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文红
《地下水》是三年级上册《地球上的水资源》单元的第二课。本单元的重点是认识地球上的江河湖海等水体资源,了解它们的特点并知道它们的来源以及重要作用,帮助学生形成对水正确且全面的认识。本课的重点是通过猜测、阅读资料、制作水井模型来认识并了解地下水的来源、形成过程以及储存位置等信息。
本节课的主要活动是“井水探秘”任务,主要环节是小组合作制作水井模型、模拟人工降雨。从模型到真实地下土层结构,从“降雨”到真实的地下水形成建立一个合理的联系,学生分小组利用资料阅读并结合水井模型,探究讨论出真实地下水的形成及储存位置。
新课导入,聚焦主题
师:同学们,从太空看地球是一个什么颜色的星球?为什么呢?
(课件出示太空中看到的地球图片。)
生:蓝色的,因为地球被很多海洋覆盖着,有很多水,所以是蓝色的。
师:是的,地球上有江河湖海等水资源,像河流与湖泊它们都储存在陆地表面上,我们可以叫它们地表水,那除了地表水,还有没有其他类型的水?
生:有地下水。
师:你见过地下水吗?你知道哪些水是地下水吗?
生:井水,从井里打出来的水就是地下水。
生:泉水,从地下冒出来的水。
师:同学们知道得真多,地表水可以汇集起来形成河流,地下水聚集起来我们可以叫作地下暗河,地下暗河也是地下水。(课件出示井水、泉水、地下暗河的图片)我们知道了这么多类型的地下水,那喷涌的泉水和井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呢?同学们猜一猜。
生:下雨积累形成的。
生:从地底下冒出来的。
生:河流和湖泊的水渗透下去,流到地下的。
师:同学们进行了猜测,也发表了自己的想法,这些水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我们现在能确定吗?
生:不能。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井水这种地下水。首先我们来做一个水井模型来探究井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
设计意图:教师由学生熟悉的地球图片导入,自然而然地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引发学生的思考。教师让学生说说他们知道的地下水,引导学生猜测地下水是从哪里来的、怎么形成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的“井水探秘”任务打下基础。
“井水探秘”任務
1.制作水井模型
师:请小组长从信封中拿出资料卡一,以四人小组为单位阅读水井模型的制作步骤,在重要的地方勾一勾,画一画。
(小组内阅读,讨论水井模型的制作方法,教师巡视指导。)
师:在制作水井模型的过程中有没有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生:要注意放材料的顺序,先放大石块,再放小石子和沙子,最后放人造草坪。
生:注意要放均匀,不能一边高一边低。
生:在装的过程中不要将沙子撒出来。
师:同学们阅读得真仔细,真棒!为了保证大家都能制作成功,老师提前录制了一个规范操作的小视频,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
(课件播放水井模型制作视频。)
师:在你们开始操作之前,老师还有三点提醒:第一,小组成员要配合好;第二,抓紧时间,因为你们只有五分钟的制作时间;第三,保持桌面干净整洁。
(分生分组制作水井模型。)
设计意图:教师不直接讲解怎样制作水井模型,而是让学生阅读资料卡,给学生阅读、分析资料的时间,再通过小组讨论明确需要注意的地方。在学生清楚了“怎么做”的基础上,教师利用规范操作的视频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这个环节既有学生的独立自学,也有教师的帮扶教学,突破了小组合作制作水井模型的难点。
2.模拟人工降雨
师:我们有了水井模型,但是现在里面有“井水”吗?
生:没有。
师:它现在还是一口“枯井”,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让“井水”出现呢?
生:往里面倒水。
师:我们具体要往哪里倒水呢?圆筒里还是人造草坪上?
生:人造草坪上。
生:往圆筒里。
师: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呀,你们觉得到底应该往哪里“降雨”呢?
生:人造草坪上。
(大部分学生认为应该往人造草坪上倒水。)
师:在真实环境中降雨也会落在井里,但是相对广阔的土地来说落在井里的雨水实在太少了,微不足道。所以我们在模拟人工降雨时,可以忽略掉落在圆筒里的水,只往人造草坪上“降雨”。(因为水井模型体积比较小,为了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让学生明显地观察到井水渗出的现象,所以不往圆筒里加水。)
在模拟人工降雨的同时我们也要仔细观察,观察什么以及怎么观察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是怎么观察的。
(播放“降雨”以及观察“井水”的小视频。)
生:先在塑料罐外围观察“雨水”下渗的情况,再观察圆筒内“井水”的变化情况。
师:你听得真认真!视频还提醒我们要及时记录,请一位同学大声读一下实验记录单上要记录的三个小问题。
生:用箭头标出水流动的方向;在图中涂色标出水存在的位置;通过模拟活动你们知道井水的形成原因是 。
(小组长领取降雨材料和实验记录单开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师:同学们,经过观察你们有什么发现,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生:水从草、土壤一直渗透到大石块的部分,停留在大石块的位置,不往下渗了。
师:所以水流动的箭头是怎样的呢?
