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红梅
[摘要]当前,高阶思维训练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比较欠缺。小学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策略使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创设平等包容的对话氛围是高阶思维发展的基础。“陌生化”你的课堂可以使课堂焕发新的生机,从而促进高阶思维发展。创意读写结合,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巧妙融合,可以进一步发展学生高阶思维品质,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高阶思维
课外阅读理解常常是学生得分率最低的一项,尤其是其中的一些需要分析、综合和评价的题目,很多学生答不到点子上。课外阅读理解中学生失分率较高的题目,往往是需要高阶思维参与的,而高阶思维训练在课堂上还比较欠缺。
高阶思维这个概念最先由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Bloom)提出的。他在1956年进行教育目标分类的时候,把以认知为主导的学习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分成六类: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其中前三类(识记、理解、应用)属于低阶思维,而后三类(分析、综合、评价)被称为高阶思维。目前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大多数还停留在低阶思维教学。但高阶思维能力,才是核心素养的要义所在,它是适应知识时代发展的关键能力。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通过多种策略使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批判以及创新能力等得到充分的训练,使阅读教学成为学生高阶思维发展的过程。
一、创设平等包容的对话氛围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但随着年级的升高,喜欢举手发言的学生越来越少,真正参與这场“对话”的人也越来越少,不少学生习惯了被动地接受和记忆,讨论的过程不参与,最终只是记一个讨论的结果。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在低阶思维徘徊。
对话强调平等和包容。作为教师,不能一味埋怨学生不积极参与,而要努力创设平等包容的对话氛围。
1.师生是平等的对话者
课堂上,师生是平等的对话者。课堂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语气、神态直接决定着整个课堂气氛。如果一个教师面带微笑,始终用眼神鼓励学生,那学生的参与度一定会大大增加。
对话的前提是倾听。教师自己首先要做一个最佳的倾听者,听清学生的发言要点,并及时肯定其中有价值的部分。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让每一次发言使在场所有人受益。
2.课堂是犯错的主阵地
我们班级的学生进入五年级以后,很多也不大爱举手发言了。为此,笔者在班级板报的显著位置以及黑板的上方张贴了一些标语,如“课堂是犯错的主阵地”“错误是进步的阶梯”等。每当举手之人寥寥无几时,笔者就会指指黑板上方的标语,提醒他们不要错过进步的机会。这样实施一学期之后,因为害怕说错而不敢举手的学生大为减少。包容学生的错误,学生就会以更多的进步来回报你。
二、“陌生化”你的课堂
如果你上课的内容学生早已通过预习了解,你上课的模式学生早已习惯,甚至知道你下个问题问什么,那你的课堂将很难给学生带来一点新鲜感,也必然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我们要试试“陌生化”你的课堂。
1.学习内容陌生化
除了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来上课,我们还可以尝试将不在同一单元甚至不在同一册的教材内容进行重新组合,带给学生新的认知冲突。比如说,我校一位教师曾将六年级下册张志和的《渔歌子》与四年级下册柳宗元的《江雪》进行重组,带领学生分析比较其中的渔翁形象,随后又出示了五年级上册练习一中王士稹的《题秋江独钓图》,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古诗词中的钓者形象,并分析其独特的内涵。
这一过程中,学生对这些古诗也许并不陌生,但对它们的组合绝对是陌生的。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发现了这几首古诗间的异同,他们的分析、综合和评价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升,高阶思维品质得到了充分训练。
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尝试重组学习内容,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将内容相似或写法相似的诗文联系起来,在比较中赏析,在品味中悟情,这样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也必然会进一步发展起来。
2.文本解读陌生化
《水》是现代作家马朝虎写的一篇文章,原文题目为《饿水》。课文记叙了“我”出生的村子严重缺水,人们盼水、爱水。大多数教师会紧扣课文描写的三个画面——“一担水”“雨天洗澡”“一勺水冲凉”,来引导学生体会水的珍贵,并讲解这种以乐衬苦的写作方法,增强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
