂得急救知识……
这些患者均是在救援人员到来之前就没有了呼吸和心跳。其实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这种案例,这一幕幕血的教训都在警示我们:每位市民都应掌握心肺复苏。
据统计,我国每年大约有54万人死于心搏骤停,每天约1 500人死于心搏骤停,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个人死于心搏骤停,其中80%的心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目前,我国院外心肺复苏的成功率不足4.5%,而发达国家可达47.5%,这一现状亟待改变。
急救最基本的目的是挽救生命,而瞬间危及生命的则是心跳、呼吸的骤停。心脏骤停患者如果得不到抢救复苏,4-6分钟后会造成脑和其他人体重要器官组织的不可逆的损害。从发现患者到救护人员到场,所需要的时间往往超过10分钟,若及时采取正确有效的复苏措施,患者有可能被挽回生命并得到康复,因此心脏骤停后的心肺复苏(CPR)必须在现场立即进行。我们都认为抢救患者是医生的责任,和普通老百姓关系并不大,但是80%的心脏骤停发生在医院以外,第一目击者是身边亲人、朋友、同事或陌生人。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能正确实施心肺复苏,就可以挽救一个生命。因此,在公众中普及心肺复苏对于拯救生命、促进健康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CPR就是针对骤停的心跳和呼吸采取的“救命技术”,即协调使用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来挽救心跳、呼吸突然停止的伤病员的一种救命技术。
心肺复苏的关键步骤有三步,也就是“CAB”:C,胸外按压;A,开放气道;B,人工呼吸。具体操作如下。
用一手食指和中指并拢于甲状软骨旁处检查颈动脉搏动,检查时间小于10秒。当发现人已经无呼吸(观察鼻翼的翕动或感受气流)、无意识(大声喊也没有回应,按人中也不醒)、无脉搏(颈动脉无搏动)时,马上要开始胸外按压。
让伤员仰卧在地上,头部后仰;抢救者跪在伤员身旁或跨跪在伤员腰的两旁,用一手掌根部放在伤员胸骨下1/3-1/2处,另一手重叠与前一手的手背上;两肘伸直,借自身体重和臂、肩部肌肉的力量,急促向下压迫胸骨,使其下陷3-4cm;挤压后迅速放松,依靠胸廓的弹性,使胸骨复位。此时,心脏舒张,大静脉的血液就回流到心脏。反复地有节律地进行挤压和放松,每分钟60-80次。在挤压的同时,要随时观察伤员的情况。如能摸到颈动脉有搏动,而且瞳孔逐渐缩小,面有红润,说明心脏挤压已有效,即可停止。否则在伤员没有送达医院之前,抢救不能停止。注意:用力要垂直适当,防止因用力过猛而造成器官损伤或肋骨骨折。
打开气道是心肺复苏中非常关键的一步。如果气道没有打开,人工呼吸时空气无法吹进患者的气管中,心肺复苏很难成功。打开气道的方法叫“仰头举颏法”,先将患者平卧在平坦的地方,急救者站或跪在患者的右侧,立即用手托起下颌,一手按住额头,使其鼻孔朝天,成年人的角度是下颌角与耳垂的连线与地面成垂直的角度。儿童和婴儿的角度则略小些。此时患者嘴巴自然张开,整个气道处在开放的状态。
(1)口对口人工呼吸。抢救者跪在伤员一侧,右手向下压颌部,撑开患者的口,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鼻孔,然后深吸一口气,嘴包住患者口唇,用力缓慢持续地将气体吹入。吹气量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若吹气时看到患者胸、腹随之起伏,证明肺部已通气。当患者前胸壁扩张后,停止吹起,立即放开捏鼻子的手,并迅速移开嘴,让患者胸廓自行弹回呼出空气。同法,再重复一次。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步骤应同时进行,按压30次之后做2次人工呼吸。
在患者恢复自主呼吸或救护车来之前,应一直按照30∶2 的这个频率反复循环。而在这过中,急救员休息或换人的间隔时间不能超过10秒,否则前功尽弃。如果实在没有力气,可以多人交替救助,但绝对不要停止过长时间。
(2)口对鼻吹气法。如果伤员牙关紧闭不能撬开或口腔受伤时使用该法。用一手闭住伤员的口,以口对鼻吹气。
医学急救常识应该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学校,学习抢救知识更应该从娃娃抓起。不单单是医务工作者,我们每个人都会成为挽救他人生命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