生:从草丛往下画,而且要沿着这些缝隙往下画;圆筒里的水是从下往上冒的,所以是从下往上的箭头。
师:第二个问题:水存在在哪些地方呢?
生:大石块之间的缝隙里。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样画的吗?
生:我觉得除了大石块之间,在小石子和沙子之间也有一点点水。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沙子和大石块之间的缝隙一样吗?
生:不一样,沙子之间的缝隙特别小,大石块之间的缝隙特别大。
师:像地球表层疏松多孔的土壤、沙子之间的缝隙,我们可以叫它孔隙。岩石裂开也会形成缝隙,我们可以叫它裂隙。孔隙和裂隙里都有水。
最后一个问题,通过模拟活动你们知道井水是怎么形成的吗?
生:雨落在地上,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缝隙流到地下,再从地下冒出来形成的。
师:你回答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在课堂上模拟降雨之后“井水”形成的很快,但是真实的井水形成是极其缓慢的,这与复杂的地下土层结构有关系。
设计意图:观察“井水”的来源及形成过程是这节课的重点。只有“降雨”操作正确,学生才能观察到现象,得出相应的结论,因此教师提前录制了指导视频。实验记录单的设计比较巧妙,上面的土层结构和水井模型相对应,教师让学生利用箭头、涂色等方式记录水流动的方向和储存的位置,既降低了教学难度,又指引了学生的思考,锻炼了他们的分析、归纳能力。
探究真实地下水的形成
师:大自然中的地下水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小组长从信封中拿出资料卡二,上面有一张真实的地下结构图,仔细观察并小组讨论,结合水井模型思考下面的问题:地下结构分为哪几层?这样的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什么帮助?你觉得地下水主要存在于哪一层?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首先,地下土层主要分为哪几层?
生:可渗透层和不可渗透层。
师:老师黑板上哪里是可渗透层呢?
生:孔隙和裂隙這里。
师:回答得真棒!第二个问题:这种土层结构对地下水的形成有没有帮助呢?
生:有帮助,这样的结构可以让雨水层层渗透下去,让地下水变干净。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这些缝隙给了地下水储存的空间,可以让地下水储存起来。
师:你觉得地下水主要储存在哪一层呢?
生:碎石层。
师:可见你们对地下水的形成和储存位置都有了了解。但是,降雨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除了降雨地下水还有其他的补给方式,我们通过一个短片再来了解一下。(播放“地下水是如何形成的”动画短片)关于地下水还有没有其他想研究的问题呢?
生:地下暗河在哪里?
生:地下水怎样处理才能供我们喝呢?
生:地下水储存的多深呢?
师:看来同学们还有这么多想知道的问题呀,课下针对我们想研究的问题先查找一些资料,下节课接着来研究。
设计意图:在经过“井水”形成原因及过程的探讨之后,教师利用地下土层结构示意图,并结合建立的水井模型,使学生很容易将“井水”与地下水的形成建立联系,完成知识的迁移。小组合作探讨出真实地下水形成的过程,并进一步明晰正是地下特殊的土层结构,才给地下水的形成以及储存创造了条件。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紧扣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研究、发现和记录。具体来说,本课的设计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自制视频助教学。“井水探秘”任务的教学设计将学习内容板块化、系统化,不再是零碎的教学片段,而是整体逐步深入。教师提前拍摄了操作视频以辅助学生顺利制作水井模型,使学生认识并了解地下水的形成。模拟人工降雨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因为水的渗透是一个很快的过程,稍不注意就会来不及观察,于是教师自制视频,提醒学生应该观察什么以及如何观察。
二是记录单现思维。观察“井水”记录单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了思维转换的载体,让学生将所看、所想呈现在图纸上。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对井水的形成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再经过教师的指导梳理,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概念。
三是总结归纳适拓展。经过模拟活动之后,学生意识到井水是降雨落到地面又渗透到地底下,一旦有较大的缺口水就会从地下漫上来形成井水。学生对于“孔隙”“裂隙”“渗透”这些较专业的科学词汇还不了解,他们只能用“空隙”“缝隙”来描述。因为地下水既有孔隙水,也有裂隙水,所以在这里我觉得可以适当地拓展一下,这样会比简单地说地下水就储存在缝隙中要更加科学、规范一些。我们不强化概念,只是以一种学生能理解的方式引导他们用更加专业、更加科学的词汇来表达科学课堂上的收获。
江苏省南京市复兴小学(21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