其实,作者所写的《水》是一篇小说,如果仅仅是为了号召人们节水,公益广告的效果也许会更好。除了节水,作者还想表达什么呢?笔者带着学生反复读着课文的第一句话:“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然后追问:“人能不能选择自己的出生地?能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不能改变环境的时候我们可以怎么办?”这一系列的追问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大家逐渐明白:坦然乐观地去面对生活,才是正确的选择。这一主题对于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初期的学生来说,更值得探讨。而对于这一陌生化的文本解读,学生必然需要调用高阶思维,才能完全理解。
3.教学线索陌生化
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说过,任何一堂课都有一个有机的线索在,但大多数的教学线索,你没上课之前学生已经猜到了。而我们讲教学线索的陌生化,指的是要让人家意想不到。
比如《大自然的文字》一课,大多数教师会根据书后的习题提示来展开教学,先问学生课文分别写了哪几种大自然的文字,这些文字表达了哪些含义,最后问学生除了课文中提到的,你还懂得哪些大自然的文字。这样的教学线索,学生在课前通过书后习题早已了然于心了。于是他们只需要再从文本或是记忆中提取信息,锻炼的是低阶思维,高阶思维完全缺席。
这时候,如果你能尝试着换一种教学线索,效果一定会大不相同。笔者在执教这一课时,从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特征聊起,然后紧扣一个“趣”字,让学生多角度去发现作者是如何写出趣味性的。学生一开始都能发现作者巧用修辞让文章变得更生动有趣。然后笔者又引导学生去对比发现同样是说冰块能搬动石头,百科全书上是如何介绍的,从而发现作者还擅长巧妙构段。最后继续追问:大自然的文字那么多,作者为何只选择了星星、云朵、石灰石、花岗石来介绍?进一步探讨得出结论:作者还善于巧选材料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在这一陌生化的教学线索组织下,学生的思维明显被激活了。他们不仅需要分析文本的语言,评价修辞的好处,还需要将百科全书上的介绍与文本进行比较,发现不同。最后探讨为何只选择了星星、云朵等大自然的文字来介绍时,学生又需要将这些文字与大自然其他的文字进行比较,并评价它们与人类的关系。这一系列的探讨,都离不开高阶思维的参与。高阶思维品质就在这陌生化的教学线索驱动下得到了训练。
三、创意读写结合
语文课程视域中的高阶思维训练必须坚守语文本位。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高阶思维活动必然基于言语实践活动。语文教学中的思维活动在字、词、句、段、篇、群文以及整本书等不同层面的语言实践中展开。当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分析综合,重构了自己的知识结构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將在文本中学到的方法,迁移运用到习作中,并及时对学生的习作进行师生共同评议,在运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这就要进行“写”的训练,以“写”促“读”,以“读”助“写”。教师们则需要设计有趣的创意读写结合活动。
1.写作方法渗透
笔者在执教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水》一课时,引导学生关注一勺水冲凉的画面:“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然后让学生思考哪些语句是你自己怎么也想不到的,在比较中品味作者是如何把这一勺水冲凉的感受写具体的。但教学并未止步于此,紧接着笔者出示了几幅美食图片,让学生模仿马朝虎的写法,将享受美食的过程写具体。学生写完后,笔者又出示了老舍《骆驼祥子》中写祥子吃豆腐花的一个片段,让学生再次将自己的习作与名家进行对比,从而发现“让感觉动起来”这一写作秘诀。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将自己的经验与文本经验进行分析比较,要将领悟到的写法综合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完成之后还要评价自己及他人的习作。每周都有这样的读写结合课,学生的高阶思维发展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2.文体转换巧练
同一主旨,可用不同的文体表现;同一内容,可用不同的句式呈现。选择合适的课文,进行文体转换练习,不但可让学生理解文体间的差别,还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品质。
《陶校长的演讲》是一篇演讲词,教完这篇课文之后,笔者让学生想象自己当时正聆听陶校长的演讲,以《我听陶校长的演讲》为题,记下自己的听后感。乍看跟写读后感差不多,但学生的参与热情明显不同。
又如三年级下册《恐龙》,这是一篇介绍恐龙知识的说明文。文中介绍了雷龙、剑龙、三角龙、霸王龙等多种恐龙。学完这篇课文之后,笔者便让学生选择其中一种龙,以“我是某某龙”为题,用第一人称来介绍一下自己最喜欢的恐龙。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记叙文和说明文不同的文体特征,而且使学生的高阶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不应以低阶思维训练为目标,而应该倡导在低、高阶思维的转换中向高阶思维发展。在教学中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热情,发展高阶思维品质,从而帮助学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