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捷
(一)立本
周日,我们一行人早早来到竹林,挖笋。
我匆匆拎起沉甸甸的大锄头,望向漫山遍野的竹林,便兴致勃勃地开始了寻笋之旅。
可惜这一切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顺利。冒出头来的都是皮毛肥厚的老笋,味道不鲜美;而那些鲜嫩的小笋,似乎都有意识地躲了起来。
好不容易寻到一棵,却发现那棵笋的周围牢牢地扣着一块石头。我二话不说,埋头苦干,费了好大劲才清理出这块我挖笋路上的“绊脚石”。这也许只是一时运气不好,我心想。
可越往后,我就越发现:这不是一种偶然,这也许是一种必然。我仔细观察,发现大部分笋的周围都有供它们倚靠的“支柱”:深棕色的尖笋在身后硬石的支撑下得以“出人头地”;色斑泛滥的宽扁的笋,悄悄倚靠在竹根旁,贪婪地吸取营养;而那些圆柱状的粗壮的肥笋,看似笔直地挺立着,实则歪斜地向上卧倒在厚实的土堆上。
笋,依靠帮助而生,也会因失去帮助而塌陷。這便给了挖笋者“可乘之机”:一旦挖开了那些“给予帮助者”,挖笋便容易了一些。
其实人如笋,年少时需要外界帮助才能茁壮成长;但过了一定年纪,若还一味依靠外界的动力,便极有可能面临危险。只有赶快立稳根基,才能在社会上不断收获。
(二)定心
越挖越熟练的我,看见别人都往山上走,便也心痒痒地跟过去,想多挖点笋。
越往上,山坡越陡,路也越不好走。颗粒状的泥土并不牢固,稀疏地分散在斜坡上,薄薄的一层,踩上去极易滑倒。而竹子的间距不小,两手展开都不一定能找到可以扶持的竹子。
我一手拿锄头,一手慌乱地寻找着扶持物,脚趾用力地抓着鞋垫,全神贯注地往上爬,生怕一个不小心就从土坡上滚落下去。有时为了不滑倒,甚至以一种匍匐的姿态前行,裤子和上衣自然变得脏兮兮。
呼啦呼啦,有风吹过,凉气迎面扑来,我稍作歇息。抬头望去,竟发现有少许竹子被折断,像极了数学课本中的三角模型。再仔细看,发现有许多竹子已弯曲得不像样,因重力而别扭地往下垂,对着地面卑躬屈膝。
我叹一声,发现自己快到山顶。向下俯视,只看见四周都是斜坡,可攀附而下的物体少之又少。这周围,哪有鲜嫩的笋,不全是泥土吗?失落之时,我瞥见别人都在下面挖得不亦乐乎。我忽然发觉自己因一心想爬到高处挖笋,却忽视了笋的有无和地势的高低。
我拍拍脑门,只好硬着头皮往下走,还很不幸地摔了两跤。
看来,站得太高也不一定是好事。如果因一心想登高获利,而忽视了眼前的危机,那么就会得不偿失,甚至还会“殃及池鱼”,最终害了自己。只有随时观察,慎重思考,不为眼前的利益迷惑,找到适合自己的高度,才能静下心来,细细欣赏宜人的美景,品味不一样的人生。
(指导教师:姜见知)
★【文本聚焦】文章从小处着眼,叙述了一次很平常的挖笋经历,源于生活,更显自然亲切。小作者通过细心的观察与敏锐的思考,从一件小事上挖掘出深层的含义,切合实际,并蕴含着朴素而深刻的哲理,读来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